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均仁,楊艷妮,余世英
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近年各國均積極開展移動圖書館理論研究及其實踐活動。2012 年Library Journal 關于移動圖書館的調查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開展移動服務,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都有很大變化[1]。有關移動圖書館的研究正處于增長階段,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涌現,成為圖書情報界研究的新熱點[2-3]。因此,加大移動圖書館的研究力度,分析移動圖書館研究現狀,把握移動圖書館理論研究趨勢,成為我國圖書情報界值得重視的問題。
為探析國外移動圖書館研究概況,本文選擇Web of Science (SCI- E,SSCI,A&HCI,CPCI- S,CPCI- SSH,CCR- EXPANDED,IC)數據庫,以“mobile library”為主題詞,檢索時間設置為1945- 2013 年,共檢索到1085 篇文獻記錄(數據庫更新時間截至2014 年1 月10日),其中有效文獻記錄為1072 條,數據包括作者、標題、來源出版物、會議信息、摘要、引用的參考文獻、文獻類型、關鍵詞、研究方向、語種、基金資助信息、作者標示符等。筆者通過整理與分析這些文獻,重點對移動圖書館理論研究的時間分布、機構分布、作者及其研究成果、期刊分布、會議概況、研究熱點和前沿進行文獻計量分析,著重探析國外移動圖書館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其發展趨勢。
對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中檢索的1072篇有效文獻做年代分布分析,以觀察移動圖書館理論研究的時間特征及其研究演變。國外關于移動圖書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45 年John O.Hershey 發表的A Mobile Occupational Library in the Classroom,認為圖書館服務方式應是將圖書放在可以移動的機械設備上以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移動圖書館最早的定義是1946 年在The Country Libraries Group of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提出的,認為移動圖書館應是“設計、配備和運作一種機構以提供相對分館服務范圍更廣、更合理可行的服務”[4]。該定義的提出主要是為遠離圖書館或不便于到館的讀者及潛在讀者提供館外文獻服務。國際圖聯2010 年發布的《移動圖書館指南》認為“任何非固定地點的圖書館均可稱作移動圖書館”[5]。近年圖書館在服務中使用更多的移動設備和信息技術,并將其運用到更大范圍的信息傳播和知識服務中。當前移動圖書館主要通過現代移動設備為讀者提供服務,也可稱作現代移動圖書館,是對圖書館物理空間的延伸和拓展,使不易獲取圖書館服務的讀者可以更便捷地使用圖書館資源。本文主要以現代的移動圖書館作為文獻計量分析對象。
根據1072 篇文獻資料的統計分析,1997年后國外有關現代移動圖書館的研究逐漸豐富,學者廣泛參與,理論研究成果呈快速上升趨勢;2005 年起進入集中發展階段,2007 年后有關移動圖書館的研究論文大幅增加,2012 年達到峰值147 篇。因此,本文計量分析選擇1997年作為分水嶺,將1997- 2013 年作為文獻研究的時間域。
移動圖書館研究的國家、研究機構的發文情況可揭示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利用Citespace Ⅲ軟件,分別設定“country”和“Institution”為節點,時間域為1997- 2013年,生成“國別共現可視化圖譜”。圖譜分析結果表明,美國發文量最大,達248 篇,其次是中國、英國、德國;蘇格蘭、意大利、瑞典、英國、荷蘭等中心度較高,是多國交流合作的重要聯接。這些國家的圖書館均提出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的舉措,制定了使用移動終端設備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發展戰略。同時,對該“國別共現圖譜”進行分析也進一步表明各國之間缺乏合作,移動圖書館聯盟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以發文頻次作為統計研究機構發文分布情況,相關發文量超過5 篇的國外研究組織主要是國外高校,見表1。其中英國Univ Portsmouth發文量最大,最早發文時間是2009 年;巴西Univ Sao Paulo、美國Univ Illinois 和Iowa State Univ、新加坡Nanyang Technol Univ 等高校圖書館也是移動圖書館研究的重要機構。另外,一些數據庫生產商(如OCLC Worldcat、IEEE XPlore、EBSCO hostMobile)、網絡出版商(如Amazon Kindle for the IPhone、Google Books、BBC Audiobooks)、信息技術公司、網上學習社區等機構也密切關注該研究,旨在推廣移動圖書館的發展,是移動圖書館服務和移動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力量[6]。可見,圖書館相關機構對移動圖書館服務的認知度在持續增強,移動圖書館成為未來信息服務主流趨勢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表1 移動圖書館領域的研究機構分布
