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磊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文明,生態保護檢察的重點是保護。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以及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作出了具體部署。這對于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作用。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保護環境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老的環境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出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征,環境質量與人民群眾期待還有不小差距。這迫切要求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充分發揮體制的活力和效率,為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供體制保障。
“檢察督促令”的重大意義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專門化的推進,運用司法手段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生態保護過程中“防微杜漸”更勝于“亡羊補牢”。貴陽市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作為全國檢察機關生態保護檢察工作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的先行者,在重拳打擊生態類刑事、職務犯罪的基礎上,就如何找準工作定位,提升生態保護檢察工作效力,著力打造貴陽檢察生態保護升級版進行了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
2013年5月1日,《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正式頒布實施,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對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條例》第三十八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辦理環境訴訟案件或者參與處理環境事件,可以向行政機關或者有關單位提出司法建議或者法律意見、檢察建議或者督促令,有關行政機關和單位應當及時回復”的規定,開創了檢察機關在生態保護領域以非訴方式延伸法律監督職能的先河。“檢察督促令”成為檢察機關履行生態保護職能的重要載體,為檢察機關生態保護工作開辟了新路徑。
自2013年3月1日,貴陽市檢察機關兩級院生態保護檢察局成立以來,與偵監、公訴和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緊密配合,在依法打擊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普通刑事犯罪和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行為的同時,對尚未構成刑事犯罪的環境污染違法事件采取發出檢察督促令的措施。督促相關單位、企業停止環境違法行為,監督相關職能部門依法履行管理職責,解決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直接影響老百姓生活的環境污染事件,最大程度減少環境損害。目前已發出的38份檢察督促令,督促事項均得以落實,充分發揮了檢察機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護航作用。
發揮“檢察督促令”的非訴訟法律監督作用 ,彌補對環境違法活動的監督空白
生態破壞是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破壞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達到一定的量構不成刑事犯罪,但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往往是難以修復的,在行政違法事件中制止生態破壞的蔓延極其重要。依托《條例》的實施,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對非訴訟環境事件的法律監督作用,根據《條例》第三十八的規定創新使用“檢察督促令”,有效彌補了對環境違法活動的監督空白,著力為老百姓營造無“灰霾 ”、無“異味”、無“污水”、無“噪聲”的城市宜居環境。
烏當區檢察院針對該區奶牛場火石頭攪拌站、中交二公司等十六家經營戶來料加工造成噪聲擾民和粉塵污染、水田鎮田園木材加工廠未年審、振華灣養殖場異味污染等問題向烏當區生態文明建設局發出檢察督促令、檢察建議19份,促使該區組織生態、安監、公安、城管、工商等單位聯合執法,相關污染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又如清鎮市檢察院在工作中發現貴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百花湖,經監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超標,對飲用水源造成污染。為確保貴陽市飲用水安全,貴陽市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向清鎮市城投公司發出檢察督促令,要求其盡快解決貴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排污管道建設問題。清鎮市有關部門迅速責成清鎮城投公司負責完成該學院的污水收集管網工程,并對貴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超標排放行為處以15萬元的罰款。
發揮“檢察督促令”的訴前法律監督作用 ,加強對破壞環境犯罪的立案監督
貴陽市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依托《條例》的實施,找準生態刑事司法領域監督與生態行政執法領域監督的結合點,創造性使用“檢察督促令”,有效突破生態保護立案監督工作瓶頸。并開展引導偵查取證工作,充分發揮“檢察督促令”的訴前法律監督作用,有效加強對破壞環境犯罪的立案監督。
如今年3月,貴陽市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在工作中發現烏當區東風鎮照福沙石廠涉嫌超批準范圍開采礦產資源一案,向貴陽市國土資源局發出檢察督促令,要求對破壞現場進行勘驗、展開調查,符合刑事立案移送公安機關。現貴陽市公安局生態保護分局已正式立案偵查。今年5月,烏當區在建項目濱河路修建過程中,施工單位四川廣漢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違法占用林地,將土石方傾倒入南明河內,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貴陽市檢察院分別向烏當區生態文明建設局、貴陽市森林資源管理站、貴陽泉豐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等三家單位發出檢察督促令,要求上述單位立即對此展開調查。經烏當區生態文明建設局初步勘驗,濱河路工程非法占用防護林面積為16.95畝,已達到刑事案件立案標準,現貴陽市森林公安局已正式立案偵查。
發揮“檢察督促令”在訴訟中的法律監督作用 ,加強對環境犯罪后果的生態修復監督
為達到懲罰犯罪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目的,有效運用刑罰手段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在涉土、涉林案件的辦理過程中對被告人進行刑事追究的同時,責令其恢復土地原狀、補種林木,有效恢復生態,最大化的體現刑法懲罰、預防、教育、指引的社會價值。
目前貴陽兩級檢察機關已對3個涉案單位、11名涉案人員發出了檢察督促令,對涉地60余畝、涉樹12000余株進行了生態修復。如清鎮市流長鄉中街村村支書金某等8人為鼓勵、扶持部分村民發展養殖業,在未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的情況下,集體研究決定將該村集體林場內的1498棵杉木砍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清鎮市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經審查后,認為金某等8人的行為已構成濫伐林木罪,應予處罰。該院生態保護檢察局以檢察督促令方式要求清鎮市流長鄉中街村村委會金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對被毀掉的林木進行補種,并保證存活率。金某等8人補種林木3320棵,共計20余畝。此案提起公訴后,法院鑒于金某等人已在檢察機關督促下補種林木,積極修復生態環境,有悔罪表現,采納了檢察機關適用緩刑的量刑建議,對8人均作出緩刑判決。又如劉某某未辦理用地手續,在烏當區順海村非法占用林地,對土地硬化后修建廠房,毀壞林地、耕地計12畝,已涉嫌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在審查起訴過程中,劉某某表示愿意拆掉已修建的廠房,恢復土壤功能,補種樹苗。同時,在生態恢復工程中,貴陽市檢察院探索引入貴陽環境公眾教育中心作為第三方監督機制,由該中心派出專家對生態恢復工程的規劃、實施及資金使用進行全程監督,由該中心驗收合格出具報告。
這些案件的處理在當地老百姓中引起強烈反響:“樹木不能亂砍、土地不能亂用。搞不好要坐牢、還要多賠錢,得不償失。”起到了辦理一個生態案件,警示、教育一方群眾,提升一方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的作用。這種對刑罰手段的創新,體現了生態文明、生態保護的科學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根據《條例》第三十八的規定使用“檢察督促令”,作為非訴檢察監督形式,對癥下藥、針對性強,易于被相關單位采納,見效快。既充分發揮了地方性法規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的優勢作用,同時也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對非訴訟環境事件的法律監督作用,有效彌補了對環境違法活動的監督空白。同時在生態保護案件中的有效運用,起到了辦理一個生態案件,警示、教育一方群眾的良好社會效果。為預防生態類刑事、職務犯罪,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發揮了積極作用。(作者系貴陽市人民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胡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