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孔焱東,余鵬程,趙建壯
(四川省煤田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成都 610071)
繼“5.12”汶川地震之后,“4.20”蘆山地震再次對我省部分區域的地質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引發了大量的山體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這些次生災害在余震、暴雨等不利工況作用下頻繁發生,直接威脅影響區內的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潛在危害性大。同時,也為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危害。而以往針對單個災害點進行治理的方式已不能達到全面、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進而提出以地質災害集中發育的小流域為整治單元,探索連片綜治、長治久安、利民生、促發展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模式。
根據雅安市雨城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并根據“蘆山地震災區重點小流域和重點場鎮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指導細則”的相關規定,規劃出以濆江河對巖鎮至八步鄉段流域為整治單元,圈定出濆江河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范圍。
按照“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結合《蘆山地震災區重點小流域和重點場鎮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指導細則》中的小流域工作區面積的要求,濆江河小流域的工作重點集中在地質災害較為發育的對巖鎮至八步鄉區域,防治范圍約49.2km2,流域內河道長度11.85km。
濆江河小流域起點對巖鎮距離雅安市雨城區約7km,終點八步鄉距離雅安市雨城區約12km,流域內有京昆高速及國道108通過,交通較為便利。該小流域內涉及八步鄉及對巖鎮兩個鄉鎮6個行政村及國道108沿線。涉及人口數可達上萬人。流域內 “金土地”工程已順利實施,全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大為改觀,土地利用率將大大提高。社會經濟主要以種植及養殖業為主,基地化生產初具規模,第三產業也已初具規模。相應的基礎設施有中學、小學、醫院及文化廣播站等。
目前,流域內正在實施的災后重建項目有八步鄉中心校、衛生院和綜合文化站各 1所、八步鄉石缸中橋1座、川滇藏商貿物流園區、羅家溝安置點、八步鄉轱轆新區安置點以及坎坡蠶村一體安置點項目。
在結合雅安市雨城區及流域內各項災后重建等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方案,為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程的實施提供技術依據,為雅安市雨城區災后重建的順利實施創造條件。
基本查明濆江河小流域內自然地理、社會經濟與發展規劃以及小流域內影響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基本查明濆江河小流域區內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情況及成災的可能性,及其與小流域的關系。基本查明濆江河小流域區內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分布、變形破壞方式、成因機制、發展趨勢、危害性和危險性等。開展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明確劃分禁建區、限建區及可建區;根據地質災害基本特征和危害性、危險性,結合工作區災后重建相關規劃,按照“多措并舉,綜合防治”的原則,合理制定區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避讓搬遷、避險場鎮建設、排危除險、工程治理等綜合防治方案。
統籌編制小流域內以群專結合監測預警體系為基礎,突出專業監測體系建設為主的監測預警工程的實施方案,監測預警方案編制工作程度滿足施工要求。針對區內采取簡易措施消除或減輕中小型地質災害隱患的排危除險工程,在調查測繪輔以少量勘查工作,查明隱患點基本特征的基礎上,編制排危除險工程實施方案,排危除險方案應達到施工圖設計要求。對流域內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重大地質災害勘查設計工作實施方案,工作程度達到重大地質災害勘查設計書的要求。對地質災害風險性大,威脅農戶而農戶愿意搬遷實施搬遷,編制搬遷安置實施方案。根據流域內地質災害及威脅居民的分布,選擇合適的場地擬建應急避難場所等。
圍繞小流域內恢復重建規劃,改善小流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編制小流域地質災害防治輔助工程實施方案。針對流域內羅家溝安置點、川滇藏物流園區兩個重要集中建設區進行詳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災防治,預測其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及工程建設引發的潛在危害,以及汛期濆江河水位升降帶來的洪水淹沒問題等。
地質災害易發高發區位于濆江河在八步鄉流域段的兩岸,該區段地形為中山地貌,岸坡高陡,構造活動及卸荷作用強烈,極易在暴雨及地震等作用下誘發以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濆江河小流域內地質災害主要發育于小流域的左側岸坡及其支流關門山溝域內。統計共發育地質災害 22處,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及潛在不穩定斜坡等災害。其中八步鄉有17處,對巖鎮有4處,108國道沿線有1處。按類型劃分,崩塌4處,滑坡 14處,不穩定斜坡(含潛在不穩定斜坡)3處,泥石流1處;按地質災害規模劃分,有大型1處,中型13處,小型8處。威脅對象主要為分散農戶、聚居點、耕地、道路及水渠等。
根據流域內地質災害分區評估,流域內大部規劃或在建項目處于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總體上危險性較小,建設用地的適宜性為適宜。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內的中小型地質災害可以通過簡易的工程措施加以治理,用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危險性大區內的災害規模大、治理難度及治理經費較高,用地適宜性為適宜性差。適宜區面積40.45km2,占評估區面積的 80.2%,基本適宜區面積 8.25km2,占評估區面積的 18.7%,適宜性差區面積0.5km2,占評估區面積的1.1%。

