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環境藝術教育的發展在與社會、經濟、時代相適應的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文章分析了當前我國環境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環境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引言
環境藝術作為一個多領域交叉的藝術學科,融合了城市規劃設計、園林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藝術和建筑設計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的對象遍及自然生態和人文社會環境等各個領域,從藝術層面創造出人們滿意的人居環境。但在目前社會轉型新時期,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態危機和人們觀念變化的影響,環境藝術教育也呈現出風格多樣、內涵豐富、學科交叉性更強的特征,如何培養出符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發展需要的環境藝術人才,這已成國內高校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一、我國環境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
我國環境藝術本科教育,脫胎于美術院校,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基本隸屬于“工藝美術”大類,隨著經濟、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其市場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特點逐步顯現,90年代一些工科和綜合性院校也相繼開設此專業,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在這種大背景下受到市場的青睞,專業前景十分可觀。但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與生源質量的下降也給高校教育體制的更新帶來了挑戰。
目前,許多高校的環境藝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沒有立足于民族特色,課程設置也缺乏對弘揚民族文化內容課程的開設。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一般性的空間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則去進行教學指導,學生的作業設計傾向多是概念化、時尚化、國際化等,忽視了思想內涵在空間中的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易淡化地域文化和本民族審美評判的標準,導致作品只有現代感,不能體現我國的文化韻味和地域色彩。由此可見,我們的環境藝術教育一定要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要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
二、環境藝術教育的問題
1、課程設計不合理
當前我國高校所設置的環境藝術專業,大部分是近十年來新設立的,與國外高校的相同專業比較,不僅起步晚,而且基礎課和專業課存在嚴重的脫離現象,導致基礎課不能成為專業課的基礎;理論課程的比重相對偏多,使得針對學生動手能力、實際設計能力等得不到扎實的訓練,教學能動性和活力就會下降,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還有,課程缺乏校本特色,比如以藝術院校、建筑院校、農業院校為背景的環境藝術專業,如果不能將本校的優勢與特色體現出來,這樣不利于環境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2、社會需求與落后的教育體制不兼容
目前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對環境的意識漸漸發生轉變,環境藝術學科的內涵也隨之發生變化,它不僅僅是環境藝術還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國的教育制度相對滯后,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且分布極不均勻的國家,又加上國內經濟東西部發展極不平衡,造成不同高校所處城市環境、經濟水平、地域特征、觀念意識都存在著不同差異。例如東部沿海城市深圳是一個經濟發達、觀念新穎的現代時尚都市,而身處西部的西安則是一個人文歷史、傳統文化厚重的古都,其教育理念與體制肯定不能一概而論。現階段,各地區的高校環境藝術教學模式基本都趨同,尤其是在綜合類和理工科大學,為了便于“統一”管理,而不顧學科教學規律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教育前景令人擔憂。
3、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存在問題
無論什么學科,教學方法都是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是教學理念和教學體系的直接體現。目前國內高校在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方面,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許多問題。
例如,在環境藝術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會用案例教學進行授課,但是很多案例并不是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參與的項目,而僅是把別人的項目方案拿來展示,缺少對作品的設計背景、方案思路的了解、方案設計的過程以及結果等方面的剖析,從而無法達到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目的,這種教學方式培養的學生只具有模仿能力,很難會有自己獨自構思的作品。此外,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缺乏對學生書寫能力和邏輯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學生科學的思想和邏輯思維的培養,缺乏動手能力的訓練,以及教學和現實社會脫節等問題。
三、新時期環境藝術教育的建議
1、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環境藝術教育
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環境藝術教育就要堅持以人為本,要把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環境藝術教育的目的。在環境藝術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走向“學生本位”的環境藝術教育實踐 ,實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加強與人文、科技課程的整合作用,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和關聯,與現代新學科、文化、地域、歷史、生活溝通起來。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環境藝術教學,還需要調整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內容,在完成教學后,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效并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最終能培養出有較高理論素養又具備實際設計能力的未來設計師。
2、建設實踐性教學模塊結構
通過將基礎造型能力和工藝制作、材料技術進行結合,對設計課題和施工工藝技術應用實行綜合性訓練:要十分注重知識的先進性和技術上的應用能力培養, 以適應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需求。要運用良好的整合能力來設計課程,建立起不僅相互關聯與銜接,而且又能明確地區別技術成份。通過設置針對實際工程項目的實踐訓練課程和建立校企合作平臺,探索“產學研”互通的途徑與方式,切實提高學生應對市場需求與變化的實際應用能力。
3、新時期要有新的教育觀念
任何事物都在不斷變化著,只有不斷去除陳舊的教育體制,不斷探索新的教學制度,我國的教育才能跟得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要用開闊的人文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論探討環境藝術發展的新趨勢求。環境藝術教育的目的在與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設計人才,設計出滿足人類審美以及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作品,這也是環境藝術教育的原動力。只有更新教育觀念,在設計中多注入人性化因素,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夠符合時代需求,也是人類自身特點對設計的內在要求。時代發展了,人居環境的質量提高了,環境藝術教育的內容也隨之變革。
4、要順應時代發展,建立適合本土特色的設計教育體系
環境藝術教育的最高境界沒有文理課界限,打破傳統的分類標準,統一文化課和藝術素質要求的標準。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是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設計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該種人才的培養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和恰到好處的教育手段,根據所處的環境要求、社會環境、地域環境以及辦學條件,打造具有本土特色,適應時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的教育體系。
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很強的專業。所以,新時期環境藝術教育要及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重構設計教育體系,建立與學科相應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機制。專業教師也需要實施教學改革,從而提高專業教學的質量,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與信息時代對環境藝術大學生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湯常鳴. 儒家文化對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三個價值[D]. 東北師范大學,2010.
[2]李楠. 對現階段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現狀的思考[J]. 藝術評論,2011(07).
[3]李沙. 透視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C].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2009: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