高影響力作者是移動圖書館研究的引導人物,對移動圖書館的研究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發文量超過5 篇的研究學者見表2。這些學者主要從移動學習、移動服務、移動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內容深度差別較大。GwoJen Hw ang 主要基于移動學習角度研究,David Ko和Harry H. Cheng 主要關注移動代理平臺,David Sanders 主要研究移動設備的遙感操作,Antonio Munoz 和Antonio Mana 主要關注移動代理保護機制以及信任平臺模塊的研究,Josip Car 關注移動手機信息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Dion Hoe- Lian Goh 的研究集中于移動圖書館的地理教育,Gerry McKiernan 對移動圖書館的發展及其趨勢進行了詳細介紹[7]。

表2 高影響力作者分布
學者們也以“ Mobile Technologies in Libraries”為主題,從各個層面探討移動終端閱讀設備以及移動信息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實踐應用問題。美國圖書館信息學專家Ellyssa Kroski 通過大量實例介紹移動技術與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結合,是國內學者了解國外移動圖書館技術應用與開發流程具有影響力的資料[8]。Lever、Katie M 等提出移動技術的發展將促使手機這種移動終端設備在高校圖書館服務中得到普及與應用[9]。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圖書館館員Burnette 介紹了移動設備在為醫學圖書館用戶提供嘗鮮體驗、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等方面的優勢[10]。美國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Thomas 從專家編程技能、擴大用戶意識、訪問資源的技術實現等方面研究如何應對移動圖書館網站面臨的挑戰[11]。Rostock 等提出在無線環境下,應用智能手機延伸數字圖書館服務功能,提供主動信息服務[12]。此后,基于移動終端的移動圖書館理論和實踐應用研究被逐漸提及,比如位置服務、視頻引導服務、移動閱讀服務[13-14],這些學者對移動技術在圖書館中的具體應用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研究文獻記錄的期刊來源是了解該研究方向核心期刊群體的有效方式,可揭示哪些期刊傾向于刊登這一主題,有助于指導讀者閱讀期刊以及學者投稿,并能為研究人員進行文獻搜集和管理提供參考。本文以共被引期刊為分析對象,在Citespace Ⅲ中生成期刊共被引可視化圖譜,其關鍵節點期刊在移動圖書館研究方向起到重要連接作用,主要是美國科學院院報(P NATL ACAD SCI USA)、ACM 通 訊(COMMUN ACM)、電子圖書館(ELECTRON LIBR)、MISQ(MIS QUARTERLY)。另外,由于研究的側重點不同,通過可視化圖譜發現在期刊發文上,不同研究主題使得期刊被引呈現群體差異。
對發表移動圖書館文獻的期刊進行統計分析,《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是發表移動圖書館相關文獻最多的期刊;隨后是《Electronic library》《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這些期刊的學術領域主要集中于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方面。另外,一些圖書館學期刊如《Computer in Library》《Reference Service Review》 2009- 2010 年專門就移動圖書館主題出版專刊。 《Library Journal》《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對移動技術與圖書館的結合作了深入分析。可見,移動圖書館已成為近年國外圖書情報界研究的熱點,一些重要的國際期刊刊載了該領域眾多高影響力文章,揭示了移動圖書館現階段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研究進展。
會議論文及報告是學術交流的重要產物。很多重要的思想或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以國際會議論文或報告的形式發表。本文依據Web of Science 中的數據,對重要的相關會議及其報告內容進行篩選與分析。其中國際移動圖書館會議(International M- Libraries Conference)是關于移動圖書館建設最具有影響力的會議,由世界各大高校承辦,2007- 2014 年共召開了5 屆,與會代表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中國等幾十個國家。第一屆會議主題除探討與移動圖書館相關的技術和服務方式外,還涉及如何利用移動圖書館進行移動學習、移動社會等方面的內容[15];第二屆會議繼續對移動圖書館工作經驗及其未來發展展望進行探討;第三屆、第四屆以及2014 年5 月召開的第五屆會議研討的主題趨向多元化、細化和深化,除主題演講、大會專題報告外,還有包括移動技術應用、移動學習、移動教務、移動開發資源、移動平臺介紹、移動服務內容、移動開發經驗及實踐案例等多個分會場專題會議[16]。另外,移動圖書館員聯機會議(Handheld Librarian Online Conference)的影響也很大,也是移動圖書館領域系列研討會議之一,主要由提供移動圖書館系統支持和相關服務的公司、網上學習開發社區等多方聯合發起并贊助[17]。
這些國際移動圖書館會議致力于探索和交流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工作。圖書館界的專業人士、研究人員、科技研發者、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員相互交流經驗,探討各地圖書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移動設備向讀者提供服務和資源,為未來圖書館移動服務發展獻計獻策。這些都充分說明移動圖書館的建設與研究已成為國外相關業界的熱點問題,圖書館服務正闊步走向移動互聯時代[18]。
