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一天放學回家,悶悶不樂地對我說:“我們學校今年到韓國夏令營的名額,都給了官二代了。幾個富二代吵著要自費去,就我們這些‘屌二代’哪里都去不了。”
孩子的話仿佛給了我一悶棍。
我自詡為心理承受能力超強的幽默家長,無奈,今天還是被兒子給“雷”到了。時代不同了,00后小男生的內心世界,我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了。
我想起父親給我講過的一件事:父親的同學W,從小就成績優異。在特殊歷史時期,父親和他都因為家庭出身原因不能參加高考。W的父母一直教他“不蒸饅頭爭口氣”,所以他一直咽不下這口氣,最后精神出了問題,毀掉了一生;相反,我祖父一直教父親“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要獲得機遇只有付出更多努力”。父親接受了事實,去工廠做了一名工人。他因為堅持不懈地自學,在數十年后重新回到了大學,后來成為一名工程師。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并且很明確地告訴他——“拼爹”是個不可改變的事實,但是他可以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兒子聽后誠實地說:“你講的是有道理,可是,我還是希望自己有一個富爹,每天開著寶馬車去接我,呵呵。”
二
我開始認真思考兒子的問題。對于青少年來說,“土豪”真是可羨慕的對象,但是我能不能引導孩子看到更值得羨慕的人生境界呢?
隨著兒子到了青春期,他的同學們都流行“土豪”的“粗口”。開始時,他只是無意間說一句“神經病”或是“腦子進水了”,后來愈演愈烈,常常爆出一點讓我都臉紅的詞匯。有一次,我無意聽到他和同學打電話,我用了很大的忍耐,才控制住自己沒沖進去教訓他。
兒子覺得冤枉:因為學校里的男同學們都這么講話的,耳濡目染,我越是想戒掉臟話,就越是會說出臟話。我感受到,這就是“土豪文化”帶給孩子們的沖擊——不但對物質有過度的欲望,而且對粗俗的東西不再持批判的態度。
于是,看書尋找解決之道外,我在網上一些親子論壇中也發了帖子,表達了我的困惑。一位網友的帖子讓我和老公思考良久,他說:“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為何這么推崇‘土豪’,相同的一個詞‘暴發戶’在英國的上層社會是令人嗤之以鼻的。真正值得我們羨慕的,是精神的高貴!”
我琢磨:能不能用什么方式來引導兒子去接近“精神的高貴”呢?
三
我和兒子一起讀《英國采風錄》,其中有這么一句話:“英國人以為一個真正的紳士是一個高貴、正直、不偏私、不畏難的人,甚至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他不僅僅是一個有榮譽的人,而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
兒子一下子有了精神:“怎么成為這樣的人呢?”
我說:“這種精神的實質是榮譽。這樣,你先在身邊找找看有沒有這樣的人。如果沒有的話,我和你一起在網上或去圖書館找。你把這件事當做一個小課題來做,之后要寫一篇小文章。”
我用獎勵一臺新的筆記本電腦誘惑兒子開始了他的課題研究。兒子很快就找到了他的第一位貴族:英國的哈里王子。兒子在他的小論文中寫到:
“他身懷精尖的技術。據說只有2%最優秀的直升機駕駛員才能駕駛直升機,他肯定經過了非常努力的訓練,這與他的王室成員身份無關。說明真的貴族不是吃喝玩樂不學無術的。
他非常勇敢。他曾作為英軍近衛騎兵團的一名中尉,秘密前往阿富汗南部赫爾曼德省服役10周。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
他會在犯錯時痛改前非:2008年2月開始,他為改掉自己的惡習,接受懲罰,在非洲萊索托援建建筑工地做苦工,工資標準是每天4美元,同當地黑人一樣的工資標準,一樣干工地小工活。他每天一人能干兩個半黑人的活,這點真讓我佩服。
他拼命為窮人募捐。他打破募捐金額世界紀錄,籌得價值286億美元的善款……”
兒子找到的第二位精神貴族是他的爺爺。兒子這樣寫到:
“有一次,我和爺爺一起去一家餐廳吃飯。為我們提供服務的女服務員態度惡劣極了,她幾乎是把湯砸到我們面前,湯濺到了爺爺的衣服上。爺爺還是很紳士地向她致謝,并且在用餐完后,很溫柔地對她說:“姑娘,你今天心情不好肯定有特別的原因。不管遇到什么難處,都是可以慢慢解決的。有什么我能幫你的嗎?”我看到,那個服務員的眼淚都流了下來。我覺得爺爺好棒啊!我漸漸明白爺爺的學生們為什么那么尊重他。奶奶以前常抱怨爺爺把省下來的錢都用于資助經濟困難的學生,我以前也覺得爺爺傻,但現在我要用另外一個詞形容爺爺——那就是“高貴”!
兒子找到的第三位人是他自己:
雖然我現在看起來和“高貴”這兩個字不太沾邊,但是我覺得我是可以靠攏的。不久的將來,我會像泰坦尼克號的船長一樣選擇和船一起沉沒,具有貴族的承擔精神。還會重視自己和別人的榮譽,不再隨便給人起外號了。我要對未來的家庭負起責任,不會在自己沒有養家能力的時候戀愛。對那些與我良心不符合的事情有說“不”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