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物以類聚,人以圈分”的時代,不會玩朋友圈?那你絕對out了。女友小雅就是個資深圈迷,打開她的微信通訊錄,那可是各行各業什么人都有。除了相熟的親朋好友以及單位里的同事,那些只有一面之緣的點頭之交,占掉多半邊天。
譬如小A,是在廣交會上認識的同行精英;小C,是旅行中相識的資深驢友;還有小E,是在公車上,提醒她旁邊有小偷的大好人……總之,雖只有一面之緣,但都被拉進了圈子。
朋友圈里各行各業友人分享的新鮮事以及寶貴經驗,讓小雅長了不少見識。小A的行業資訊,讓她受益匪淺;小C的旅游攻略,幾乎成了她旅行過程中的必備寶典。而小D的真實身份,居然是個警察,他分享的防身攻略,還真挺實用。
當然,作為朋友圈,最大樂趣還在于關注昔日好友的最新動態。這些曾經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如今去了哪里玩,吃了什么美食,讀了什么書,全都一覽無余。沒事的時候,互相點個贊,便能一下子拉近彼此的距離。于是隨時隨地刷朋友圈,成了小雅每天醒來要做的第一件事。
可是,一入圈子深似海,小雅最近接二連三地被朋友圈弄得心情煩躁。
作為資深圈迷,心情不好了,自然要發條動態到圈子里求安慰。這般亂刷屏,必須屏蔽掉一些人,首當其沖的當然是領導。
誰會想到,公司年會上,領導讓小雅將活動照片發到朋友圈。剛發完,領導就趕著去分享,卻發現小雅的朋友圈壓根兒就不對她開放。被自己的下屬屏蔽了朋友圈?領導的臉陰得能擰出水來。
雖然領導沒追究起此事,但明顯對小雅大不如從前,小雅那個郁悶啊。為這事,小雅憂心忡忡了好多天,猶豫著是要直接跳槽還是跟領導認個錯。
這事尚未處理好,卻又意外發現自己居然也被人屏蔽了朋友圈。那天小雅和老同學小聚,老同學提到某某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新照片,看起來不錯時,小雅突然意識到自己也被光榮地屏蔽了。所謂的某某,是兩人共同的好友。小雅想了一個晚上,也沒想通自己啥時候得罪過某某。
最讓她心情糟糕到了極點的是,那天她打開微信,好友申請里赫然寫著:“我是你爸?!蓖诵莸母赣H,啥時候也玩上微信了?正想拒絕,老爸的電話就打了過來。沒辦法,只能加上。
“現在老人家天天拷問我之前發的那些動態,弄得我一回家就像上刑場一樣,這以后我哪還敢用???難不成偷偷把我老爸也屏蔽掉?”小雅找我吐糟。
不得不承認,有了朋友圈,可以讓溝通變得沒有阻礙,表達變得更加順暢。但同時它也會制造是非恩怨,在拉近彼此距離的同時,讓兩個人更為疏遠。
隨著好友的增多,朋友圈越來越魚龍混雜,充斥著各種同質化信息。有人將朋友圈總結為九大派別,如廣告刷屏派、心靈雞湯勵志派、集滿點贊送禮派、偏方秘方養生派、45度嘟嘴自拍派、新晉父母曬娃派等等。每天刷著朋友圈里這些同質化內容,一定程度上等于浪費時間。
不可否認,我們要有屬于自己的小“圈子”,但也萬萬不能過度依賴朋友圈,切記被它牢牢“圈住”。因為任何時候,面對面的交流,都比社交網絡來得真實。那些用來刷朋友圈的時間,不如用來見個面,反而更能增加彼此的感情。責編/張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