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唐明,魏大威,鄭建明
公共數字文化是指以財政投入為主,以滿足民眾基本的數字文化需求為目標,以資源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技術智能化、服務泛在化、管理實體化為表現形式,具有公益、普惠、均等、公開、透明、互動等特點的文化形式。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設施、資源、服務與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內容建設。平衡計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BSC)是從內部運營流程、財務、用戶、學習與成長等多個角度,從組織戰略層面上建立可操作的新型績效管理體系,平衡計分卡評價方法能實現規劃、目標與現實的有機結合[1]。平衡計分卡以財務指標為基石,融入了一些驅動因素,如戰略規劃與執行管理、經營管理過程、學習成長、用戶等[2]。平衡計分卡系統把發展置于中心地位,將組織戰略目標轉換成績效評估指標,然后通過具體的制度設計將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與這些目標聯系起來,從而實現組織戰略目標。本文構建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評價指標,并對其進行效用分析。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公共數字文化評價指標有機結合公共文化評價指標、數字圖書館評價指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運用平衡計分卡方法,把內部管理、客戶服務、財務管理、學習與發展、知識產權等指標具體細化,構建公共數字文化評價指標,見表1。
在內部流程上,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涵蓋制度規范建設、資源建設、設施與技術標準建設三部分。
(1)制度規范建設。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包括項目評標制度、定標制度、檢查與驗收制度以及子項目管理制度。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經費管理需要依據國家財政制度的規定,融入項目管理與經費管理,包括經費預算管理、經費決算管理、撥款管理等方面。同時以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子項目經費管理為入口,編制“子項目經費預算”。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的經費預算通常包括收入預算與支出預算兩部分。其中項目支出預算包括軟硬件設備購置經費、資源建設費、系統開發維護費、管理費等。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監督制度非常有必要,采取內部管理與外部監督兩方面措施是保證信息公開透明的重要舉措。
(2)資源建設。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包括農村、城鎮社區基層數字文化建設和高校數字文化建設兩方面。需要充分考慮公共數字文化分類情況,一方面從農村和城鎮社區基層數字文化資源著手,體現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大眾性、民俗性、普及性、特色性;另一方面需要以高校數字圖書館為入口,注重數字文化資源的學術性、學科性、系統性、特色性,主要包括書刊聯合目錄建設、特藏資源建設、電子期刊網建設、學位論文建設、導航庫建設、虛擬參考建設等內容。
(3)設施與技術標準層面。設施與技術標準包括公共數字文化軟件系統建設(如門戶網站、一站式檢索軟件、咨詢平臺、資源協調與安全系統)、網絡硬件設施建設(服務器、PC 機、存儲設備、網絡設施等)、相關的標準與規范建設(網站建設規范、數字對象規范、接口規范、專用描述型元數據規范)。
用戶服務是平衡計分卡的重要指標。公共數字文化用戶服務指標包括綜合服務、專題服務以及服務效率等方面,涉及網站訪問量、數字資源下載量、用戶培訓次數、項目服務、專題服務、書目服務、虛擬參考服務等多項指標。(1)綜合服務。評價指標需兼顧社區公共文化與高校公共數字文化兩方面。可以從公共文化數據下載次數、資源檢索次數、導航次數、網絡虛擬參考次數、書目數據下載次數等方面來考慮,同時也要注重綜合服務的社會效應效率。(2)專題服務。對于社區與鄉鎮公共數字文化來講,專題服務顯得格外重要,如地方戲、農業種植技術、農業養殖服務、名人講座。對高校公共數字文化來說,專題服務主要針對某一學科提供的服務。(3)服務效率。服務效率是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指標的目標所在,它是衡量服務用戶需求的滿意度與滿足度的重要指標。服務效率包括用戶服務質量滿意率、公眾滿意度、公眾需求滿足度、公眾知曉率(社區公眾與高校廣大用戶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與相關資源、服務的知曉率)等指標。
在一般經營性或營利性組織的平衡計分卡的因果關系鏈上,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益是企業或組織的核心指向,因此財務管理處于平衡計分卡的重要位置,財務指標的好壞也成為經營性或贏利性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對于公共數字文化組織來說,主要資金來源于政府財政稅收,部分資金來自于社會資本。在某種程度上講,財務指標只是公共數字文化組織評價的重要因素,而非唯一因素,財務指標成為評價指標的重要構件。
從整體層面上來說,公共數字文化組織管理的財務評價指標包括收入管理(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撥款、部分社會資本)與支出管理(軟件系統開發成本、硬件設備成本、管理成本、會議成本、人力成本等運營成本)兩方面。具體操作上,體現在預算執行率和預算管理等方面,需要比較實際執行與預算的差異,運用預算執行進度管理來測定執行效率,找出并控制導致預算超支的誘因,制定合理解決方案。
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站在人力資源的角度為財務、內部流程和用戶服務三個目標呈現持續動力。公共數字文化組織的學習與發展包括:(1)構建組織文化。通過構建特色組織文化,凝練組織的核心內涵,表達組織的核心價值觀與精神,體現組織的公益本質、宗旨及其社會價值。(2)探索人力資源管理機制。通過培訓,使員工掌握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建立內部交流平臺,促進員工知識、服務技巧素質的全方位提高,增進員工滿意度,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組織價值與個人價值。
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了10 位具有高級職稱的圖書館學專家,另外再調查了22 位具有圖書館學與情報學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研究人員,在對各個指標進行相互比較的基礎上對各個指標打分。通過對調研者三輪打分后,不斷修正評判結果,最終使得各指標評分結論趨向一致。同時運用YAAHP 軟件(層次分析法軟件)來進行計算各指標權重,建立層次單排序決策目標層(一級指標層)判斷矩陣(該判斷矩陣反映了各指標的偏好程度);并進行一致性檢驗,不斷調整判斷矩陣的元素取值,直至其至合理范圍。本文指標體系采用了合成權重的方法,合成權重=(一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權重),即首先計算出一級指標的權重,然后再分別計算出各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兩者之積等于各個具體指標的合成權重[3],見表2。

