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影響無遠弗屆。
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春秋時期了不起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的悲慘遭遇。但孔子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更加發奮自強。他晚年回憶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意思是在他十五歲時就立定了求學的志向。從此,學習伴隨了孔子一生,直到晚年,依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甚至“不知老之將至”。
通過學習,孔子徹悟了人生至理,并就人生和社會的道路該如何走形成了系統的思考,創立了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的儒家學派。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的德行修養也不斷提高,幾乎每隔十年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實現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誠然,學習徹底改變了孔子的命運。
孔子為什么可以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呢?首先是因為他學習的目的與眾不同。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是古人學習的目的在于自我修養,今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為人所用。這是托古言志。孔子的學習是為了修身養性,沒有絲毫的功利色彩。這和常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功利之學形成了鮮明對比。
孔子主要學了些什么?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孝,敬愛父母;悌,友愛兄弟;謹,言行認真;信,誠實守信;泛愛眾,關愛大眾;親仁。親近德行高尚的人;學文,學習文化知識。孔子認為,這七個方面是青少年應該學習的主要內容。清朝李毓秀就是根據這個思路寫成了著名的蒙學教材《弟子規》。其中,世人更為重視的知識技能只占七分之一,且居于末席,而且要“行有余力”才學。前六項都是道德修養,充分體現了《大學》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主張。
孔子的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篤定落實而不空談。翻開《論語》,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行重于言,諸如此類的論述比比皆是,比如“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剛毅木訥近仁”等等。所以在孔子那里,“好學”不僅指熱愛學習,更指善于修養自己的德行。從這個角度看,他認為三千弟子中,真正談得上好學的只有顏回,因為只有他能夠做到“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只有把所學變成個人的德行修養,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所以,《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沒有深切的體驗,哪會有如此深刻的認知?《弟子規》說:“但學文,不力行。長浮華,成何人。”如果不能落實,讀書再多不過是知識,無益于改善生命。這樣的學習,是孔子堅決反對的。
孔子的學習還有很多特點和智慧。比如,學習要有恒心,要不恥下問,學無常師,博學慎思。等等。要全面領會,就必須要走進《論語》,細細品味。
(責編 李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