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我常被孔子的志向深深感動。
《論語·為政篇》記載,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即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他的求學,不是階段性目標,更不是學技術混飯吃的手段,而是通過學習尋求人生真諦。那么,在孔子看來,人生的真諦是什么呢?他在《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生正道在于奉獻,為公不為私、為人不為己。這聽起來有點像理想主義者的口號,卻是深刻透徹的人生智慧。試想,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人人為私不為公、為己不為人,我們的生活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顏回、子路一起談論志向。子路請老師談談自己的志向。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篇》)即讓老年人都得到安頓,朋友間都相互信任,孩子們都得到關懷。還有一次,子路問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回答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篇》)孔子所主張的道德修養同樣毫無功利色彩,全在安頓別人。在孔子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學生大多都有這樣的品格與情懷。而如果有誰違背了這個原則,孔子就會毫不留情地嚴肅批評。《論語·先進篇》記載,孔子有個經濟才能極高的學生叫冉求,做了魯國執政上卿季氏家的管家,他發揮自己的專長,居然為已經富可敵國的季氏聚斂財富,這就意味著百姓的負擔加重。孔子知道以后非常生氣,甚至宣布與他斷絕師徒關系,號召其他學生群起而攻之。不僅對學生,即便對于諸侯、大夫有危害百姓利益、違背仁義道德行為的,孔子也會旗幟鮮明地加以批判,完全不顧及個人的安危。
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安頓百姓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就是從政做官,施行仁政,所以孔子一直尋求從政的機會。但在那樣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天下為公”的思想很難被人接受。沒有哪一個統治者真正愿意施行他“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為政篇》)的政治主張。所以,孔子除了短暫的從政生涯外,幾乎把一生的精力都傾注在整理文化典籍和教書育人上。他為我們每一個人,描繪了一條通過修養自己來安頓他人、改善社會,也實現個人安身立命的人生正道。
當然,孔子并非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和絕對道德主義者。他的志向,與發展經濟和個人成功并不矛盾。他除了主張“志于道”,還強調“游于藝”,即立志高遠的同時要努力掌握各種知識技能。否則,空有一腔熱血,拿什么去立身處世、安頓別人?孔子的智慧在于,懂得知識技能只是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向來引領與規范,才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既有實際才能,又懂人生正道,才是完全的人格。這是孔子的志向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責編 李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