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榮 潘春暉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名著閱讀現狀分析
語文教學離不開文本,經典名著是很好的文本,不管是小學語文教材還是中學語文教材,都有名著故事或名著原作。在小學階段,教師、學生與名著打交道是難免的。但是,學生名著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據我在本校的調查發現,名著閱讀量少得可憐,以我國四大名著為例,我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我國四大名著名稱及作者的熟悉程度,六年級65%,五年級47.6%,四年級38.5%;學生對四大名著一些次關鍵人物情況的熟悉程度:六年級54.3%,五年級37.6%,四年級26.4%;學生獲得四大名著知識的途徑:影視作品43.4%,網絡41.2%,小故事15.2%,原著僅占5.2%。這一結果令人吃驚。吃驚之余,我們發現,學生經典名著閱讀現狀呈現出閱讀文化快餐的形式;以觀看影視作品代替原著閱讀;以名著研讀成果的閱讀代替原著閱讀;不閱讀等問題。
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主要有:
一是社會發展的快節奏沖擊教育是慢的藝術的理念。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小學生逐漸養成了淺閱讀的習慣。我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喜歡網絡小段子、微信閱讀占72.3%,經典名著僅占2.3%。這與社會發展的快節奏與經典名著需要慢讀細品的閱讀要求有很大差距。
二是名著寫作的時代背景與當下小學生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很難在思想上引起學生的共鳴。許多經典名著寫作的時代距今數百年,最近的也有上百年,現在的小學生很難理解當時的狀況。比如,有小學生提出“唐朝的長安距西天有千萬里之遙,為什么要派專人取經,佛祖完全可以通過QQ傳過來呀”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三是學生欣賞能力有限,駕馭不了名著。名著的美隱于字里行間,常常需要掩卷沉思才可以體會到。學生急于求成,很難發現名著的美,所以不懂得欣賞,也就發現不了名著的魅力,喪失閱讀興趣。
四是語文教師缺乏引導。我所在的中心小學,許多教師都嘗試過讓學生閱讀經典名著,但是教師所做的大多是任務布置,比如,暑假要求學生閱讀一本名著,撰寫幾十篇讀書心得或者讀書筆記。我發現好幾名學生的讀書筆記根本不是自己寫的而是源自“百度”,是抄襲,這就說明,學生連原著的面都沒見,只是為了完成教師的作業,東拼西湊,毫無質量。
二、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指導
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小學生閱讀經典名著更需要語文教師的引導。小學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我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把握學生閱讀指導的深度。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因個性特點、知識結構、成長閱歷的不同對同一部名著、同一個主人公會有不同的評價、不同的認知。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求他們品讀顯然是不大可能的(對個別極為突出的學生還是不成問題的),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就應該有所區分,對于大多數農村小學生而言,只要能復述故事梗概、對主要人物進行初步評價就可以了。對于稍微突出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如在《三國演義》的閱讀指導中,針對班級閱讀功底較為扎實的三名同學,我提出了比較閱讀的要求,要求他們把《三國演義》的部分章節與《三國志》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文學形象與歷史人物形象并不是一回事,甚至還有學生發現《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是虛構的。
二是營造閱讀經典名著的良好氛圍。閱讀永遠不是一個教師、不是一個學生的事,而是全班、全校的事,只有發動更多人去促進、去支持,名著閱讀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基于以上認識,我率先在班級舉辦讀書節活動,并以此為契機,主動請纓,承辦學校讀書節活動。在讀書節活動中,我發動語文教師做閱讀心得體會、閱讀方法的專題報告,同時舉辦學生論壇,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分享交流的平臺,通過一番努力,學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許多學生由不敢閱讀名著轉向積極走進名著,還有一部分學生由最初的駐足觀望轉向積極參與,學生論壇由原來每次只有三兩個學生發言到現在學生要求上臺的人數倍增,致使我們不得不采取排隊的方法組織,學生由原來的發言三五句就冷場到現在不得不限制發言時間。
三是組織相關活動,引領學生步入文學名著的殿堂。我不認為興趣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由于名著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都和當前小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有天壤之別,這就容易出現名著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情況,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名著,我們要采取除了培養興趣之外,還要激勵學生走進名著、閱讀名著、鑒賞名著。如我們借鑒漢字聽寫大會的做法,組織語文教師從《三國演義》中選擇一些距離當今生活比較接近但又不同于當今生活的一些詞匯作為漢字聽寫大會的題材,為了在漢字聽寫大會的舞臺上展示自我、證明自我,許多學生自覺走進名著、了解名著、閱讀名著,在學字詞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入名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選擇好引導學生閱讀的角度。學生有了閱讀名著的角度就好比有了一條線索,能夠把每個章節穿起來,這樣學生的閱讀道路才會越走越寬。比如,在《三國演義》的閱讀指導中,我給出了兵器知識知多少、交通工具知多少等這樣的線索和角度指引。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深入研究《三國演義》,通過兵器,知道了它的使用者,知道了兵器出現的章節。
閱讀是一項課題,需要更多人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