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靖怡,吳慧軒,劉仲茵,陳銳華,唐麗嬋
數字鴻溝和信息孤島等問題是社會信息化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信息技術、信息福利差距的出現促使權利和個人地位急劇變化,成為社會動蕩不安的誘因,導致社會沖突和矛盾。最易出現信息貧瘠狀況的社會弱勢群體可通過公共信息服務,滿足自己從其他途徑無法滿足的教育、信息和個人發展需求。
公共信息服務是指為滿足所有社會成員在教育、信息獲取和個人發展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由公共信息服務機構以公共、平等、免費為原則所提供的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和信息相關服務。公共信息服務權益是指所有社會成員利用公共信息服務機構(獲得服務)的平等和自由。權利/權益的發展,大體說來就是權利/權益的觀念、體系和保護機制的發育和生長[1],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也是如此。所謂公共信息服務權益觀念,是指權益主體、國家機關(以信息政策法規為反映)、公共信息服務業(包括從業人員)、社會輿論(以媒體報道為反映)等對公共信息服務權益“是否為人應有”和“為何人應有”的不同看法。本文對其中的主要通過媒體報道反映的社會輿論部分進行研究。
“社會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數)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數)在經濟、文化、體能、智能、處境等方面處于一種相對不利的地位[2]。本文以《南方周末》為數據來源,主要采用話語分析的研究策略,通過對其創刊以來與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有關的報道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觀察其中所包涵的工作態度、說話方式、參考詞匯以及社會實踐的行動過程,還原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的權利/知識體系,描繪社會輿論所體現的我國有關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權益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觀念以及整個觀念的發展變化過程,并對形成這些觀念及導致其變化的社會原因進行分析。
截至2012年12月,筆者通過《南方周末》官方網站、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紙質報刊館藏、中山大學圖書館紙質報刊館藏以及CNKI知識網絡服務平臺“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四種途徑較為完整(未能獲得全文的包括1984年2月整月)地收集了1984年2月(創刊)至2012年12月的紙版或電子版《南方周末》。進而綜合采用系統關鍵詞檢索(用于電子版資料)和人工瀏覽檢索(用于紙版資料及電子版資料的二次篩選)的方式篩選得到與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有關的報道資料322篇。
筆者除了從《南方周末》相關報道資料的發表時間觀察公共信息服務權益觀念的變化外,還從四個維度對相關報道材料進行分析:(1)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主體維度,分析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為何人/何社會群體所有;(2)公共信息服務權益體系維度,分析公共信息服務權益包括的具體內容;(3)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維度,分析公共信息服務權益受何人/何社會機構所保護、如何保護;(4)公共信息服務權益態度維度,通過話語的情感屬性分析媒體及公眾對于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的態度。
相關報道中有30篇在行文中提及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主體。首先以10年為一階段,按20世紀80年代(1984-1989)、90年代(1990-1999),21世紀00年代(2000-2009)、10年代(2010-2012)的分段對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主體的發展變化作遠景觀察。表1分階段統計《南方周末》關于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報道資料數(A),其中體現了對于權益主體關注的資料數(B),體現了對于社會弱勢群體作為權益主體關注的資料數(C),以及以“B/A*100%”公式衡量的對于權益主體的關注程度,以“C/A*100%”公式衡量的對于社會弱勢群體作為權益主體的關注程度。

表1 對于權益主體關注程度的發展變化表
從資料數量看,隨著時間推移,以《南方周末》為代表的媒體對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主體的關注程度不斷上升。對權益主體關注程度的提升是社會在該項權益上的觀念進步的重要反映。可由此判斷我國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觀念的發展處于持續穩定的前進狀態。而在社會弱勢群體作為權益主體的關注程度這一數據上,前三個階段反映為上升,第四階段反映為下降。考慮到第四階段21世紀10年代僅涵蓋三年的情況,可將這一階段的數據視作“噪音”。由此可見,媒體對社會弱勢群體作為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主體的關注程度也呈上升趨勢,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觀念的發展也處于前進狀態。
結合資料中出現的權益主體群體以及資料的內容和時間,我國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主體的發展變化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在不同類別的弱勢群體中,媒體較多關注農民工群體,且報道時間多集中在本世紀頭10年。如《從農民到市民的壁壘》(2004/6/17)中寫道,“外來務工群體的各種權利與合法權益均受到侵害,他們在就業機會和信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均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長期處于城市邊緣”[3];第二,媒體較多關注社會性弱勢群體,較少關注生理性弱勢群體。相關報道中,有9篇涉及犯罪嫌疑人、農民工、外籍人士、低文化群體、擁有較少資產和社會地位較為不利的人群等社會性弱勢群體;4篇涉及兒童、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生理性弱勢群體。
相關報道中有45篇較為明確地表述了公共信息服務權益內容。
公共信息服務由公共信息服務機構以公共、平等、免費為原則而提供。表2以公共信息服務的提供者作為主要變量,梳理《南方周末》報道中提及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內容。
結合資料中出現的公共信息服務提供者以及資料內容和時間,筆者認為我國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內容的發展變化具有三個特點:第一,知情權是媒體所關注的主要公共信息服務權益。45篇資料中有34篇圍繞“知情權”“司法公開”“信息公開”“政府信息公開”進行報道;第二,進入21世紀后,媒體關注的公共信息服務提供者范圍逐漸擴大,圖書館平等免費使用、檔案公共使用、博物館免費開放等話題進入媒體視野,表明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內容范圍擴大;第三,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等機構超越廣播、電視臺、報紙等媒體,成為公共信息服務的重要提供者;第四,45篇資料中僅有3篇關注的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且3篇資料中的公共信息服務提供者均為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借書記》(2004/10/14)批評國家圖書館“限制或剝奪低收入者、低職位者、低職稱者、低學歷者、無職業者和外地人的閱覽權或外借權”[4];《關注農民工心理健康》 (2005/11/24)呼吁通過“在社區里多建免費的圖書室、影視室等”[5]方式,提高農民工文化生活質量;《圖書館,公共了嗎?》(2006/8/24)指出“……少數民族、身心障礙人士、住院病患、在監人士等,有事實上的困難,無法利用常態性的服務和資料時,公共圖書館應針對他們的需求,提供特別服務”[6]。這些報道處處體現出對平等自由的追求,與圖書館學界多年來所倡導的服務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可推斷我國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權益觀念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圖書館界的推動。

