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如培

“法者,治之端也。”貴安新區作為剛剛起步的國家級新區,要肩負起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和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國家使命,良好的法治環境是重要前提。我們將結合自身實際和后發優勢,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樹立“以法為綱”和“良法善治”的理念,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新區改革發展,加快建設公平正義的一流法治環境。
建設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我們將強化依法行權,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爭取省人大盡快頒布貴安新區條例;在實施權力清單的基礎上實行責任清單,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依法決策,堅持把“合法”作為行政決策的第一要件,健全重大決策咨詢論證制度,落實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促進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正確決策。強化規范執法,界定執法范圍,明確執法責任,并積極申報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探索設立行政綜合執法機構。強化簡政放權和政務公開,重點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爭取設立行政審批局,探索“一顆印章管審批”、“一個窗口管流轉”、“一個系統管監控”、“一支隊伍管到底”的新體制。同時,完善司法管理體制,積極爭取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和檢察院,堅持司法公正和司法公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把堅持從嚴治黨與依法治區有機結合起來,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認真落實“兩個責任”和“一崗雙責”,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從嚴管理干部,創新預防和懲治腐敗制度機制,堅決防止“工程建起來、干部倒下去”的問題發生,打造“廉潔新區”。
建設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我們將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探索民間資本進入特許經營權領域,支持外資、民資參與國企重組和股權多元化改革,促進各類營商主體公平競爭。推進公共資源高效公平配置,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政府所有公共資源進入交易中心交易;探索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的前提下,對科技研發、技術改造、對外貿易、產業扶持等領域的財政扶持資金,推行競爭性安排制度。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新區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的創新示范。探索市場監管新機制和監管新方式,出臺政策大力培育發展經濟類、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推進行業組織自律體系建設,逐步推進政府向行業協會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并探索逐步建立社會組織參政議政平臺。
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將全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大力培養法治文化、增強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健全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加快構建城鄉均等的法律援助工作體系。建立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體制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積極開展社會治理創新綜合試點,創新社會治理服務體系,全面提高社會安全感,建設“平安新區”。
建設國際接軌的開放環境。我們將以推進人才國際化、資本國際化、產業國際化、貿易國際化為重點,積極爭取開展放寬外資準入改革試點,制定實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試點方案,爭取國家盡快批復貴安綜合保稅區和納入國家跨境電子商務全業務試點,加快東盟教育活動周永久會址建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貴廣鐵路經濟帶等區域高層次產業鏈分工合作,加快構建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系,努力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
貴安新區是“一張白紙”,在推進法治建設上受到傳統和歷史的牽絆較少。我們堅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貴安新區有條件、有信心在法治建設的道路上闖出新路,讓良好的法治環境成為貴安新區開放創新、加快發展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成為貴安新區最核心、最顯著、最持久的競爭優勢。(作者系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副省長、貴安新區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郎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