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張彩虹 韓 婷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從普通話中方言的構詞材料看地區傳統文化
——以西南官話區為例
李 薇 張彩虹 韓 婷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西南官話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其中一部分構詞材料已被普通話吸收。本文從被普通話吸收的西南官話的構詞材料探究其來源和使用范圍、構成形式和所反映的西南地區的傳統文化,由此預測西南官話構詞材料對普通話的影響,并呼吁人們重視并繼承傳統文化。
普通話 西南官話 構詞材料 傳統文化
作為北方方言四個次方言之一,西南官話受清代前期“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影響,匯合了南北諸省籍移民方言,同時也保留了古代漢語的部分特點,具有自己的特點。西南官話不僅使用范圍廣泛,而且文化內涵豐富,尤其是其中已被普通話吸收的部分構詞材料突出地體現了西南地區的傳統文化。根據對 《現代漢語大詞典》、《四川方言詞典》、《蜀語》、《辭源》、《漢語方言大詞典》進行的語料的整理和歸納,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發掘西南官話詞匯中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除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以外,由于歷史融合因素,西南地區的方言與近代兩次大規模移民浪潮直接有關:一次是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一次是明清之際,來自湖南湘語區的大規模移民,今天人們常說的“湖廣填四川”,實際上是指清初的大移民。所以,西南官話也分布于湖北大部分、湖南西北角等;由于地緣因素,西南官話還分布于廣西西北角。時至今日,在與其他方言的接觸過程中,西南官話的使用范圍仍在不斷擴大。
被普通話吸收的西南地區的方言構詞材料,構成形式豐富多樣,多為詞根,能夠與其他的詞組合成詞,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我們選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六個方言構詞材料進行重點分析:
(一)“壩”,名詞性詞根語素。(1)加上名詞后綴成詞,如“壩子”;(2)與詞根組合成詞,如“曬壩”(曬東西的平地)、“平壩”、“院壩”,“壩”還可以通過重疊構成重疊詞,即“壩壩”。
(二)“場”,名詞性詞根語素。(1)與名詞性詞根組合成詞,如“鄉場”、“場鎮”;體現行政建制,成為場名,如“萬年場”。(2)與動詞性詞根搭配,如“趕場”。
(三)“肉”,名詞性語素、形容詞性語素。(1)作為名詞性語素時,可單用,專指豬肉;(2)作為形容詞性語素時,可單用,如“很肉”。
(五)“煨”動詞性語素。(1)單用;(2)與詞根語素搭配,如“煨湯”。
(六)“炕”,動詞性語素。(1)單用;(2)與詞根語素搭配,如“炕餅”。
語言和文化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語言記錄了文化的變遷,文化豐富了語言的內容。記錄文化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文物、風俗習慣等,其中用語言記錄的方式尤其體現了文化的動態發展。以上六個方言構詞材料折射出了豐富的傳統文化。
(一)構詞材料反映出的地理文化
“壩”、“場”體現了西南地區的地理和人文交流的特點。
“壩”字是西南地區獨特地形環境的縮影。西南地區多山地、高原,其中鑲嵌著很多相對平坦的山間小型盆地、小型河谷沖積平原,面積不大,但數量很多。這些相對低平的小地貌類型,在西南地區俗稱“壩子”,如成都平原就有“川西壩子”之稱。李劼人在《死水微瀾》中這樣寫道:“川西壩——東西一百五十余里,南北七百余里的成都平原的通俗稱呼。”西南地區的人們常在壩子上進行集體活動,比如跳“壩壩舞”、看“壩壩電影”、喝“壩壩茶”、開“壩壩會”,等等。
“場”字反映出自隋唐以來,西南地區農業、手工業較為發達。其中,手工業更有“揚一益二”之美譽,商品交換日益興盛。出于人性關懷與凝聚人氣和交換處所的需要,場鎮地理集中,便于商貿范圍進展,由此出現了“場”。《蜀語》:“村市曰場,入市交易曰趕場,三、六、九為期,辰積午散,猶河北之謂集,嶺南之謂墟,中原之謂務。”①今四川農村仍謂趕集為“趕場”。西南地區實行定期的集市貿易,俗稱“趕場”。
(二)構詞材料反映出的飲食文化
圍繞著飲食展開的“茶米油鹽醬醋茶”是人們生活永恒的話題。西南地區的飲食文化非常發達,當需要一種新的表達時,通常會從飲食里面吸收具有代表性的義素。“肉”、“”體現出西南地區飲食文化在人們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其新義項都是由飲食領域擴展而來的。
“肉”本指人體及動物的肌肉,有著纖維清晰,柔軟的特點,加工后的熟肉,其肉質綿軟的特點更突出。西南地區多山地、高原,并且遠離海洋,其地形特點決定了當地飲食的主流,所以當地居民傳統上大多養殖家畜如豬、牛。因此,豬肉、牛肉也是西南地區飲食中的主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南地區的人們在形容人的性子緩慢、動作遲鈍時,從飲食方面考慮,就采用了肉的綿軟這一特點,如“肉脾氣”。
(三)構詞材料反映出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西南地區是最早種茶飲茶之地。“煨”和“炕”字反映出西南地區獨特的茶文化。
西南地區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據《巴蜀文化》記載:“四川是宋代開展茶馬貿易的主要地區,茶葉大量制作粗茶用于茶馬貿易之需。”②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精細品茗,西南地區的茶作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是屬于民間的。而且,西南地區盛產茶葉、價格低廉且制作方式簡單,如源于云南地區民間的煨茶和炕茶的制作。煨茶:將茶葉在火上烘烤后,加水煮沸;炕茶:將茶放進茶罐里烘烤,再加水煮沸。因此,人們都喜愛喝茶,逐漸形成了西南地區獨特的茶文化。在西南地區都可以看到許多當地特色茶鋪,以及將飲茶行為與舞蹈藝術結合的茶藝表演,在天氣好時,端把竹椅喝茶是西南地區人們過日子的習慣。在后來發展的珍貴茗品中,這類日常茶文化依然有其獨特之處。
西南地區的方言構詞材料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而且在語言表現上有著極強生命力。通過文學作品的傳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方式擴大了影響力,逐漸被普通話吸收。西南地區的作家例如郭沫若、李劼人、巴金等,他們的作品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獨具表現力的西南官話,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作家所處年代的文化特色。在巴金的作品《秋》中:“老太爺在世的時候原本答應過我,由我在幾位小孫爺中間抱(過繼、抱養)一個孫兒,將來我也好有個靠”;從人與人日常交流用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地方話生動形象的特點,如“幺”(家族中排行最小)、“莽”(形容人的性格憨厚、粗魯)、“俏”(烹調時為增加滋味或色澤而附加的東西,形容價錢或條件高),等等。就其發展前景而言,筆者認為,在漢語發展進程中,這些構詞材料被吸收的數量將在現有基礎上得到增加,影響力得到提高。西南地區的方言構詞材料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僅對在方言區工作的人掌握西南官話有重要意義,而且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希望人們能增強文化傳承意識,更好地發揚地區傳統文化,使得當下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歷史性共存的特點。
注釋:
①李實,黃仁壽,劉家和.蜀語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0.85.
②袁庭棟.巴蜀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328.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王虎舟,張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李實,黃仁壽,劉家和.蜀語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0.85.
[4]許寶華,官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中華書局,1999.
[5]繆樹晟.四川方言詞匯考釋[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26-28.
[6]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7]袁庭棟.巴蜀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328.
[8]黃尚軍.四川方言與民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9]李劼人.死水微瀾[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
指導老師:曾曉舸
西華師范大學2013年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