【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建筑業市場先后制定了各項法律法規,整頓了建筑市場秩序,加大查處力度,預防和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的各種不規范現象,但不可否認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闡明了我國建筑工程招投標管理方面和招投標微觀主體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
【關鍵詞】建筑 招投標 問題
前言
工程招投標是一種競爭性的工程發包方式,是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普遍采用的一種做法。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工程建設領域引入了招投標機制。經過近30年的探索努力,我國的招投標制度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實施招投標制起步較晚,計劃經濟的慣性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與國際慣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建設工程招投標的實踐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和探索,以促進我國建筑市場的健康發展。
一、我國建筑工程招投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多重領導的制約
目前,我國招投標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十分嚴重,在中央開始,分成建設部和各專業部委,然后順這兩條主線發展成地方各省市建設主管部門和各專業部委設立的工程招投標機構。這兩種互不干涉的機構設置,根據自己的工作范圍、工作內容,發布實施著各自的招投標規定,使本來統一的建筑市場,分為建筑工程和專業工程,使政府設置的建設主管部門只能管理建筑工程市場招投標,而對專業工程的招投標卻無法涉及。與此同時,由于招投標存在著各自管理,政出多門,必然造成建筑市場管理不統一。
2、相關行政部門監管不力
我國招投標工作經過近30年的發展,尤其是近10年來《招標投標法》的出臺與實施,以立法形式把競爭機制引入建筑領域,對工程的招投標范圍、方式、程序等一系列活動進行了規范,全社會對招投標工作的認識有所提高。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對于招投標監督管理部門而言,對招投標進行監察、仲裁的規章制度尚不健全,而且其自身也受到多重領導,很多時候難以開展工作,致使監督缺乏力度,監督工作嚴重滯后。一些監督主體只側重于形式和程序的監督,對實體性內容往往很難深入。加之招投標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比較隱蔽,一般難以發現。即使發現了,往往實施經濟處罰的多,追究法律責任的少。
二、建筑工程招投標微觀主體存在的問題
1、發包方行為的不規范
(1)建設項目不報建,規避工程招投標管理。盡管《招投標法》明確規定了必須報建的工程項目,但在實際中很多業主仍尋找種種借口,抵制招標。一些業主自己有隊伍自己干,自己沒隊伍找關系戶干,或者進行形式上的招標,但實際是明招暗定,嚴重擾亂了招投標工作的正常運行。
(2)從自身利益出發肢解發包工程。我國許多法規都明文規定:項目招標可采用全部項目招標、單位項目招標、特殊專業項目招標等方法,但不得對單位項目的分部、分項進行招標。然而在現實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不少肢解發包工程的現象,這不僅對總承包商的利益是一種侵害,容易造成總承包商對總體工程項目施工管理產生消極影響,同時,由于各分包單位與總承包單位無合同制約關系,總承包單位也無法對工程實施全面管理,造成工程管理的脫節,最終使工程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3)利用職權要求承包商墊資施工。一些業主在資金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急于工程上馬,招標時就強行要求承包商墊資施工,以此作為承擔任務的條件。這也是造成工程款大量拖欠的主要原因。
2、承包方行為的不規范
(1)以各種行為賄賂業主和相關管理人員,謀求中標一些施工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是從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和施工技術上進行改進,而是千方百計的拉關系,走后門,并以金錢作誘餌,拉攏業主及有關管理人員,謀求非法中標。
(2)主動壓價讓利或墊資施工,謀求中標一些承包商急于承攬到工程任務,主動“讓利”壓價,卻在中標后,偷工減料,置工程質量于不顧;還有些承包商以資金雄厚可以墊資施工為由,騙取一些資金較緊張的業主信任而謀求非法中標;也有的承包商因業主前期欠資,便以后續工程能中標作為交換條件,使招投標失去意義。
(3)在投標過程中進行惡意欺詐,謀求中標
a.串通式。以利益分成,轉包工程等好處相許,其他施工隊伍前來作陪襯,指使他們有意抬高或降低報價,從而達到自己中標的目的。
b.打牌式。一家施工企業卻分別打著幾個施工企業的牌子參加投標,不管誰中標,實際上都是該企業中標。
(4)掛靠投標。一些施工企業由于資質較低,不能參加某項工程的招標或雖然入圍但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于是以另一個高資質企業的名義參加競標,如能中標,承諾付給該企業一筆數目不小的報酬。“掛羊頭賣狗肉”,這樣的狗肉焉能不變味?
3、招標代理機構行為不規范
(1)招標代理關系建立的本身有違自愿原則。一些招標代理關系的產生,不是因為工程建設自身有內在的要求,而是有關部門動員或變相強制的結果。這種現象的存在極不利于招標代理機構的健康有序發展。
(2)招標代理機構缺乏獨立性。目前,大多數咨詢代理機構均屬于半官方性質,主要依靠工程招投標管理部門的權力和影響來開展工作,有的甚至已成為這些部門的附庸,不具備基本獨立性,其工作的客觀公正性也就讓人懷疑。
三、出現問題的原因
1、法律的制定存在空白空間,容易讓不法經營找到漏洞
當前《招投標法》、《建筑法》以及有關的部令和地方自己設定的法律規定,其最高的標準就是人大所通過的《招投標法》。但是通過其中的某些條款,如第十八條和第二十條所規定的不得對投標人進行歧視的規定等可以看到,對招投標雙方的要求一般是從道德上而不是法律上進行約束。而且各項法律法規一般站在較高的角度進行規定,對招投標的過程和操作缺乏具體的規定,使得各項工作的隨意性比較大。鑒于目前招投標的激烈程度,法律法規的一些細小差別就可能影響結果。
2、現存體制使暗箱操作存在可能
前面已經說過,我國在建筑市場方面存在建設部和專業部門,各成一體。這樣其體制就被分割開來,同時仍按行政隸屬關系來工作。各個單位分別接受自己的上級部門的領導,并受到上級部門和同級管理部門的強行監督。。
3、招投標的雙方并沒有獨立的地位,沒有成為市場交易主體
上面已經提到,招投標雙方的執行者大多為代理人,其代表的往往是各級政府。這就使招投標的真正權力掌握在政府部門的手中。招投標工作也不能真正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則進行運作。招投標的結果,不過是按照雙方的想法將程序合法化。在我國,建筑被全社會所關注,各級部門都投入了精力,努力使這項工作真正納入市場的軌道,遏制違規操作,但被利益所吸引,違法行為居高不下。各級部門應取消一些“看不見的門檻”,對各投標者一視同仁。
結論
實行建筑工程招投標的目的是為了市場競爭的公平、公開、公正.由于我國體制、制度不健全導致的不規范行為的存在顯然違背了這一目的。為了進一步改觀我國的建筑招投標市場,必須對其有深刻的認識,健全并且完善公平、公開、公正的招投標競爭機制,真正建立一個高效、權威的統一招投標平臺。
【參考文獻】
[1]張裕乾.試論建筑工程招投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民營科技,2013
[2]楊瑩.我國建筑工程招投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