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摘 要 科學教育是一種以素質教育為依托、以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為手段,關注科學技術發展,培養青少年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活動。小學教育作為廣大農村地區的啟蒙教育,影響著農村學生的成長,而科學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對于培養新一代農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技館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在豐富公眾體驗,拓展公眾視野,開發公眾科學意識,幫助人們理解科學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 農村 科學教育 館校結合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nd Rural Schools
LUO Qin
(Gui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Science education is a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basis, to teach basic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a means to focu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aining young scientific spirit and attitud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s the majority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for prim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rural students, and science courses as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social education, public rich experience, expand public view,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aspects have a negligible effect.
Key words rural; science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museum and school
科學教育是一種以素質教育為依托、以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為手段,關注科學技術發展,培養青少年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活動,它能夠使青少年了解乃至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技能,了解科學過程,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聯系,學會解決一些科學問題,提高他們的科學技術素養,滿足社會在人才培養和公民教育方面的需要。2001年,我國開始新課程改革,將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小學“自然”課程更名為“科學”,并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做了明確規定: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科技館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在豐富公眾體驗,拓展公眾視野,開發公眾科學意識,幫助人們理解科學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科技館的資源優勢,積極搭建科技館與農村學校科學駕馭平臺,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對于拓展科技館科普傳播功能,促進農村學校科學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我國農村小學開展科學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廣大學校歷來重視對學生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教育教學,由于我國對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視不夠,使得科學課程的改革和實施困難重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并不樂觀,這一現象在農村地區小學科學課程的實踐中尤為突出。
(1)重視程度不夠,時間分配不合理。盡管小學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仍然將語文、數學等學科列為“主科”,而將美術、音樂、科學等課程視為“副科”,在許多教師、學生、家長的觀念中,都將科學課視為比語文、數學等學科地位還要低的課程,這一觀念在農村小學也非常普遍,另外,同城鎮學校一樣,在農村小學中,也普遍存在科學課被擠占的現象,尤其是在考試前夕,科學課更是處于“靠邊站”的位置。
(2)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素質無法保證。在招聘教師,許多學校首先考慮滿足語文、數學、英語三種,使得科學教師的師資嚴重不足。就任課教師而言,多數科學課教師是由學校指派的兼職教師,除了擔任科學課教師的教學任務以外,他們還承擔了語文、數學、英語(或其他課程)的教學任務,他們的專業背景幾乎沒有涉及科學教育領域,或者是任命年齡大的即將退休的教師為科學課老師。
(3)現行科學教材編寫定位過高。調查表明,大多數小學生由于地處農村地區,缺乏圖書館、科技館等科技教育基地,信息閉塞,使得學生的知識面較窄,再加上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許多學生的科學素養較低,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常常無法理解教材中出現的某些概念。另外,由于現行教材的編寫者大多是來自城市的專家和學者,他們大多以城市學校的現有條件為基礎來編寫教材,由于對農村學校情況的不了解,無形中加重了農村小學的師生在使用教材時的負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村科學課程的有效開展。endprint
(4)實驗設備落后。由于對科學課的不重視,加上學校科學教育經費的不足,使得許多農村學校無法配置基本的實驗設備,科學教育設施也無法建設,有些學校即使配備了科學教育的實驗室,但規模都不大,有些實驗用品在消耗后無法得到及時的補充,部分實驗教具由于老化,而出現了束之高閣的情況,這些因素都使得教師在科學課堂中無法正常開展必要的科學實驗演示。
(5)教學方式不適應課堂教學要求。盡管《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的是“探究”,但就教學方式來看,幾乎所有的農村小學在進行科學課教學時仍然以知識傳授為主,即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有時需要試驗演示的部分不做,而改用講解代替;需要小組實驗卻出于課堂管理的原因而干脆不做,使得本應充滿互動探究氛圍的科學課變成了填鴨式課堂。
2 原因分析
(1)對科學課程不重視,導致科學教師師資不足。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教育普遍重視語、數、外等“主科”,而教育主管部門也將升學率作為評估學校教學質量的硬指標,這也導致了學校、教師、家長不重視科學課,在招聘教師時,學校首先考慮的是語、數、外三科教師,很少專門招聘科學教師,這就使得很多科學教育專業的教師無法進入學校,由于沒有新鮮力量的加入,再加上原本從事科學教育的教師本身并不具備科學教育專業知識,從而無法提高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提高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
(2)資金不足,缺乏相應的實驗場地、物質和設備。在科學課上,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做許多觀察、探究等實驗活動,因此,也就需要相應的實驗室和實驗器材,這些是有效開展科學課的前提條件,《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每所學校必須開設科學專用教室,并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鄉鎮中心以上小學要按國家儀器配備目錄一類標準配備,村級小學也要達到二類標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農村學校地處經濟落后地區,辦學經費全部來自政府投入,由于得到的撥款有限,學校會優先考慮購買和維修教學儀器設備、改善校園環境、水電支出等,再加上學校領導對科學課程的不重視以及上級教育部門監督力度不夠,所以不大可能從有限的教育經費中抽取一定數額來購置科學實驗器材,更別說建設科學實驗室了。
(3)教學方法落后,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第一,大多數教師本身就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體制成長起來的,他們早已習慣于接受式學習方式,無論在接受職前培訓或繼續教育時,都沒有進行過有針對性的探究訓練,因此也只能沿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第二,由于農村學校的實驗設施、實驗器材配備不到位,加上許多學校由于師資不夠、教師緊張等原因,大多數學校會采用大班教學,很難控制班級紀律,因此也很難開展以探究為主科學學習;第三,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校在對待科學課考核上仍然采用紙筆考試的課程評價方式,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無疑也使得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3 科技館在開展農村學校“館校結合”中的優勢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中強調,要為農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科普活動的機會,培養改善生存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科技館作為重要的社會科普宣傳教育機構,在當今社會大中小學生素質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于開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將科技館資源與學校教育,特別是科學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促進校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教育有效銜接,更好地利用科技館科普資源的優勢向中小學開放,為中小學校科普教育服務,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1)展品直觀,是學校正規教育的有力補充。《小學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強調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但在傳統學校教育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科技館作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科技教育場所,通過直觀、形象、趣味的展品,將課堂中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以生動、直觀、互動的形式展出了出來,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加扎實地鞏固了科學知識,從而彌補了學校教育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訓練的不足。