圖1 馬家河滑坡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圖
防治工程總體布置主要結合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新農村建設、生態保護等規劃,確定重點防治區域,主要從監測預警工程、排危除險工程、工程治理、搬遷避讓及避險場所建設五個方面入手,對小流域內的重點區域進行治理。
3.2.1 監測預警工程
針對濆江河小流域內既有的22處地質災害點進行監測預警,建立群測群防目標體系,制訂單點防災預案,明確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落實監測人員,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設置警示牌和遇險撤離路線圖。同時對各個災害點進行變形監測,發出預警警示,遵循分級響應程序,啟動相應的地質災害防御預案,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另外,在流域內建立面向未來的防災預警工作區域專業監測網點,集成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配置群測群防監測實時對講通訊終端,接入市縣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系統平臺。提高對“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全域全時監測預警能力”。如濆江河小流域內關門山泥石流雨量監測即為專業監測的主要內容之一。
3.2.2 工程治理
對于地質災害隱患發育規模大、威脅對象為居民集中居住區、地質災害工程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工程治理措施較為復雜、治理經費大于50萬元的隱患點開展專項勘查和工程治理。通過地形及斷面測量、地質測繪、鉆探、槽探、巖土工程試驗等多種手段,查明災害體的分布范圍、規模、性質及滑坡特征,分析其發展趨勢,危害特征及定性和定量評價其穩定性;查明災害體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確定巖、土、水的物理力學、化學參數,編寫勘查報告,為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設計提供所需的勘查成果資料。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施工圖設計。結合地質災害治理項目,設置紀念宣傳工程,結合城市景觀美化,建立工程竣工紀念亭、防災知識宣傳欄、綠化林等。沿河、公路、場鎮、景區等的擋土墻、樁板墻外立面進行外觀文化裝飾等。這也是小流域總體規劃治理與災后恢復重建的又一重要創新之一。濆江河小流域重大地質災害勘查治理工程共布置5處,詳見表1,典型地質災害治理布置圖及剖面圖詳解圖1及圖2。

表1 重大地質災害勘查治理工程一覽表
3.2.3 排危除險工程
對于發育規模小、工程治理措施較為簡單、治理經費小于 50萬元、威脅對象重要性一般、災害點工程地質條件較為簡單,通過調查和工程地質測繪手段能夠基本查明地質災害發育特點的隱患點采取應急除險措施,詳見表2。
3.2.4 搬遷避讓及避險場所建設
針對危害性大、治理效果差、經濟效益比較差的災害點,建議采取搬遷避讓措施,并根據災后重建安置規劃的相關規定對搬遷居民進行安置,保證其正常生產及生活。其次,在流域內依據地質災害應急避險的實際需要建立臨時避險場所,盡可能選擇在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村委會和地質災害危險區以外的農戶,設置的公共避險場地、場所資源,并補充必要的設施和物資實現共享避險資源。根據相關規定及原則,濆江河小流域內搬遷避險居民42戶,主要安置在轱轆新區及羅家溝安置點,目前安置點正在修建中。應急避險場所根據對巖鎮及八步鄉的具體情況,設置四處應急避險場所,為殷家村小學、葫蘆村村委會、八步村村委會和八步中心校四處。

表2 應急排危除險工程一覽表

圖2 馬家河滑坡治理工程典型剖面布置圖
小流域綜合評價指標:集中連片綜合效果、長治久安效果,不同于逐點治理的簡單打捆效果。主要體現在建立區域性專業監測預警平臺,提升了防災預警能力;避險場所增加、布局合理、設施完善,提升了避險能力;實施工程治理、排危除險和避讓搬遷工程,有效避免群死群傷發生的區域重大地質災害風險控制能力;整治后地質環境安全度顯著提高,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降低,群眾對地質環境的安全信心提升。
在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后,保護了受危害的居民人身及財產安全,將對雨城區災后重建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其次,濆江河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是一項綜合性措施,不僅通過工程治理,減輕了災害對危險區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而且治理工程大幅減少了崩塌、泥石流進一步對溝道內及溝岸植被的破壞,加之部分地段的配套生物工程的實施,使治理工程與環境相協調,可進一步改善當地地質環境條件,減少水土流失,減災效益及生態環境的改變十分顯著。
[1] 趙松江,重點小流域和重點場鎮地質災害綜合整治項目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編制要點探討,2014,2.
[2] 王恭先,滑坡防治方案的選擇與優化[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2).
[3] 付尚瑜,黃潤秋,裴向軍,等.“5.12”地震極重災區-四川安縣甘溝泥石流發育特征[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