表2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公共數字文化評價指標合成權重

C2 設施與技術標準(0.1068)C3 資源建設(0.2623)C4 用戶服務(0.3028)C5 財務管理(0.092)C6 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0.0316)C7 知識產權(0.0451)C21 網絡硬件設施(0.3548) 0.0379 14 C22 軟件系統(0.3548) 0.0379 15 C23 數據規范標準(0.2905) 0.0310 22 C31 特色性資源(0.1701) 0.0446 7 C32 普惠性資源(0.1824) 0.0478 3 C34 專業性資源(0.1691) 0.0443 8 C35 資源整體性(0.1621) 0.0425 10 C36 專題性資源(0.1604) 0.0421 11 C37 資源更新率(0.1559) 0.0409 12 C41 服務覆蓋面(0.1146) 0.0347 19 C42 綜合服務(0.1463) 0.0443 9 C43 公眾參與互動(0.1253) 0.0379 16 C44 專題服務(0.1146) 0.0347 20 C45 用戶培訓(0.0658) 0.0199 24 C46 導航服務(0.0643) 0.0195 25 C47 服務時間(0.0672) 0.0203 23 C48 服務效率(0.171) 0.0518 2 C49 門戶網站訪問(0.1309) 0.0396 13 C51 財政撥款(0.5898) 0.0546 1 C52 運營成本(0.4102) 0.0377 17 C61 組織文化(0.4502) 0.0142 27 C62 人力資源管理(0.5498) 0.0173 26 C71 知識產權管理(1.0000) 0.0451 6
指標體系構建后,筆者選取文化部重點推出的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為測評對象,對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的目標層指標(一級指標)進行測評。假定測評對象(二級指標)的滿分為1,在合成權重已確定的情況下(如表2 所示),首先需要確定中間層具體指標(二級指標)的值,然后再與各個二級指標的合成權重相乘,得到各個二級指標的測評值,即二級指標評分值×二級指標合成權重= 二級指標測評值。最后求出各個二級指標的測評值總和,得到各個一級指標的測評值。文化部三大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各個一級指標測評值見表3。

表3 文化部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測評
需要說明的是,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評價中的各項中間層具體指標(二級指標)的值主要來源以下幾方面:一是查找各種文化統計資料,如《中國文化年鑒(2013)》《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3)》《中國文化事業統計年鑒(2013)》《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2013)》《中國圖書館年鑒(2013)》《中國文化產業年鑒(2013)》,收集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技術標準、制度規范、資源建設、服務建設以及相關的運行數據;二是通過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網站、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工程相關網站查找運行數據和相關資料。同時對相關專家進行郵件和電話咨詢,得到部分運行數據;三是對上述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發給16 位圖書館學情報學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研究生學者或專家,對各個二級指標進行評分,在經過三輪反饋調整的情況下,最終使得各個二級指標的評價趨于一致,得到各個二級指標的評分值。
在文化部著重推出的三個惠民公共數字文化工程中,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制度建設、資源建設、用戶服務、財務管理、知識產權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次之,而公共電子閱覽室計劃由于服務對象的地理與區域位置偏遠,受經濟文化制約以及服務對象分散性等因素影響,綜合效應有待加強。
需要從綜合治理的角度來全面理解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通過對平衡計分卡的運用,使其結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與過程(資源與服務)并重。同時結合層次分析法賦予各指標權重,搭建公共數字文化評價指標體系。需要指出的是,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反復論證使其更趨理性;指標體系的評價亦需翔實的調查數據作為支撐,這樣得出的評價才更具事實基礎。
[1] 陳雄.非營利組織績效管理中平衡計分卡及信息技術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6:14.
[2] 卡普蘭,諾頓.卡普蘭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M].劉俊勇,譯.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82.
[3] 朱慶華.中文政府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圖書情報工作,2007(11):67-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