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老張和老劉年齡不相上下,而且同時進入干休所時,兩人身體狀況也差不多。老張由于兒女不在身邊,許多生活小事又不愿麻煩別人,都是自己跑,自己辦。從買菜、做飯、搞衛生,到迎來送往會朋友,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只見他不停閑。不過大家都說,老張退休這些年沒啥變化,一點兒也沒見老。
老劉則不同,由于子女多又都在身邊,大事由干休所工作人員幫著辦,生活小事全靠在身邊的兒女們忙活。老劉則無所事事,經常都是坐在電視機前,喝著茶水看電視或報紙。結果他身體越來越胖,腦袋越來越沉,人也越來越懶。大病雖沒發現,小病卻不斷。幾年下來,誰見了都說他明顯老了。
人一旦步入老年,機體就會衰老,功能就會退化,體力也會減弱,這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子女、親屬及休養院(所)的工作人員,多給老年人一些關愛和照顧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這樣會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使老年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終,讓他們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不過,從老年人自身的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方面來講,晚年生活過分地依賴于別人照顧,也容易產生一些副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會加速人的衰老。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過分依賴別人照顧,就是過早地把自己歸入老年行列,認為自己已年老力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一個人的心情一旦被無能、無用、無奈所困擾,就很容易失去生活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懶得按個人的意志和愛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從而進一步加速身心老化。一般來講,一個人從工作崗位退休下來后,只要身體比較健康,沒什么大病,精力比較旺盛,獨立生活能力也比較強,完全可以不依賴他人。只要你心里常想“我還行”“我不算老”,你就會精神煥發,也就會延緩衰老。許多老人到了七八十歲還能生活自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已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經常見到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同志,本來經過調養和功能訓練,是可以逐漸好轉或恢復的。但卻過分依賴別人的照料,總覺得離開了別人自己就不行了,喪失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意志,削弱自身的免疫功能和內在的抗病力,以至于慢慢地由喪失信心到喪失能力,自己樹起的“頑敵”成了自己康復的致命障礙。俗話說“用則進,不用則退”,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對于一些老年性疾病,單單依靠別人的照顧是不可能得到完全恢復的。曾見到一位76歲高齡的老人,大腿骨折后臥床3個多月不能活動。待打開固定的石膏時,老人腿部肌肉已嚴重萎縮,無法站立,他的家人甚至給他準備好了輪椅。沒想到這位堅強的老人,硬是咬牙堅持,一點兒一點兒地練站立,練走步,最后終于又能舉步活動,獨立生活了。假如他拆掉石膏后就坐在輪椅上靠別人照顧,也許他的余生,就要一直與輪椅為伴了。
當然,也有些老年朋友走上另一個極端,認為人老了,離天遠了,離地近了,晚年生活依賴子女擺布,一切都圍著兒孫“轉”,子女叫干啥就干啥,甚至把財產全部交給子女支配,甘當子女的“提款機”;或者蟄伏在家中為兒孫當保姆,吃喝拉撒睡一切都管,自己則與外界隔離。這樣的生活雖然表面上不要兒孫照顧,但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生存價值寄托在兒女身上,是對兒女的心理依賴。這種生活不僅使老人脫離社會、脫離群體,而且會給老人帶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逆差”,例如孤獨寂寞、過于勞累等,也不利于健康和長壽。
老年人應避免過分依賴他人,獨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這不僅有利于機體功能的健全,可以有效地預防老年性癡呆癥的發生。退休生活雖然讓自己的身體得到休息,但不應當喪失自己的獨立性。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充實而有意義,充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退休后應繼續學習新知識,看書讀報,關心國家大事,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延緩大腦的衰老。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或者保持和培養有益身心健康的嗜好,如養花、養鳥、下棋、打牌、跳舞、唱戲等,與愛好相同的朋友一起活動,享受退休后的歡樂。夫妻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照顧,共度晚年。
老年生活要有依靠,但做得適當是好事,過分依賴就可能變成壞事。因此,老年朋友不妨把退休生活看做是人生路上一個新的起點,是進入新生活的開始,依靠自己,用自己的雙手去裝扮夕陽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