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杰,李潔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七,四川 達州 5006)
2008年“5.12”地震后的第一個雨季,即8月,岳池縣秦溪鄉龍王廟村同期新生了3個小型滑坡(即滑坡Ⅰ、滑坡Ⅱ、滑坡Ⅲ),呈階梯狀發育,發育間距5~45m(如圖1所示),總體形成了一個滑坡群。近年來,該滑坡群均處于均勻蠕動變形期,在雨季處于欠穩定狀態。威脅著滑坡體下部28戶116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潛在經濟損失約300萬元。
滑坡群位于低山深丘區單面斜坡上,斜坡總體呈后緣陡崖前緣沖溝的折線狀斜坡地形展布,總體坡S83°W。
區內地表水主要為5條縱向沖溝分布,溝體一般較順直,溝底縱坡一般較大,流通順暢,其水位漲幅主要受大氣降水的影響,水量變幅0.1~5.7L/s。
岳池縣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064.97mm,年最大降雨量為1367.3mm,降雨多集中于5~9月,其5~9月降雨量之和多年平均為 745.9mm,占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的70%。
人類工程活動主要表現為農耕活動,對地質環境及水土保持影響小。

圖1 滑坡分布位置圖
滑坡群區滑坡體內分布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粘土轉化的滑體土及滑帶土,滑床為侏羅系上統遂寧組砂質泥巖夾砂巖。地質構造簡單,新構造不發育,地層傾角一般在1°~3°。水文地質條件簡單,以第四系孔隙潛水為主,地下水貧乏。
區內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動峰值大多數加速度為0.05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值為Ⅵ度,區域地殼穩定。
滑坡Ⅰ位于斜坡中后部,呈后緣陡崖前緣陡坎的地形,上部后緣較陡,滑坡體內呈緩坡平臺地形,縱坡坎高1~3m,坡度一般15~30°,橫坡變化小。前后緣相對高差42m。滑坡體長40.0~56.0m,寬約220.0~224.0m,面積約10656.0m2,滑體平均厚約6.7m,方量為5.967×104m3,屬小型淺層土質滑坡。后緣基巖出露較好,為一巖土界面陡坎,前緣為陡坎地形,陡坎基巖出露較好,局部呈直立狀,前緣臨空的地形為滑坡提供較好的滑動空間。滑坡Ⅰ為牽引式滑坡,在雨季處于蠕滑變形狀態,可能失穩速滑。
滑坡Ⅰ滑體土為粉質粘土,軟塑~可塑狀,土質較均勻,縱向上呈中部厚,前、后部薄的形態;滑帶土為褐灰、黃褐、紫紅色粉質粘土,軟塑,土質均勻,可以搓成 2~5mm粗的細長土條,粘性極強,韌性中等,可塑性中等,干強度中等,切面光滑,具滑感;滑動面位于與基巖的接觸帶,滑動面傾角8.4~49.5°,后部略陡;滑床為強風化砂質泥巖。
滑坡Ⅱ位于緩斜坡間的一平臺上,縱坡較均勻,后緣、前緣為陡坎地形,地形坡度一般5~15°,較陡處可達25°以上,坎高1~5m不等,橫坡變化小。前后緣相對高差21m,滑坡體長74.0~80.0,寬約138.0~152.0m,面積約11165.0m2,滑體土平均厚約3.95m,方量為4.41×104m3,屬小型淺層土質滑坡。
滑坡Ⅱ后緣為與滑坡Ⅰ相接的一基巖陡坎,陡坎局部呈直立狀。在前緣陡坎處清晰可見巖土界面,并在接觸帶位置有地下水呈股狀或線狀流出,前緣陡坎一帶滑塌體較為發育。滑坡Ⅱ為牽引式滑坡,在雨季處于蠕滑變形狀態,可能失穩速滑。
滑坡Ⅱ滑體土為粉質粘土,軟塑~可塑狀,土質較均勻,縱向上呈中前部厚、后部薄的形態;滑帶土為褐灰、黃褐、紫紅色粉質粘土,軟塑,土質均勻,手捻滑感強,可以搓成2~5mm粗的細長土條,粘性極強,韌性中等,可塑性中等,干強度中等,切面光滑,具滑感;滑動面為巖土界面,具厚約 0.2~0.4m的貫通飽水帶,滑動面傾角10.2~48.1°,后部略陡;滑床為強風化砂質泥巖。

