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慶濤

9月16日,高應齊從合作社拿到入股分紅的3000元,仔細數了兩次后揣進口袋。去年,他用6000元入股,當年就分紅3000元,加上今年所得,股本已全部收回。在銅仁市德江縣堰塘鄉高家灣村,像高應齊一樣的村民,領著“三金”過上幸福生活的有217戶,占全村的90.7%。
高家灣,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村寨,老百姓一直在傳統農業耕種中為溫飽而掙扎。兩年前,這一狀況開始改變,一批黨員干部通過大力招商引資,搶抓項目落地,立足于“借水養魚、借地生財”,盤活土地資源,激發村民創業干事熱情。目前,這個村有龍頭企業4家,專業合作社1家,建大棚600多個,食用菌基地2個,觀光園1個。村民流轉土地收“租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入園上班掙“薪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8000元。
這是銅仁實施“民心黨建”以來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銅仁市實施以“扎根基層貼近民心、建強堡壘凝聚民心、同步小康永固民心”為主要內容的“民心黨建”工程,在2895個村(社區)建立“干群連心室”,選派12825名干部進駐。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提高了能力,形成黨建工作新格局。2014年8月18日,《中共銅仁市委關于深入實施“民心黨建”工程的決定》出臺,“民心黨建”將進一步推動銅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第一辦公室”到了群眾家門口
銅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皮貴懷介紹,“民心黨建”通過創建“干群連心室”這一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的為民服務載體,全面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的體制機制,為開放創新、先行先試、后發趕超、同步小康提供堅強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群眾反映的事,耐心聽,認真記,實打實辦。今年春節期間,玉屏自治縣平溪鎮木垅村易家組村民易尚林在工廠上夜班回家途中,不慎跌下10米高的堡坎,造成腿骨嚴重性骨折。禍不單行,他的兒子又患上了腎結石急需動手術。災難的降臨讓易尚林一家犯了愁。其家人到“干群連心室”反映后,“干群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干部姚江濤和村里的干部,多次到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協調,幫助落實工廠賠償及誤工費7萬余元,解了易尚林家的燃眉之急。
“干群連心室”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立足辦小事,服務大民生,讓黨心民心得以匯聚。銅仁市按照“簡潔、整潔、清潔”和“一棟民房連民心、一塊牌子展主題、一張卡片亮身份、一套制度定規范、一本日志記民情、一本臺賬解民憂、一個會議連民心”的標準,在2895個村(社區)創建“干群連心室”,各級駐村干部接訪群眾129.61萬人次,化解糾紛8258起,解決群眾實際問題5.1萬個,協調項目6316個,協調解決資金1.6億元,把聯系服務群眾的“第一辦公室”推進到了群眾家門口。
2013年7月19日,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永春部長批示:“‘干群連心室很好,印象深,要與基層黨建緊密結合,大力推進。目前,“干群連心室”成為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幫助群眾理清發展思路解決實際困難的有效載體,使廣大農村群眾對黨組織的認識、認同不斷增強。
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頂得上
黨群部門幫弱村、經濟部門幫窮村、政法部門幫復雜村、科技部門幫產業村、退休干部轉業軍人回原村,銅仁市每年選派萬余名干部長期駐村,確保每個村有3名以上干部進駐。尤其是面對旱情和洪澇災害,駐村干部堅守一線,與各級黨員積極參與當地黨委政府組織的抗旱救災工作,帶領群眾生產自救,組織送水隊伍義務送水,幫助老百姓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在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頂得上,發揮了“主心骨”作用。
今年7月,松桃自治縣財政局干部李曉瑋四處奔走,為大坪場鎮地耶河村爭取到5萬元專項資金修建幼教點。從此,村里的留守兒童不用再乘渡船到河對岸上學。“之前不敢想的事成了現實,看來駐村干部是真心來幫助我們的。” 村民劉洪古說。
今年松桃縣1500名駐村干部已走訪群眾20萬余人次,幫助群眾協調資金近1000萬元,辦實事8000余件,化解矛盾糾紛3000余起。
前些年,玉屏自治縣田坪鎮長嶺村包家坳組村民楊崇能夫妻二人都在外務工,一年能掙四萬元左右。如今,夫妻二人在家種了6畝葡萄,一年就賺了12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還能照顧孩子老人,這得要感謝駐村干部高芳偉。”楊崇玉說。
高芳偉到長嶺村后,了解到這里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葡萄,就動員村民們發展葡萄產業。為使群眾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他還邀請縣農牧局專家為村民講解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目前,這個村已發展葡萄種植大戶30戶,種植面積約200余畝,老百姓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除此之外,駐村干部還手繪“民情地圖”,建立“民情大數據”,深入掌握群眾所想、所愿、所需。眼下,駐村干部共已走訪群眾129.6萬人次,幫助基層協調項目6347個,協調解決資金2.7億元,創辦經濟實體3855個,9538名黨員參與了創業,帶動群眾22.7萬余人,生產的類別涵蓋農產品加工、種植,農業機械服務等類型,年產值7.1億元,年利潤達1.8億元。
凝聚民心贏得群眾贊譽
“民心黨建”發揮了黨員干部和基層黨組織優勢,緊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主題,幫著群眾想、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幫助群眾脫貧致富,贏得群眾的廣泛贊譽,拉近與群眾的情感距離,幫助群眾辦好他們難以辦好的事,實現組織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融合。
在江口縣民和鎮,一條條寬闊筆直新建成的水泥路在滿目蒼翠的茶林中延伸。鎮黨委書記饒嘉陵說,“民心黨建”凝神聚力成大事。這些水泥路,都是群眾自愿讓出土地修建的,還投工出力,為國家節約經費380多萬元。數百噸烤煙、茶葉、中藥材和土特產品通江達海,為村民帶來了致富希望。
“民心黨建”實施以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送溫暖、送信息、送技術、送政策,全力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銅仁市171個鄉鎮(街道)都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2895個村(社區)都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務站,推行村干部輪流坐班和群眾事務代辦制;4523個自然村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務點,努力實現辦理證件證照不出村、化解矛盾糾紛不出村、落實惠民政策不出村,讓群眾“不出門、不上訪、不花錢”便可以快捷、無障礙地反映問題、訴求和建議,解決難題實事5.1萬余件,謀劃致富思路12.3萬條,讓群眾切身感受黨組織的溫暖。
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支書冷朝剛,組織村干部帶頭示范種植50畝大蒜,實現了比水稻豐收年景還多3倍的收入。試種成功,村民紛紛上門取經,從傳統作物轉種大蒜。之后幾年,大蒜種植上了路,冷朝剛又發動全村干部群眾種植辣椒、西瓜等經濟作物,并在不斷探索實踐中構建了“壩區發展優質高產糧油、半山發展優質高效農經、山上發展高產林果”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2013年,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9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
銅仁市委書記劉奇凡說,“民心黨建”工程的實施正是把握黨的建設規律,不斷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使黨的建設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上充分發揮作用,在發展中推進服務型發展型黨組織自身建設。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