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初讀談祖應先生《黃州賦》感到目新光炫,誠如明中文壇泰斗王世貞所言:“如入金谷之園,神采奪目;如登龍君之室,寶藏悉陳。”再讀,深感自豪自信,確信晚清著名翰林周錫恩所說:“吾黃人文,號為冠楚。”復讀,知其境深格高,恰似宋人林逋《梅》詩:“眾芳搖落獨暄研,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讀之,思之,欽羨作者真有大匠運斤之功,神思井噴之筆。余考其主旨與藝術特色有以下六好:
一曰明旨定位好。此賦定位于六個中國——黃州符號:螺螄山新石器文化符號;古城黃州人文符號;東坡全才文化符號;文武赤壁合一文化符號;重教英才培育符號;荊楚文華高地符號。賦之主旨,以這六個符號為主線,用千六(即1600余字)之文,概寫黃州五千年文明歷史,謳歌地利人和之區,薈萃古今亮麗之最,招徠天下名家關注新黃州,參建新黃州;喚起邑人更加熱愛家鄉,不斷美化家鄉。
二曰賦法運用好。作者明了劉熙載《藝概》之說:“賦家之心,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因而目光敏銳,站得高,看得遠,體事入微,以小見大。作者又得“詩為賦心,賦為詩體。詩言持,賦言鋪,持約而鋪博”之法,并且把握了賦的語言功夫與表述形式,故能“借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用小小篇幅,詩詞般的精粹、形象語言,概括黃州千古興廢,宏博紛紜歷史。
三曰謀篇裁剪好。賦分六大段,首段用畫龍點睛之墨,總括中古以往吾黃建置沿革之序,科甲彪炳之由,蓋有高屋建瓴之勢,俯瞰全篇之用。中間四段,先言地利之靈,再以蘇子為紫微星座,鋪陳人文昌盛,“惟楚有才,黃郡當半”,天下翹首之華冠。末段點萃當今改革創新,升進物質文明,彩繪大美黃州的璀璨成果。文中述事用典取舍恰當,行文裁剪合度,結構井然有序。
四曰起轉收結好。明代另一大者王士禎說:“歌行有三難,起調一也,轉節二也,收結三也。”賦類歌行,三難亦在。作者破此三難,變難為易,化拙為巧,起從“惟我黃州”到“百代滄桑斯一城”,四十九個字有如虎頭,氣勢高昂;轉自“螺螄山”到“人文畫卷”一千六百三十字形同金豬福肚,容量宏大;收為兩個“善哉”,排比句恰似豹尾,短促有力,同時前后照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賦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無隔無礙。
五曰脈注綺交好。西北大學盛名教授傅庚生講:“文賦脈(經)注(貫)有明暗(虛實)兩法。”“脈注”,即布經脈。此賦的經脈或虛(如“天荒地老”、“斗轉星移”、“若夫,流風遺韻”、“千古知音”等),或實(如“山川風物”、“大江東去”、“城因人重”、“蘇子罹禍”等)巧貫始終。“綺交”,指行文如織緯。傅先生有言:“文,錯畫也;章,織采也。五色成文而不亂,惟其有章(緯)矣。”此賦綱舉目張,脈絡清晰,從頭至尾一線穿珠。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經綺藻飾協調和美。
六曰煉字度句好。累字以成句,積句而成篇,推敲字、辭、句,使語精意深,乃成佳作。此賦每字、每辭、每句錘煉、斟酌再三。語言簡練、新鮮、流暢;表意穩妥、準確、貼切,讀之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其中“赫赫”、“燦燦”、“煌煌”之類的疊韻詞;“長江繞廓、赤壁丹霞;龍王盤踞,古城蘊地脈”;“數千載一瞬,人文薈萃;三千年一代,改革創新”之類的對偶句,“至若,黃之為郡,何赫赫名之有哉?”“且夫,黃之為州,何煌煌名之有哉?”等設問句和“造物有限”、“歷史有情”、“蘇子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