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勇

2014年的六盤水市鐘山區,處處生機勃發、活力涌動。
自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鐘山區副縣級領導分赴農村、社區、企業開展蹲點調研活動。區委主要領導率先垂范,放下架子,撲下身子,住農村、下田頭、進廠礦,到基層傾聽民生,在基層了解實際,與基層一線的黨員干部、群眾及企業負責人進行面對面交流,走訪農村致富帶頭人,慰問生活困難戶,通過座談會、院壩會等形式,與基層干部群眾心貼心交流、手把手學習、面對面服務,足跡遍及全區各鄉鎮街道、各社區、企業,以實際行動樹立領導干部親民、愛民和務實的新形象。
傾聽意見做群眾“貼心人”
3月29日,星期六,風和日麗,上午8:30分,鐘山區委書記張濤輕車簡從前往鐘山區月照鄉,先后到鄉政府召開座談會、然后前往鑫瑞達玻璃廠、智勇洗煤廠等企業實地了解情況,之后在玉頂村召開群眾“院壩會”,與村民們親切交談。
“我這次來,就是想聽聽大家的心里話,聽聽大家對區委、區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還有什么看法和意見,了解大家的困難和需要。大家不要有顧慮,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說。”張濤和藹可親的話語,頓時打消了月照鄉干部群眾的緊張情緒,大家自報家門、暢所欲言,氣氛十分熱烈。
“在雙洞社區,水月洞天項目征地款1000萬元,實際到位的只有200多萬元。很多群眾的征地款到現在都沒拿到,希望得到解決。”黨員代表楊軍第一個打開了話匣子。
“不能失信于民,要清理歷史欠賬,取信于民。下禮拜一將資金拔到位。”張濤當即作出明確答復。
“金鐘社區有62戶只拿到30%的房屋拆遷款,后期款還沒有拿到,大家希望能夠在5月底前解決;金鐘社區100多戶農戶拆遷快一年了仍未得到安置,希望盡快建成安置點。”黨員代表吳俊明接著向張濤反映了兩個問題。
張濤當即表態:“房屋拆遷款的事,承諾5月份解決,馬上安排,快速啟動拆遷安置工作,并在同類建設中優先安排。”
接著,馬壩社區黨員代表李勇向張濤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棄土場形成的堰塞湖帶來的安全隱患亟需消除,二是馬壩社區需要建一個開展傳統民俗活動的場所。
張濤明確答復:一是馬上找專家到現場勘查后拿出科學解決方案,及時消除堰塞湖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二是建民族文化廣場,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將民族元素集中起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
座談會上,大家爭先恐后,暢所欲言。張濤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了解,一個一個提出解決辦法。“
書記親自到這里來聽取意見、解決困難,讓我們感到很親切、很實在。”企業代表羅坤說。來自四川的羅坤在交流中介紹了自己十多年從單位辭職來到六盤水發展的經歷。經過的努力,現在擁有四家公司的他見證了鐘山區的發展歷程,看到當前區領導的工作作風,在通過交流,了解到領導的發展思路后,羅坤對繼續在鐘山區發展事業充滿信心。另外,他還在交流會上提出了水月園區和月照鄉應統籌規劃、“筑巢引鳳”不能引“烏鴉”、月照鄉的發展要實現農業升級、在“綠色品牌”上做文章等意見和建議。
認親戚和群眾“打堆”
“老人家姓張,我也姓張,你老人家算是姑媽,我們是親戚勒。”在月照鄉玉頂村村民胡文品家吃飯時,張濤得知胡文品母親姓張,主動和老人寒暄起來,邀請老人到家里做客,并說下次會帶著家人一起來走親戚。書記的平和真誠,一下就打消了群眾心中的顧慮,大家在飯桌上一起拉起“家常”。
吃完飯,大家主動圍著張濤在院壩里開起了“院壩會”。“區里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們就想通過‘院壩會這種形式,來聽大家對黨委政府的建議,同時也想了解群眾在生產生活的問題和困難,請大家敞開心,把想說的都說出來,要說真話、說心里話。”聽書記這么一說,大家立即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起來。
調研中,張濤反復強調,全區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懷著深厚感情、帶著強烈責任感,千方百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要多為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增強全區干事創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夯實后發趕超、率先小康的群眾基礎。
辦實事顯黨員“本色”
一路上,對基層群眾提出的困難,張濤都飽含深情地現場解答和解決。當了解到雙洞村、金鐘村等地的部分村民因城市內環快線、機場路建設和千惠學校征地的拆遷款還沒有全部發放、老百姓的安置房還未啟動建設和部分村民住房遭到炮損等問題時,張濤說:“內環快線和機場路建設事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群眾支持了我們的建設,我們不能對不起群眾,我們要清理歷史欠帳,取信于民,盡快解決群眾提出的問題。”對此,金鐘村村民代表吳俊民等表示感謝。“不要感謝,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要感謝你們對政府工作的支持。”張濤深情的說道。
在得知小屯小學因內環快線炮損,造成學校廁所變成危房時,張濤立即要求月照鄉要高度重視,協調企業和教育局就近修建廁所,并對原有的廁所進行排危。在了解到村民們想修一條路到山坡上發展養殖,打造鄉村旅游點,并且已經自行組織人員投工投勞修出毛路,但沒資金進行硬化時,張濤立即表示將予以支持。
開完院壩會離開老人家返程時,為不讓老人推辭,張濤讓辦公室人員悄悄將600元“飯錢”請人轉交到老人手里。
理思路為群眾發展“支招”
“現在有部分村民有事無事都辦酒,盡管鄉里采取了很多措施,仍有群眾偷偷到城區去辦,每年一家人光酒席錢最少得送出8000元以上。大家對吃酒席都很寒心,又不得不礙于面子去,不僅要送錢,還耽擱時間,再也不能這樣了。”座談會上,很多村民對濫辦酒席怨聲載道。
張濤聽后說,這是農村要解決的新風尚問題,大家相互攀比,不僅將錢都花在酒席上,又耽擱了掙錢的時間,這樣下去,只會越來越窮。可以采用村支兩委、村民小組牽頭,用聯保的方式,相互承諾,將這項規定作為村規民約的內容,用村民自治的方法來處理,充分發揮村支兩委、黨員、教師等的帶頭作用,從根本上杜絕濫辦酒席情況的發生。
有企業和群眾反映,群眾盼望多引進企業解決就業問題,但有的群眾到企業工作后因缺乏技術或不遵守紀律,造成企業不能正常生產而不敢用本地人。在了解情況后,張濤向大家表示:“我們要學會算帳,如果不守紀律,企業干不下去,自已也沒有地方打工,再引多少企業也解決不了。一方面,企業要用企業文化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用真感情投入,影響和帶動村民成為工人;另一方面,村民要加強學習意識,要遵守紀律、學習技能,沒有技能就只能找‘保命錢。”
在與駐村干部交談中,張濤主動詢問他們的駐村工作情況:“你認識多少村里人?各家情況是否都了解?和群眾交了多少個朋友?他們有什么想法……。”他鄭重地說,各駐村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要學會和群眾多交朋友,多拉家常,真正融入到群眾生活中去,為群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當好黨在群眾工作的代言人。
在蹲點調研過程中,張濤一再叮囑當地干部,要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切實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新變化、取得的新成效。而他自己也用誠摯的愛民之心、務實的親民舉措,為鐘山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做出有力引領和垂范。(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