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都江堰市人社局局長)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把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基本目標,凸顯了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引領支撐作用更加強勁;第一次把推進人才事業發展作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凸顯了人才工作迫切需要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指導作用。
作為經歷過8 級特大地震和重大泥石流災害的都江堰市來說,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靠人才,而技能型人才開發,是整體性人才開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直接影響到全市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因此,探索技能型人才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已成為當前該市人社部門的重要課題。

市人社部門選取江瀚制造工業、長峰鋼鐵有限公司、都江堰市機械有限公司、四川普什寧江有限公司和華科閥門有限公司五家具有代表性企業作為調查對象,分別采取問卷調查、現場座談、個別訪問等形式,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五家企業現有技能人才隊伍情況。五家企業現有技能人才2679人。按照取得職業資格情況劃分,初級工287人,中級工425人,高級工285人,技師110人,高級技師6人;按照學歷情況劃分,初中及以下492人,高中、中職645人,大專、高職78人,本科及以上12人,按照年齡結構劃分:35 歲及以下404人,36—45 歲520人,46 歲以上299人。
被調查的五家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和激勵方面都有一些較為實用的做法:江瀚制造工業每年設立優秀基層員工獎,表彰在一線工作突出的技能人才;長峰鋼鐵除給技能人才發放基本工資外,還按照每個人實際生產噸位發放獎金,員工工作積極性非常高;都江堰市機械有限公司設立了特殊崗位津貼,凡經公司人力資源部認定的優秀技能人才每月發放300 元津貼作為鼓勵;華科閥門設立了年終獎制度,公司根據每個一線工人全年的表現,生產效益發放年終獎;普什寧江集團設立技師津貼,技師每月500 元,高級技師每月1000元。
近年來,都江堰市投入大量資金在職業技能培訓上,由中央災后重建資金新建了就業培訓中心,完善了培訓條件,新培養5 名YBC 創業導師,充實了師資力量。同時由市技工學校充分發揮技能人才培養上的主渠道作用,調整辦學方向,強化操作技能訓練,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制度,引導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在全市范圍內實行持證上崗制度。2012 來,全市共有8051人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其中初級6809人,中級1087人,高級155人。
此外,該市由政府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鼓勵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與用工企業簽訂“委托式”、“訂單式”培訓協議,形成培訓、就業、輸出“一條龍”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合作雙贏。目前,全市各類職業學校開設旅游、酒店管理、電工、焊工、機械加工等專業10 余個,市人社部門與該市經開區及成都富士康集團形成了廣泛長期合作關系,輸送培養各類技能人才上千人。截至2012年,全市共成立各類民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11 家,舉辦培訓班131 期,培訓6025人。
同時,市人社部門還積極構筑起以市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職業學校為輔,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的培訓網絡,為有培訓意愿和培訓需求的城鄉勞動者發放培訓券,認真組織開展農勞技能培訓、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SYB、IYB 創業培訓等各項培訓,并為創業者提供創業項目、開業指導、后續等服務。全年指導、組織實施各項專業技能培訓,共計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258 期,培訓學員12921人,培訓合格率達90%以上,就業率達80%以上;全市開展SYB、IYB 創業培訓38 期共計894人(其中大學生培訓300人),培訓合格率80%以上,培訓后創業成功率50%以上,創業帶動就業率達1:6。
培訓過程嚴格按照上級要求,聘請專業教師施教,理論與實訓操作相結合,培訓項目有中式烹飪、家政、電工、物業管理、計算機操作、計算機安裝調試與維修、獼猴桃種植、養殖、餐飲服務員、縫紉、家用電子電器維修、工程機械操作、母嬰護理等,使廣大農村勞動力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都能學到一技之長,從而促進社會全員就業,起到了很好的培訓效果。
通過各類技能培訓,全市技能人才隊伍在不斷壯大,但還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通過走訪,市人社部門了解到目前企業非常缺乏一線技術工人,比如車工、鉗工、銑工等,但是這類工人不好招,就算招到了,工作幾個月又辭職了,究其原因是待遇太低。對于一個普通的初級工,企業普遍給出的工資是1500—2000 元,對多數年輕人沒有吸引力,而一些國企辛苦培養幾個月的技術工人又被外資企業用高薪挖走,造成企業招人難、留人也難的局面,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調查中,還發現很多技能人才都沒有到人社部門辦理技術等級鑒定,特別是一些老工人還不知道有這樣一些政策,還有一些工人從事高溫工作達10年以上,也不知道有特殊工種退休這樣的政策,他們特別希望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能多到企業宣傳政策,同時,很多企業工人希望多組織專業技術培訓,以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除此之外,技能人才普遍待遇較低、技能人才子女讀書困難也是技能人才隊伍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此,都江堰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及一系列措施,以期解決技能人才的后顧之憂。
首先,爭取優惠政策,包括:在大型工業園區或大型企業周圍增加配套設施,比如超市、網吧、書店等實體,讓勞動密集型企業員工在工作之余,身心能得到放松,以便能更好地投入一線生產工作;減免稅收,政府根據企業的性質和上年納稅情況,適當給予稅收減免優惠政策,明確規定這部分錢必須全部補貼于一線技能人才。為高技能人才提供廉價房源,都江堰市在災后重建后,有大部分空余房源,政府以低于市場價格的房價賣給企業高技能人才,讓他們安心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由人社部門牽頭,聯合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門,為技能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開辟綠色通道。
其次,開展專業型技能培訓,提高人才自身素質,由人社、經信等部門牽頭,每年組織2 次以上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專業技術工種知識培訓,以提高企業一線工人自身素質,著重培養復合型技術工人。開展技能大比武,讓技能人才之間形成橫向比較,找出差距,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技能。
第三,設立技能人才津貼,成立技能人才評審委員會,委員由企業高管和當地人社部門相關人員組成,每年對各企業技師以上級別人員進行資格評審,評審通過人員由政府人才專項資金每個月發放100 或200 元人才津貼,年終進行考核,以此鼓勵一線技能人才創新工作方式,積極參加技能晉升,從而更好為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