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中后澆帶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裂縫,但是其施工技術要求相對較高,與結構梁與柱的施工不同,要保證后澆帶混凝土與結構部件之間的密閉性。后澆帶技術作為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中極其關鍵的一項技術,對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推動后澆帶技術在當今時代的更大幅度的優化利用,是建筑企業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現就先對后澆帶進行概述,然后談論了建設人員在應用后澆帶技術時應該明確的幾個施工要點。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裂縫;后澆帶
當今時期,建筑單位為了盡量避免混凝土施工中預留變形縫的問題的產生,逐步研發出了一種分離澆筑的后澆帶施工技術,這種技術的產生及應用使得建筑建設水平取得了極大程度的提升。
一、后澆帶的概述
實際的建筑設計中,為了避免出現雙梁、雙柱或者雙墻等問題,使平面布局受到限制,又要求盡量不要設縫,在這種情況下就催生了施工后澆帶法。該方法其實就是設置一條變形縫,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應力、收縮效應等因素所產生的裂縫,通常在現澆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中常用到該方法,再經過特定的時間后再將做后澆封閉處理,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構。由此可見,后澆帶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結構的質量。
后澆帶是在建筑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一般后澆帶處于斷面大、鋼筋密集、支模難度大的位置,尤其是雜物、垃圾等容易落入卻十分難清理,這些不容易徹底清理的垃圾會對結構質量產生影響。在建筑工程中,沉降差異、鋼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溫度應力等問題均可以通過設置后澆帶加以解決,因此其應用十分廣泛。
二、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要點
1、對混凝土澆筑時間的控制
現行的規范中沒有對混凝土的澆筑時間進行詳細的要求,因此對其在具體施工中的時間需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而定。最好的澆筑時間應當是在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并且沉降變形趨于穩定后進行,如果是主體結構較大的建筑工程,其施工時間可能要超過2個月,如果根據規范中規定的42天或者2個月的期限就無法保證在施工后進行澆筑,適當的澆筑時間也是防止后澆帶出現裂縫的一個重要保證。
2、對澆筑時的質量控制
在澆筑前應對兩側的接縫進行提前清理并濕潤、刷素水泥漿,清除積存的建筑垃圾、積水、松動石子及浮漿等。對鋼筋銹蝕的應用鋼絲刷進行除銹。后澆帶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在澆筑現場留置試塊,具體包括標養試塊、同條件試塊以及有摻劑的抗滲試塊等等,以驗證混凝土強度。振搗時在兩側接縫處不能過振,以免引起已澆筑混凝土與鋼筋脫裂。
3、后澆帶防水控制措施
后澆帶位于地下應有防水構造措施,除做好整體工程防水之外,還應該做好后澆帶接縫處防水,以防滲漏。通常的做法是在施工縫中部埋設遇水膨脹止水條,或在遇水面貼外貼式止水帶。當后澆帶需超前止水時,后澆帶部位混凝土應局部加厚,并增設外貼式或中埋式止水帶。要嚴格按照施工圖紙和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要求施工,保證防水構造措施施工質量。
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模板及支撐系統的質量控制后澆帶的模板支撐系統,是筆者近年見到的最易產生質量問題的環節。常見問題就是不設置獨立的支模、拆模體系。由于不獨立,拆模時后澆帶處模板便只能連同其它部位模板一同拆除,甚至有些底層模板拆除后上層主體混凝土還正在施工。這樣做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后澆帶往往設在跨中1/3處,混凝土未澆筑前只有鋼筋相連(有些該部位鋼筋也可能設計為斷開),過早拆模后該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懸挑結構(跨度越大,則1/3跨越長,懸挑越長),在上面各種荷載及自重的作用下,等于給后澆帶兩側構件施以向下的預應力。若遇到配筋及截面尺寸都較小的構件,過早拆模,則有整體斷裂的可能性。針對這種情況有些監理工程師,可能要求施工方對該部位重新支頂,施工單位便使用鋼管或木柱等材料支在后澆帶底部。其實,拆模后(因混凝土未澆筑),構件鋼筋已處于異常受力狀態,再次支頂,已經遠遠達不到未拆時的效果,反而在構件局部形成支點,同樣改變了構件的受力狀態。
4、后澆帶在施工時的注意事項
對后澆帶除按一般施工縫要求處理,如清除浮漿,清除垃圾、雜物并隔夜提前澆水濕潤,澆筑前對接縫處刷一道高標號砂漿,還特別強調:在后澆帶接縫處加強防護,最好設置圍欄,并作表面覆蓋,防止后續施工對后澆帶接縫處產生污染;后澆帶后澆混凝土在施工前一定要認真試配,符合要求后再進行后澆混凝土的施工;澆筑時,避免直接靠近縫邊下料。
機械振搗宜自中央向后澆帶接縫處逐漸推進,并在距縫邊80~100mm處停止振搗,避免使原混凝土振裂,然后人工搗實,使其緊密結合;接縫斷面處模板支立難度大、技術性強,且要細心、細致,故此處應選派有經驗、有耐心和技術好的木工負責具體操作。對該部位的支模質量,施工方與監理方要專門進行驗收;由于設置了后澆帶,此跨區域內的結構在未進行后澆混凝土的澆筑及達到強度要求前,是處于懸臂受力狀態,故其底模的支撐架,必須可靠,并不能隨便拆卸。
后澆帶處后澆混凝土澆注時間與施工進度一般是存在矛盾的,特別是底模支撐架滯后拆卸對后序施工有一定影響,因此作施工組織設計時,對此要事先籌劃安排好,絕對避免發生強行提前澆注后澆帶的后澆混凝土的情況;因為對后澆帶后澆混凝土澆注時間的嚴格控制是基于對主體結構的負責,因此嚴禁因為搶工期而隨意縮短后澆混凝土應當間隔的時間。
三、結論
后澆帶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一種臨時施工縫,是為克服溫度收縮、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可能導致不利因素而設置的。它與通常設置的永久性的伸縮縫、沉降縫相比有其獨到的優點,結構完整、立面完整、能更好地發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現形各種設計規范、施工規范以及建筑施工手冊等,由于出自不同的規范編寫組所編寫,對后澆帶做法有所差異,要求也不盡一致。
參考文獻
[1]孫強,華國銘.現澆鋼筋混凝土施工縫設置和處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
[2]何其利.建筑物后澆帶施工質量控制研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12(15).
[3]張揆元,吳振林.淺談建筑后澆帶的施工技術[J].建筑施工,2013(16).
[4]俞英娜.淺談混凝土后澆帶的施工與質量控制[J].科技創新導報,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