滑坡Ⅲ地形呈階梯狀的緩坡平臺,橫坡變化小,縱坡起伏較明顯,地形坡度一般5°~20°,具多級 1~3m陡坎,稻田、旱地多分布。前后緣相對高差19m。滑體縱向長36.0~54.0m,橫向寬約98.0~126.0m,面積約5040.0m2,滑體平均厚約3.2m,方量約為1.613×104m3,屬小型淺層土質滑坡。
滑坡Ⅲ后緣為陡坎地形,陡坎局部呈直立狀,滑坡前緣陡坎處可見巖土界面,并有地下水呈線狀或侵潤狀產出,表層土體有溜滑現象。滑坡Ⅲ為牽引式滑坡,在雨季處于蠕滑變形狀態,失穩速滑可能性小。
滑坡Ⅲ滑體土主要為原坡殘積層粉質粘土,軟塑~可塑狀,土質較均勻,縱向上呈中部厚,前、后部薄的形態;滑帶土主要為褐灰、黃褐、紫紅色粉質粘土,軟塑,土質均勻,手捻滑感強,可以搓成2~5mm粗的細長土條,粘性極強,韌性中等,可塑性中等,干強度中等,切面光滑,具滑感;滑動面為巖土界面的飽水帶,厚約0.2~0.4m,滑動面傾角2.4°~50.7°,后部略陡;滑床為強風化砂質泥巖。
各滑坡滑動面特征見如圖2。
滑坡體滑體及滑帶物理力學參數統計、分析見表1。

表1 滑體土、滑帶土試驗成果統計表
結合本區已發生的滑坡滑帶的抗剪強度參數經驗值,天然狀態抗剪強度峰值C、φ分別為14~22kPa和8°~12°,飽和狀態抗剪強度峰值C、φ值分別為11~16kPa和7°~10°。同時,考慮各滑坡的坡體天然休止角及滑帶傾角進行綜合取值,由于滑坡滑帶土室內試驗值和現場勘探所揭示的滑帶特征基本吻合,滑坡滑帶抗剪強度參數取值采用室內試驗值和地區經驗值綜合取值(表3)。

表3 滑面抗剪強度參數一覽表
對滑坡群區3個滑坡體分別選取3~4條剖面,采用傳遞系數法開展剖面天然狀態與暴雨飽和狀態工況下的穩定性計算,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滑坡穩定性驗算及推力計算成果表
經計算,計算結果與現狀實際情況相吻合、與定性分析一致,說明各滑動帶抗剪強度參數取值合理。
1)該滑坡群區3個滑坡為川東紅層地區典型土質滑坡,順巖土界面滑坡,在天然狀態下穩定,而受強降雨影響,在暴雨狀態下處于欠穩定,以均勻蠕動狀態緩慢滑動變形。滑坡Ⅰ可能形成速滑,疊置于滑坡Ⅱ上,加速滑坡Ⅱ的滑動變形或改變滑動變形形式。
2)采用試驗與地區經驗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確定滑坡穩定性定量分析的計算參數是比較合理的。
3)滑坡雖處于同一小范圍地區,但因其受地下水浸潤影響,受地表水侵蝕影響,而本身滑面形態不一樣,滑動面特征參數不一致,但均在地區經驗數據范圍值內。
[1] 鄭穎人,等.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 趙學峰.雨水誘發地質災害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2005.
[3] 李世海,等.論滑坡穩定性分析方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
[4] 柴海峰,等.臨界狀態下滑坡穩定性分析方法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3.
[5] 程媛彩,等.多剖面反算滑帶土抗剪強度指標的研究[J].巖土力學,2006.
[6] 閆蓉,等.修正的抗剪強度參數可靠度分析方法[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