為探析移動圖書館的研究熱點,筆者通過CitespaceⅢ軟件繼續對文獻記錄做文獻共被引和共詞混合網絡圖譜分析。通過可視化圖譜分析,發現移動圖書館的研究熱點呈現三個階段,即形成三大節點群落:一是2000 年前關于移動圖書館的研究節點群,二是2001- 2008 年的冷色系節點群,三是2009- 2013 年的暖色系節點群,如圖1 所示。從圖1 可看出,圖左邊的藍色節點群是較為早期(2000 年前)關于移動圖書館的研究,由于早期對移動圖書館的理解與現在不盡相同,因此文獻節點群相對獨立;2009- 2013 年的節點群與2001- 2008 年的節點群較為分散,主要通過中心節點(紫色圓圈標識)J.Roschelle 的Keynote paper:Unlocking the learning value of wireless mobile devices連接起來,該文獻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也是研究的轉折點,主要分析移動學習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Hui- Chun Chu 的A knowledge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developing e-libraries for mobile learning 和A two-tier test approach to developing location-aware mobile le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也是移動圖書館研究的重要節點,連接著不同時期、主題的研究。Ellyssa Kroski 在《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上發表的On the Move with the Mobile Web:Library and Mobile Technologies[19],是國內學者了解國外移動圖書館計劃研究最具有影響力的文章,也是重要的研究節點。

圖1 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文獻共被引和共詞混合圖譜
關鍵詞是作者對文章的主題進行凝練后得到的結果,能反映出相關研究的重點領域,因此利用關鍵詞研究某一學科知識領域中的熱點是文獻計量研究常用的方法,大量的關鍵詞聚類則反映了研究熱點。以關鍵詞為網絡節點,利用Citespace Ⅲ做關鍵詞節點的聚類分析,共有156 個關鍵詞,形成21 個聚類,見圖2。選取聚類塊較大、主題較為明確的9 個聚類來分析移動圖書館的研究熱點趨勢,并以關鍵詞為表征對研究主題相似度進行聚類分析。依據聚類程度,找到國際上移動圖書館研究的主題概況。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中關于移動圖書館的文獻偏重于7 方面:(1)研究現狀和服務實踐案例;(2)移動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3)移動圖書館系統設計、開發、網站建設等實踐與升級研究;(4)從用戶角度,關注用戶需求、用戶移動服務、用戶感知及隱私問題;(5)移動學習與信息素養教育;(6)移動圖書館的用戶需求與應用情況調查;(7)其他。通過主題分析,對于移動圖書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移動圖書館技術研究三個層面。理論層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移動圖書館概念、服務功能、信息教育、服務模式上;應用層面的研究成果側重于移動圖書館系統實施、移動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技術層面的研究成果則集中于在移動圖書館系統的分析與設計、網站建設、軟件系統開發、服務升級等方面,和我國移動圖書館的研究趨向一致[20]。

圖2 移動圖書館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盡管移動圖書館的基本概念及主題內容都已明確,移動圖書館的研究體系初具雛形,但研究的深度和系統性都不夠。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移動服務模式、應用案例、國內外介紹、設計方案、技術應用等方面,缺乏深入評析;研究方法比較單一,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實踐嘗試與驗證設計,只有少部分文獻采用了實證研究。
為了對移動圖書館研究做綜合全面的分析,本文從文獻計量角度重點探析國外移動圖書館領域的理論研究現狀。從統計分析的情況看,有關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文獻量近年增幅明顯,圖書館相關機構對移動圖書館服務的認知度持續增強,移動基礎設施發達的國家或科研基礎積累較多的機構的研究更容易對相關領域產生影響。從高影響力作者及其研究成果來看,移動圖書館研究主要集中于移動代理機制、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移動學習與教育、移動技術在圖書館中應用等研究方向,而各個層面研究力度和深度差別較大,仍然值得深入探討。同時,不同研究主題使得期刊被引呈現群體差異性;與移動圖書館主題相關的會議較多,如國際移動圖書館會議已召開五屆,致力于探索和交流移動圖書館服務的建設與發展。從文獻共被引及關鍵詞聚類則可以看出,移動圖書館目前的研究多停留于現狀分析、實例分析、發展展望等,尚未觸及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核心,研究的深度和系統性仍不夠。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可以在四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1)用戶采納行為。移動圖書館的持續健康發展,取決于用戶的認知和采納使用。用戶采納使用移動圖書館服務是一項復雜的信息行為,涉及個人因素、環境因素、任務因素、組織因素、情境因素等多個層面。將移動圖書館與用戶信息行為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著重從理論角度上探討基于用戶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采納行為問題的實證研究亟待開展。
(2)移動圖書館用戶群體分類和管理。移動圖書館的發展取決于用戶的長久使用和雙方的共同成長。由于不同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使用情境不同,所提供的服務也會不同,有必要分析移動圖書館用戶的獨特性,根據這些特性和移動圖書館服務特點對用戶群體進行分類和進行相對應的服務管理。
