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曼英
年近四旬的汪女士是一位音樂“發燒友”,每天上下班近兩小時的路途中,陪伴她的大多是MP3里的數百首音樂。她每天出門就把耳機塞入耳朵里,直到進辦公室才摘下來。最近一段時間,汪女士總覺得耳朵疼,起初以為是耳機不合適,可換過幾個耳機,那種疼痛感始終揮之不去,只得去醫院求醫。檢查發現,她的聽力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可能會引發神經性耳聾。
很多人認為耳朵完全聽不到才叫耳聾。其實在醫學上,只要是聽力下降就叫耳聾,完全沒有聽力屬于耳聾的重度、極重度階段。醫院耳鼻喉科門診近年來統計發現,青年人耳聾特別是突發性耳聾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占耳聾就診人群的70%以上,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情緒刺激等精神原因造成的,另一部分則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經常使用耳機、手機造成聽力損害,嚴重者甚至可能誘發突發性耳聾。
三四十歲的白領階層出現耳聾,多與精神緊張、勞累、情緒激動、熬夜等因素有關;青年學生遭遇耳病困擾,多與耳機、手機關系密切。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保護聽力,避免聽力受損以及突發性耳聾。當連續熬夜或身心疲憊、精神緊張時,耳朵可能出現蟬鳴音、嗡嗡聲等耳鳴癥狀,或者有耳悶、眩暈感,這時一定不要掉以輕心,應及早去醫院檢查和治療。同時,要盡量避免長時間接觸高分貝噪聲,用耳機聽音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收聽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也不要長時間用手機煲電話粥。還要預防感冒、鼻炎等疾病,避免導致中耳炎及傳導性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