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筆者通過對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可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建筑;工程管理;評價體系
一、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問題分析
1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
就政策方面而言,《節約能源法》以及《建筑法》中都有關于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內容,可是缺乏一定的實踐性,在建筑節能方面所作出的規定相對籠統和過于原則化,并且存在法律責任缺乏明確性的問題,這導致了本身可操作性的欠缺,也并沒有在綠色建筑方面作出強制規定,只是提到了“提倡”、“支持”以及“鼓勵”,強制性的欠缺直接影響了相關政策法規的貫徹性。在綠色建筑的技術標準規定中,有關的強制性標準僅僅局限于建筑的節能設計方面,而材料方面以及施工監理方面卻缺乏相應的要求與標準。就各項法律法規來看,對于建設單位或者施工單位沒有對建筑節能標準作出執行的基礎上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導致了在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中,對建筑節能標準作出改變或者根本不執行的情況十分普遍,這也使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流于形式而沒有得到貫徹。雖然針對建筑節能管理,建筑工程相關管理部門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規章,但是這些行政規章并不具備如法律法規一樣的權威性,在實際的工程建設和工程管理中,這些內容往往只能夠發揮參考價值。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并沒有出現施工單位因為違反了綠色建筑標準和規范被起訴的現象,這也反映出了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缺乏配套性和可訴性。從工程項目的建設程序來看,多年來的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實踐突出了對工程設計的監管,而在工程規劃、工程施工、工程監理以及工程質量監督方面的監管力度并不十分到位,這些監管的薄弱環節直接導致綠色建筑本身的推廣工作只存在形式。
2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缺乏積極性
從我國地方性的綠色建筑工程管理法規來看,雖然強制性得到強調,但是人多數內容都比較滯后,同時激勵性的經濟政策相對缺乏。我國在綠色建筑方面實行過的唯一能優惠政策是減免國家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而這個稅種在2001年也被取消。同時,在2002年,我國經貿委與財政部對一項用于建筑技能和墻改的新興墻體材料專用基金進行了改革,指出新興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的用途不再用于建筑節能。由于在社會層面和國家層而能夠更多地體現出建筑節能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這種效益對于個體來說并不明顯,所以個體在建筑節能的追求方面并不積極,這一點也阻礙了綠色建筑以及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發展,因此從國家管理的角度出發,應當出臺與綠色建筑節能相關的經濟激勵政策,從而加人對建筑節能的扶持鼓勵力度并促使建設單位以及施工方能夠以積極的態度來實現建筑節能標準與要求。
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有待提高
在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設中對國外的許多先進經驗進行了借鑒,并結合自身的特點使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目前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仍有較人的片面性與局限性,綠色建筑技術評價的適應還僅僅停留在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層面,在針對不同建筑類型所作出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本身的系統性以及全面性相對缺乏。同時評價體系的內容也只是局限于對環境的保護方面,而對經濟價值、健康價值、社會價值所作出的全面評價相對缺乏。
4管理部門缺乏協調性
在綠色建筑工程管理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門不僅包括建設管理部門,同時涉及到財政部門、人事部門、民政部門以及勞動部門等。所以在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多個單位共同管理的局面是客觀存在的,而其問題在于這些部門中并沒有牽頭擔責的負責單位,所以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推語扯皮的現象。同時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管理人員素質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突出地體現在管理人員缺乏與綠色建筑相關的知識理論與實踐,這個問題的存在導致了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與能力較低,無形中也給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并且影響了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強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建筑工程中的管理部門是建筑業發展的領導者與組織者,對綠色建筑推廣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過程中建筑工程的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對自身的職能作出明確定位,同時對自身的職能范圍作出準確界定,在對綠色工程管理經驗積極借鑒的基礎上通過采用科學可行的管理方法來不斷推動綠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有序發展,從而對建筑業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根據我國當前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部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推動綠色建筑管理工作發展并提高綠色建筑工程管理質量。
1通過法律政策的完善來加強管理部門宏觀管控能力。政策體系的完善是確保綠色建筑以及綠色建筑管理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通過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能夠對政府的行為與決策進行有效的規范,從而減少因為政府不當干預產生不利影響。在此過程中,要重視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自先要通過對法律手段的運用來對行為作出規范,并在對建筑主體的權責關系進行理順的基礎上進行責任追究制度與理賠制度的完善。并且要重視對咨詢服務業的應用與扶持并促使其發揮出應有作用,同時要建立起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與資質管理體系。其次要對相關法規作出修改。如在《城鄉規劃法》與《建筑法》等法律中加入與綠色建筑相關的內容,對已經有這部分內容的法律法規也要盡量進行補充與完善。再次有必要進行綠色建筑認證、評估、標識制度的建立,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分級評定。
2完善經濟激勵政策,調動建設單位以及施工單位積極性。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與優惠政策的實行能夠發揮作用,同時能夠通過建設單位以及施工單位積極性的提高來促進相關管理問題的解決,所以對經濟激勵政策作出完善是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筑標準的有效途徑。在經濟激勵政策的完善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政府進行財政補貼,其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補貼和貼息補充兩種,通過財政補貼不僅可以對生產者的積極性作出調動,擴人生產者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費。對于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來說,在進行建筑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綠色建筑投資成本較大并且回收時間較民是其放棄節能投資的直接原因。但是綠色建筑的推行能夠創造出較大的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3積極進行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構建。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嚴守準入關。在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中,準入制度的實行十分必要,在此過程中要重視評估指標的建立,如果一方面不符合綠色建筑標準則應當對下一步評估進行直接取消,從而從根本上杜絕非綠色建筑項目的進入;評價體系要確保操作的簡單化,即評價體系的構建要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如果過于復雜則會直接影響評價體系的推行和應用。同時評價體系要具有時代性,即根據建筑行業的發展以及建筑的需求對評估體系內容進行完善。(2)根據實際制定相應標準。我國各個地區在社會習俗、居住環境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也有必要體現出地區差異性;加強對評價工作的監管。加強對評價工作的監管能夠有效地規范評價工作行為,防比舞弊現象的發生,所以我國可以通過對國外成功經驗的借鑒來建立具有獨立性的監管機構并對管理行為作出評估以保證評估體系的專業、公平、公正和公開。
三、總結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勢頭較好,綠色建筑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但是在綠色建筑的工程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我們要加強對此方面問題的重視,并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法,把問題解決好,保證我國綠色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