(3)移動圖書館服務效果及評價。如何滿足圖書館用戶的移動服務需求、如何管理用戶對移動圖書館的熱誠度和滿意度,是移動圖書館服務效果及評價的體現。因此有必要結合科學的指標體系與影響因素從多個維度客觀、合理地評價移動圖書館服務效果,這對提高移動圖書館的使用率及用戶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
(4)移動圖書館聯盟。移動圖書館的聯盟合作不僅有利于降低移動信息服務資源的建設成本,而且有利于各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泛在服務分享,解決數字版權和使用成本的困局。目前有關數字圖書館聯盟的研究相對成熟,而移動圖書館聯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相對滯后,其合作模式、風險防范、移動資源開發方式和泛在共享機制研究必將是未來研究的關注熱點。
[1] Thomas L C. 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EB/OL]. [2014- 06- 08]. http://www.thedigitalshift.com/2012/02/mobile/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
[2][20]明均仁. 國內移動圖書館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綜述[J].新世紀圖書館,2014(2):84- 87.
[3] 盧宏.近十年來我國圖書館學理論研究進展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17- 22.
[4] Porth C,May KE.The mobile library cart:practicalaid to learning[J].NursOutlook,1971,19(9):602- 603.
[5] Stringer I. Mobile library guidelines[R]. Hague:FLA Headquarters,2010:5.
[6] 余世英,明均仁.國內高校手機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1(9):45- 48.
[7] M is for service:current mobile trends in libraries[EB/OL]. [2014- 06- 02]. http://www.public.iastate.edu/~gerrymck/M- Is- For- Service.ppt.
[8] Libraries to GO:Mobile Tech in Libraries[EB/OL].[2014- 06- 06]. http://www.slideshare.net/ellyssa/libraries- to- go- mobile- tech- in- li braries- presentation.
[9] 馬駿濤.移動圖書館理論與應用研究綜述[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9):19- 23.
[10] Burnett. Mobile Technology and Medical Libraries:Worlds Collide [J]. Reference Librarian, 2011, 52(1):98- 105.
[11] Thomas. Libraries,Librarians and Mobile Service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2011,38(6):8- 9.
[12] Haase P. Situation aware mobile access to digital librarie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2:17- 50.
[13] Little G. Keeping moving:smart phone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2011,37(3):267- 269.
[14] Dion Hoe- Lian Goh,Louisiana Liman Sepoetro,Ma Qi,et al. Mobile tagging and accessibility Information sharing using a geospatial digital library [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7:287- 296.
[15]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 libraries conference[EB/OL].[2014- 06- 21]. http://library.open.ac.uk/mLibraries/2007/index.html.
[16] The international m- libraries conference [EB/OL].[2014- 06- 05].http://www.m- libraries.org.
[17] The Handheld Librarian Online[EB/OL]. [2014- 06- 07].http://www.handheldlibrarian.org/sponsors/.
[18] 方勝華,李書寧.走向移動互聯時代的圖書館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11(23):72- 76.
[19] Ellyssa Kroski. On the move with the mobile web:librarie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J].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2008,44(5):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