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的烏鴉終于找到了一個只有多半瓶水的瓶子,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它聞得到水的甘洌氣息,卻無法喝到水。急中生智,烏鴉想到一個好辦法,它銜來一些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里,水面終于達到了可以飲用的高度……
深秋,在歐洲穿越森林的公路上,總能看見三五一伙的烏鴉把從樹上銜來的堅果丟在公路上,然后棲息在附近的樹枝上靜待,有汽車經過時,它們便發出歡欣的鳴叫——興奮地飛回公路啄食被車輪碾開的堅果……
這兩個關于烏鴉的智慧的故事被多個國家寫進教科書,幾乎家喻戶曉了。但這只是聰明烏鴉的兩個小花絮,它們的神奇故事遠不止這些。
但是,可能是因為它們并不怎么好看的外貌,或是呱呱的噪聲,人類一直對烏鴉并無好感。中國貶低它們的語言有“天下烏鴉一般黑”“觸霉頭的烏鴉嘴”等,一些地方的人們還把出門看見烏鴉視為不祥的預兆。它們不受待見的命運,可想而知。
勞倫斯·齊達勒是美國達特摩恩醫學院的退休教授,他研究烏鴉近60年了。勞倫斯發現,烏鴉是所有鳥類中最接近人類的。比如它們對家庭十分忠誠,就連出生已經五六年的烏鴉,還會經常光顧父母的巢穴,幫助家里做些事情,喂養幼雛或是打掃衛生之類的事情。在父母的新一窩雛鳥即將破殼時,有80%早已另立門戶的兒女會趕回來,幫助自己的父母擴建它們的巢穴,以便給新的家庭成員舒適的生活環境。
烏鴉的合作式繁殖和共同棲息的習慣是鳥類世界極其罕見的。這需要解決一個矛盾,那就是合作式繁殖者需要待在自己的地盤上,但是筑巢的需要,卻使它們必須離開自己的地盤,烏鴉是如何化解這個矛盾的呢?
勞倫斯給28只用于觀察的烏鴉安裝了無線發射機,讓機器記錄它們的行蹤。結果發現,只有少數烏鴉偶爾離開家到公共棲息地轉一轉,目的是搜尋更可口的食物,是食物決定著它們的來去逗留。
烏鴉可能整個冬天都離開它們熟悉的家園,尤其當自己地盤上的食物被大雪所覆蓋的時候。和松鼠一樣,當食物充足的時候,它們就把食物儲存起來,而且能夠準確記住儲藏食物的地點。
烏鴉像小孩子一樣喜歡玩耍,它們聚在一起經常玩一些有趣的游戲,比如用草棍或細樹枝進行拔河比賽,或像猴子一樣從樹上大頭朝下蕩秋千。它們最愛玩兒的還是從樹上把一段干樹枝扔下去,然后飛下來敏捷抓住,然后,再扔再抓,樂此不疲。
烏鴉還是狡猾的“小偷”,勞倫斯曾看見一只烏鴉拽住一只水獺的尾巴,此時水獺的嘴里還叼著一條魚。當不勝其擾的水獺把魚丟掉時,一旁配合行動的烏鴉同伴,迅捷地搶走本屬于水獺的獵物。然后,兩只烏鴉在枝頭上匯合,大吃特吃。邊吃邊向下面瞠目結舌的水獺“呱呱”直叫,似乎是在嘲笑它的愚蠢。
很多人都討厭烏鴉的叫聲,認為它的鼓噪實在難聽。其實不然,勞倫斯·齊達勒通過多年研究發現,烏鴉的鳴叫中至少可以表達20多種不同的意思,只有仔細分辨才能獲知。它們的聲音和其他鳥類一樣也是豐富多彩的,這是由它們發聲的形式、節律和聲音連接的方式所決定的。烏鴉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時的聲音是輕柔而悅耳的。
為了考察烏鴉的智力水平,勞倫斯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在烏鴉生活的籠子里,放一個窄口瓶,瓶子里有一個帶提環的小鐵桶,鐵桶內裝有好吃的食物。烏鴉無法直接吃到食物,不過在籠子里有兩根粗細適中的鐵絲,一根直的,另外一根則是一端有鉤的。
不到一周的時間,烏鴉就學會用有鉤的鐵絲吊起鐵桶,吃到里面的食物。最不可思議的是第5次實驗,勞倫斯只留下一根直鐵絲,抽走了那根帶鉤的鐵絲。神奇的烏鴉在幾次失敗后,竟借助地板的支撐,用腳把直鐵絲彎成鉤狀,然后嫻熟地將瓶子里的小鐵桶給吊出來,美美地享用它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