表2 公共信息服務權益內容發展變化表
相關資料中反映的公共信息文化服務權益內容主要包括知情權、輿論監督權、宣傳普及權、圖書館平等權利、檔案公共查閱權利、博物館免費開放權利以及文化娛樂權利等。其中輿論監督權和宣傳普及權可歸入知情權范疇,輿論監督權主要指民眾知悉及獲取選舉、政府管理等政治信息以履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宣傳普及權主要是民眾有被宣傳和被普及信息的權利,以便獲取生活信息。圖書館平等權利、檔案公共查閱權利、博物館免費開放權利以及文化娛樂權利則可合并為公共信息文化機構平等使用權利。據此,筆者認為公共信息文化服務權益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當前公共信息文化服務權益體系
相關報道中有39篇在行文中較為明確地表述了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的保護者及保護形式。其中26篇反映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主體為政府,9篇為社會媒體,3篇為公共信息服務機構,1篇為社會民眾。此外,當中共有10篇的主題涉及社會弱勢群體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
在26篇關于“政府”這一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主體的原文中,表述對象包括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十七大、兩會、溫家寶總理、基層政府及有關部門、專門機構、司法部門、教育主管部門、中國外文局、鄉鎮干部。報道內容或記述政府如何保護群眾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或就相關事件向政府提出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建議。大體上,政府對于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的保護形式可分為三種:第一,保障公共信息服務場所;第二,搭建權益保護對象與保護者之間的溝通渠道;第三,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
9篇關于“社會媒體”這一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主體的表述原文涉及包括新聞媒體、記者、電視節目的經營者、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下屬的“陽光中國”網等對象。保護形式可分為:提供充分且真實可靠的信息;完善公眾利益表達機制。
3篇以“公共信息服務機構”為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主體的表述原文所提及的對象包括圖書館、荒島圖書館。保護形式可分為:以公共、平等、免費原則為用戶提供信息資源;提供交流平臺,促進理解,消除偏見。
10篇報道涉及的社會弱勢群體包括兒童、殘障人士、“雙非”孕婦、打工者、農民以及同性戀等。對于兒童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主要體現為保障義務教育的實施;對于殘障人士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主要體現為網站無障礙設計的推動,由政府通過完善政策和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護;對于“雙非”孕婦、農民、打工者以及同性戀者等群體的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保護主要體現為利益訴求平臺的構建,由社會媒體或公共信息服務機構通過完善公眾利益表達機制的形式加以保護。
筆者采用利克特治標法將媒體或報道中所涉及對象對于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的態度分為“強烈反對”“一般反對”“中立”“一般支持”和“強烈支持”五個等級,并將322篇資料分析比較后進行歸類,形成表3(對于難以判斷或無明顯傾向者,歸入中立一項)。

表3 公共信息服務權益態度發展變化表
結合資料的報道時間和內容,報道所涉及對象對我國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的態度發展變化具有兩個特點:(1)以《南方周末》為代表的媒體對民眾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的支持態度日益明朗;(2)媒體主要通過質疑和批評公共信息服務提供者的形式表達對民眾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的強烈支持。
相關報道反映了圖書館等公共信息服務機構在維護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上所作出的努力?!赌戏街苣纷鳛槊襟w代表之一,對社會弱勢群體作為公共信息服務權益主體的關注程度呈上升趨勢,由此可窺探我國的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觀念的發展正處于前進狀態。形成這些觀念及導致其變化的社會原因可歸結為三點:(1)政府多次強調保障人民知情權、監督權等,政府公共信息服務權益觀念的不斷增強促進了各界對相關主題的關注與探討。與此同時,政府在維護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的舉措也頗有成效,進而加快了社會對于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觀念的發展;(2)媒體對知情權等公民權利持續關注。此外,圖書館平等、免費使用、檔案公共使用、博物館免費開放等話題進入媒體視野,擴大公眾對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內容的認知范圍;(3)社會弱勢群體自身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政府、媒體、公共信息服務機構、民眾同心協力,共同推動我國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相關權益觀念的發展。
對圖書館而言,和媒體的合作是提升我國社會弱勢群體圖書館權利等公共信息服務權益觀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為圖書館事業發展提供輿論支持的重要手段。
[1] 夏勇.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公民權利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
[2] 李林. 法治社會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J]. 前線,2001(5):22.
[3] 韓俊. 從農民到市民的壁壘[N]. 南方周末,2004-06-17.
[4] 周繼武. 國家圖書館借書記[N]. 南方周末,2004-10-14.
[5] 趙蕾. 關注農民工心理健康[N]. 南方周末,2005-11-24.
[6] 萬靜. 圖書館,公共了嗎?[N].南方周末,200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