(2)輔助教師工作,幫助學生理解。在學校科學教育中,教師通常扮演著教育者角色,實踐證明,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知識處于被越充分,就越能更好滴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科技館在展品資源、科技資訊等方面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資料,將科技館的資源與學校的科學教育實踐相結合,不僅可以使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對于轉變學校育人模式,推進學校素質教育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從而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解決了學校科學教育中不易解決的問題。
(3)注重對青少年理論聯系實際、創新精神的培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進行意義建構,注重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習者的創造精神。在學校科學課程中,由于受到環境、材料、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內容很難在課堂上得以實現,這些知識也只能是完成了學校測驗,而面對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時,這些知識就不起作用了。而在科技館中,大量展品運用多媒體、聲光電、虛擬技術等,展現出科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使青少年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在實踐中拓展她們的思維,從而增強他們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
4 實現科技館與農村學下的館校“有機”結合
(1)加強與教育部門合作。《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強調: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根據我國現有的管理體制,在開展與農村學校的館校活動中,科技館應該加強與當地教育部門的密切合作,在教育部門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積極搭建館校合作平臺,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科學教育工作,為農村學校提供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發展的新途徑。endprint
(2)加強與學校的合作。針對農村學校的科學教育資源有限的實際問題,科技館可以利用館內的科技館資源優勢,與學校簽訂協議,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在國家教育部對中小學科技教育制定的大綱和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積極探索館校合作方式,例如,在當地學校設立科學實驗站,將館內可移動的展品、科普資源學習包等帶到學校,定期派工作人員配合學校科學教師開展科學實驗探究活動,實現科技館資源與學校科學課程的有機結合。
(3)加強對教師專業素質的培訓。科學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科學教師的素質決定了科學課效果是否能達到最佳水平,因此,必須將加大科學教師培訓力度,提高科學課程教學人才專業化程度放在首要位置。科技館作為中小學校課外科普教育基地,可以利用科技館在科技資訊、科普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優勢,為農村科學教師提供相應的科學培訓,定期選拔優秀的農村科學教師參與科技館培訓,學習科學的教學方法或者一些新的科學知識,在促進科學教師專業素質、教學技能、科學意識等方面發展的同時,也提高了科技館的社會價值,強化了科普功能。
(4)開發科普資源學習包。農村小學雖然缺乏充足的教學設備和實驗設備,但由于農村學校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科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熟悉課程開展的規律,加之豐富而多樣的自然條件,因此,在與農村科學教師的合作中,可以結合農村實際,共同開發適合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的科普資源學習包,因時、因地、因校制宜,將當地的自然資源作為學習包內容的一部分,比如農作物的種植、病蟲害防治、土壤和水域觀測等,從而避免了農村科學課程實驗設施不足、實驗材料不夠、現行教材遠離農村實際生活等弊端,同時將“實驗探究”的核心貫穿于資源學習包中,不僅可以彌補學校在開展科學教育中的局限性,也可以讓農村學生在觀察、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得到發展,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5 實現科技館與農村學校的館校“有機”結合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在廣大農村地區,更需要了全社會的重視和參與,因此,實現科技館與農村學校的館校“有機”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實現科技館與學校科學教育的互補。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正規的教育模式,在知識傳授方面,具有很強的系統性,科技館作為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通過科技展品、科普資源學習包、科學探究活動等形式,使農村學生可以更加扎實地掌握課堂知識,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解決了學校課堂教育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探究的問題,實現了科技館與學校科學教育的互補。
(2)擴大影響力,推動科學教育的創新發展途徑。在學校的科學教育中,由于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學校在進行科學課堂教學評價時,常常采用筆試的單一評價方式,這種“一刀切”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的科學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一現象在農村學校尤為明顯)。而在另一方面,僅僅依靠科技館展教、科普部門的專職人員,由于其社會影響、人力資源的有限,也使得科普教育的影響力受到局限,因此,積極搭建“館校結合”平臺,使二者能夠實現有機結合,從而創新了科學教育的模式,拓展科普宣傳的領域,不僅實現兩者在科普教育方面的互補,而且可以擴大科普教育的影響力。
(3)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科技館作為社會教育場所,可以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在學校素質教育方面開展一系列針對青少年個性心理發展特點的科技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主動動手參與實驗探究,提高他們對科學現象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對于提升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 結語
科學技術的普及程度,是國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標志,事關經濟振興、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全局。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依賴一批具有較高科學素質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年輕人,科學教育課程作為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強國的有力保障。當前,利用科技館的資源優勢,開展青少年科學教育,已經成為科普工作的一個趨勢,農村學校由于地處偏遠地區,在開展青少年素質教育方面更應受到社會的強烈關注,實現科技館與農村學校在科學教育的“館校結合”,需要學校教育工作者、科技館工作人員乃至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實踐,不斷強化雙方的溝通與合作,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使可就干的資源得到更加有效、更加廣泛的運用,同時也拓展和創新了科學教育的新形勢,從而為提升我國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培養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額基礎,推動科普教育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 吳俊明,等.科學教育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發[1994]11號.
[3]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國發[2006]7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