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綠色建筑”已成為21世紀建筑發展的主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綠色生態思想的由來入手, 重點介紹綠色生態建筑的特點,從而提出了如何建設生態建筑的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下;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發展思路
前言: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在環保大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口號后,“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在建筑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熱潮。由于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傳統建筑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體系,是污染環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的體系,因此,在綠色文化的影響下,思想敏銳的建筑師開始思考,開始探索建筑發展的“綠色”道路。所謂“綠色建筑”就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環境,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理想建筑。
一、 綠色生態思想的由來
綠色生態思想興起于 20 世紀 60 年代。 綠色生態思想觀察、 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再是自然界中狹隘的人類子系統,而是整個生態系統。綠色生態思想深刻地覺悟到: 把人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一味地滿足人的欲望, 必然違背生態規律, 破壞生態平衡, 最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綠色生態建筑體系基于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原則,以綠色經濟為基礎, 綠色社會為內涵, 綠色技術為支撐, 綠色環境為標志建立的一種新型建筑體系。在研究上, 它將自然、 人和人造物納入統一研究視野, 不僅研究人的生活、 生產和人造物的形態, 而且也研究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發展規律, 研究人、 自然與建筑的相互關系。在目標上, 它追求人、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協調發展。
二、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特點
1.健康
綠色生態住宅又稱 “健康住宅” 。 在規劃上, 綠色生態小區的總體布局、 單體空間組合、 房屋構造、 自然能源的利用、 節能措施、 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 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在具體設計上,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 風格與建筑物要相互輝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 例如, 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觀賞花木、 闊葉喬木、 食用果樹、 藥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種植;同時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 如隔熱、 防風、 防塵、 防噪音、 消除毒害物質、 殺滅細菌病毒等,甚至從視覺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勞等作用。在房屋的建造上, 則要考慮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需要,注重節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對自然空間和人際交往的需求。
2.節能與環保
綠色建筑主張調整或改變現行的設計觀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轉化, 克服現代建筑的弊端, 依靠節能技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開發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過分依賴, 實現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給自足。 而生態環境保護又是綠色建筑的追求。因此, 綠色建筑設計必須深入到整個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 評估建筑能耗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建立全面能源觀。
3.建筑與氣候相協調
為了克服現行建筑模式對人的負面影響,綠色建筑注重地區氣候與建筑的關系,并將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作為綠色建筑的一項基本方法,這是一種按人體的舒適要求和氣候條件來進行建筑設計的系統方法, 即根據當地氣候特征, 運用建筑物理的原理, 合理組織各種建筑因素。 事實上, 人類對于環境的舒適、 健康需求, 常常無需現行空調設備也能得到滿足, 如: 我國陜北的窯洞在 -20℃左右的氣候下, 其室內被大地包圍著, 仍保持 15℃上下的舒適室溫; 還有西雙版納干闌住宅在酷熱的氣候中, 仍可在室內創造出蔭涼的空間。 綠色建筑的設計觀是以大自然為主要供給者, 而輔助設備系統屬于其次。充分利用綠色建筑中氣候資源, 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是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的本質。
4.技術與形式相協調
綠色建筑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 智能的、可調節系統。因此, 它要求建筑外層的材料和結構, 一方面作為能源轉換的界面, 需要收集、 轉換自然能源, 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 外層必須具備調節氣候的能力,以消除、 減緩、 甚至改變氣候的波動,使室內氣候趨于穩定, 而實現這一理想, 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有賴于未來高技術在建筑中的廣泛運用。
三、 如何搞好綠色生態住宅的建設
所謂綠色生態住宅,是指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以有益于生態、 健康、 節能為宗旨, 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確保居住者在身體上、 精神上、 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 達到人與自然雙贏的住宅。
1.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設計綠色生態住宅時,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 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及現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住宅和環境等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在設計的宏觀定位中, 應從創造生態環境的空間規劃布局出發, 分析住區朝向和風向, 開辟阻止住區風道與生態走廊; 應考慮建筑單體群體、 園林綠化對于陽光與陰影的影響, 規劃陽光區和陰影區; 應最大限度地利用住區地面作為景觀環境用地, 甚至可將住宅底層架空,使之用作景觀生態場地; 發揮住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 或是借景遠山, 或是引水入區, 創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區; 應注重動物、 植物的引進和生物多樣性, 創造真正具有良性生態效果的住區環境。在綠色生態住宅設計中, 具有良好的室內空氣條件和較強的生態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舒適,使人、 建筑與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是基本的要求。
2.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綠色—作為新世紀住宅的主旋律,應體現節地、 節水、 節能、 治污。 建造綠色生態住宅, 不僅要盡量減少和高效利用如煤、 電、 水等不可再生資源, 還要盡可能充分利用如太陽能、 風能、水能、地熱能、 生物能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以及廢棄物轉換為能源如沼氣等的回收利用。 隨著新能源逐步普遍推廣利用,特別是再生能源用于住宅建筑的降溫、 保溫、 隔熱、采光、 炊事以及其它家居生活管理設施的需要, 必然促進人類生存環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甚至影響住宅建筑的形體和空間的變革。
3.營造住區的自然生態
建設生態住宅, 一定要注重研究住區內植被、 微生物、 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 強調自然對人的影響, 強調各種生物之間是共生共榮、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根據自然法則來對這些元素進行合理配置。通過植被的多樣性、 自然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化學污染的降低,來營造住宅區的環境質量。而不是人為的片面地追求逆自然的環境景觀氣勢。
四、結束語:
21 世紀, 走 “可持續性發展” 之路, 維護生態平衡, 營造綠色生態住宅將是人類必然選擇。在住宅建設和使用過程中, 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和高效節能材料,使建筑物的資源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類的居住環境能體現出空間環境、 生態環境、 文化環境、 景觀環境、 社交環境、 健身環境等多重環境的整合效應,從而使人居環境更加舒適、 優美、 潔凈, 讓人類的明天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劉海龍.發展生態建筑.改善人民環境[J].住宅科技,2001.9
[2]李效軍,陳翔.可持續的生態的建筑設計[J].建筑學報,2000.5
[3]甄黎,李桂英.綠色生態建筑——房地產業發展的新趨勢[J].環保視窗,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