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仙

編者按:2014年5月17日,省委省政府出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 年)》,目前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怎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和目標是哪些?本刊記者對此進行了專訪。
非遺保護 規劃先行
:從2005年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概念開始進入國人的視野,過去10年,貴州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許 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貴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省份,全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名錄74項(125處)、省級440項(568處),國家級傳承人57名、省級301名, 建立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個,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個、省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8 個。以侗族大歌、苗族服飾、苗族史詩 《亞魯王》和茅臺酒釀制技藝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貴州各民族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的體現,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通過多年的搶救整理宣傳,貴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貝,已經聲名遠播,成為貴州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符號。
:在非遺保護工作進入第2個10年,5月17日,省文化廳牽頭編制、省委省政府出臺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 年)》(下文簡稱《規劃》)。請談談《規劃》出臺的背景?
許 明:前10年貴州省“非遺”保護工作更多地放在普查搶救,挖掘展示等方面,其目的是盤點清楚家底,讓更多的人關注祖先的遺產,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隨著這項工作逐漸展開,我們意識到還需要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社會的廣泛動員和積極參與,這又需要民眾的廣泛發動也即文化自覺;需要更廣地域更長時段的可持續保護發展規劃,科學引領規范各級各地的保護行動和工作。
為此,省委領導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召開專題會議,親自部署和安排《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經專家論證,并征求各方意見修改完善,5月17日,省委省政府正式下發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年)》。《規劃》的編制,有利于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文化部門一家的工作上升為全省文化戰略,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來做。
這對于非遺大省貴州而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話精神,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都活起來,讓人們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的重要舉措。
:根據《規劃》,省文化廳近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和目標有哪些?
許 明:這個《規劃》是省委、省政府對未來七年全省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個總要求和總部署。落實規劃,近期要重點做好8個方面的工作: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深度調查, 建設數據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培養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人隊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發展的理論研究;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推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的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推出一批無愧時代,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推介傳播系列活動及品牌建設;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流平臺,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期望在全社會形成高度共識,對非遺項目蘊涵的精神文化價值發自內心的熱愛珍惜,保護發展整體水平明顯提升,非遺項目賴以傳承的文化生態和土壤在一些重點區域和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得到有效保護;重點項目骨干傳承人隊伍后繼有人;非遺題材的舞臺藝術精品生產有亮點。“多彩貴州”品牌成為中國著名文化符號和標志, 貴州成為中國原生態文化集聚展示交流重要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作演講時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方面,我們有什么考慮?
許 明:這也是《規劃》里的重要內容。今年盛夏,由省文化廳主辦的“爽爽的貴陽·原生態音樂之夏”,邀請了國際國內總計45支原生態音樂舞蹈團隊到貴州,與省內17支團隊同臺交流演出。其中15支團隊來自五大洲13個國家,國內30支團隊來自18個兄弟省區。《侗歌聲聲—嘎老》《八面來風》《山花爛漫》《南腔北韻》《大美原音》五臺節目,十五場演出,精彩紛呈。充分體現了今日貴州多元、包容、開放、創新的文化自信。5萬多貴陽市民,不出家門就觀賞到世界多地原住民族絢麗多姿的歌舞民俗表演。
全省豐富的民族歌舞非遺項目展示,讓同臺演出的國際國內同行大為贊嘆,臺下幕后演員們互相交流切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僅在與外界的比較中開闊了視野,更在交流中明白民族文化是我們身份識別的根,唯有守護好這個根,我們才不會在全球化進程中迷失自己。
整全保護 ? 促進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是農耕社會的產物,由于時代變革,今天對它的保護面臨文化生態變化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矛盾。比如貴州唯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侗族大歌,因侗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歌師后繼乏人,侗歌的傳習傳唱現狀堪憂。對此我們有什么考慮?
許 明:確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如果不從她賴以產生和存在的文化生態入手,無論什么樣的措施都不過是杯水車薪。鑒于此,著力于非遺項目所在地的文化生態保護,無疑是當前最急迫的基礎性工作。圍繞這個重點,省文化廳在工作方式上從單個非遺項目保護轉變為區域與項目保護并重,已經將非遺資源豐富的黔東南州全境申報為全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在編制保護規劃實驗方案,重點在保存當地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態,確保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同時還設立了兩個省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次,在省內選擇一些保存較好的傳統村落,申報列入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住建部的保護規劃,由專家指導幫助制定保護規劃并實施,防止破壞。
全省現有10個古村落進入保護名單,第一批實施的有安順云山屯、榕江大利、黎平地捫三個村落。保護資金總計2000多萬元,主要用于文物本體修繕保護,環境整治,三防工程等;其三是選擇一批重點非遺項目,比如侗族大歌,制定實施“侗族大歌傳承保護行動計劃”,在侗族大歌傳唱的核心區黎平、從江、榕江三縣與地方黨委政府共同開展侗族大歌傳承系列活動。包括扶持傳承人培養、保護重要的民俗節慶、廣泛動員侗族村落開展侗歌傳唱比賽、評選“侗族大歌保護示范村”等。期望通過這些措施,激勵民間傳承積極性,爭取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存活更長時間,讓我們的子孫還能在這些遺產和傳統中熏陶、長大,由此出發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侗族大歌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瑰寶,怎么樣讓更多的人知道、懂得、欣賞她?
許 明:你提出了一個文化遺產如何創新發展的大問題。要讓侗族大歌、《亞魯王》這樣的非遺寶貝,走出貴州,有更多的人知道、懂得、欣賞,必須在原生態的基礎上提升轉換創新。比如吸收侗族音樂特點,重新創作漢語演唱的流行音樂和藝術精品。這方面,省文化廳正在研究推動,希望在明后年有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搬上舞臺。
:貴州省有很多重點文物,省文化廳今年正在就海龍囤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許 明:位于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海龍屯村龍巖山上的海龍屯土司遺址,是我國迄今保存較為完好的,集軍事防御與離宮性質為一體的大型土司遺址。海龍屯的建筑遺存反映了古代西南地區的建筑工藝技術,是宋、元、明時期山地石頭建筑的典型杰作,也是研究土司制度以及中世紀貴州經濟社會變遷的歷史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2012年3月,海龍屯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11月,海龍囤遺址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3月,國家文物局審查確定海龍屯土司遺址為中國2015年向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申報項目。今年9月中旬,海龍屯遺址通過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專家的現場考察評估,整體申遺工作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文物局的干部職工作了大量艱苦的工作。局班子以及考古所,文物保護中心的許多同仁,為了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物本體修復,幾個月吃住在龍巖山上,風餐飲露,苦并快樂著,期盼明年海龍屯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次成功。這對貴州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都將帶來積極影響。(責任編輯/霍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