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澆帶是在早期階段釋放混凝土約束力的一種有效措施,在建筑工程中,后澆帶在地下室底板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本文針對這一話題做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地下室底板后澆帶
概述:
后澆帶是一種防裂縫措施。由于鋼筋混凝土在不同的溫度下收縮的程度和膨脹的程度不同,產生有害的裂縫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結構設計和施工規范的約束下對墻體、橫梁、和底板進行留設施工裂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多個部分,通過構建的自然物理收縮或膨脹的原理,在一定的時間之后進行混凝土的填充,將多個結構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后澆帶的特征是:可以根據結構的不同性質采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澆注;后澆帶的強度一定要比其聯接的構建部分高;對待模板的消耗措施上,后澆帶要防止新老混凝土因施工時間的不同而產生構建裂縫。
后澆帶能起到沉降縫、伸縮縫的作用,而可以避免設縫的麻煩。后澆帶能有效地分化大面積混凝土的收縮應力,減少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從而保證地下室底板、外墻的抗滲漏能力。但是,若施工措施不當,施工質量則很難保證,后澆帶就會成為地下室結構的薄弱帶、滲漏的薄弱帶。
一、下室底板后澆帶施工存在問題
1.底板后澆帶常常因為作業條件差,難以清理完善,后澆混凝土難以保證質量.而使地下室地梁、底扳的混凝土截面受損、下部鋼筋失去混凝土保護。使后澆帶成為結構薄弱帶。
2.清理底板后澆帶時,在密集的梁、板鋼筋中進行鑿剔、出渣等清理作業,作業條件非常困難,稍不慎會鑿破板底的防水保護層、損壞底部的防水層。有的工程底板后澆帶封閉后變成了地下室底板堵漏的主要對象,還有的工程底板后澆帶隨著混凝土的封閉即出現細小的泉涌現象,個別工程先后反復清理、隱蔽檢查多次方才最終驗收合格。
二、原因分析
1.底板后澆帶位置低洼,位于建筑物相對最低洼處,非常容易匯集積水、淤泥、垃圾等。
2.后澆等待的時間長(伸縮后澆帶不少于42d,沉降后澆帶在主體封頂之后封閉,需要幾個月甚至于一年多),清理維護工作量大,費用高。因疏忽維護而使之成為積水池、垃圾坑。
3.管理手段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手段。后澆帶到期準備封閉時,因清理作業條件困難。不愿作人的清理投入。忽視質量,草率了事。
4.在進行方案設計時,對排渣、清淤問題考慮不充分,沒有設計排水、排渣通道,污水、雜物落人后,不能夠順利排出,積淀成害。尤其是在橫穿后澆帶的地梁位置,形成深深的泥水渣池,密集的地梁下部鋼筋被埋在很深的沉積物中,清理條件極其斟難。
5.后澆帶止水構造設計不當。有些設計者將中埋式止水鋼板設計成向下彎折的形狀,這是錯誤的。向下彎折的止水鋼板并不能蓋住
上升的水流,反而會給清理工作造成障礙,使鋼板下側難以清理完善;同時,后澆混凝土時,下折的鋼板又會聚集氣體使混凝土不能充實,形成混凝土缺陷。所以,中埋式鋼板止水節點設計時,應將止水鋼板向上彎折才是正確的作法。既可以實現鋼板的止水功能,又避免使鋼板下側形成混凝土空洞。
三、后澆帶施工工藝
1.后澆帶的留設要求
后澆帶的留設位置及寬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一般應設置在建筑物受力和變形較小的部位。可沿基礎長度每隔30-40m留設一道貫通頂板、底板及墻板的施工后澆帶,宜設置在柱與柱三等分的中部范圍內,且要避開基礎承臺位置。后澆帶的寬度一般不宜小于800mm,同時考慮方便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
2.后澆帶的鋼筋處理
沉降后澆帶內的鋼筋應貫通;對于收縮后澆帶,鋼筋應斷開,以避免如果鋼筋不斷開,鋼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縮受到約束產生應力出現開裂。對鋼筋在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按要求焊接好,以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同時由于后澆帶寬度較小,斷開位置上的鋼筋應符合規范內“同一截面的鋼筋焊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超過50%”的規定。
3.地下室后澆帶的模板
由于地下室底板、墻板混凝土較厚和配筋比較密,不利于普通模板支模。因此,在后澆帶內部兩側面采用永久性模板“快易收口網”。快易收口網有以下幾個特點:力學性能好,受側壓力小;直接觀察澆筑過程。在澆筑混凝土后快易收口網一直嵌在混凝土內,模板表面呈波紋狀。使混凝土漿通過模板的每個孔隙滲出,形成一個波紋狀的表面。便于兩次澆筑混凝土產生最佳粘結效果。
4.后澆帶底板的施工處理
根據設計要求后澆帶板筋一般為厚板筋的雙倍數量,因后澆帶板底筋數量多,給后澆帶砼施工前的清洗工作帶來困難,為了方便后澆帶板底筋的清洗,避免板筋長期受積水的浸泡,后澆帶底板必須預先進行施工處理。充分利用后澆帶地梁梁底加深部位作為后澆帶板的集水坑,在后澆帶底板面上做1%的坡度使底板積水能流入地梁底,及時排水避免了因后澆帶底板積水而腐蝕板底鋼筋。
四、后澆帶的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1.一般高層樓與低層樓房的基礎同時施工,同填土后場地平整,便于上部結構施工。對于下部結構,無論是上層主樓與低層樓房同時施工,還是先施工高層,后施工低層,同樣要按施工圖預留施后澆帶。
2.對高層主樓與低層樓房連接的基礎梁、上部結構的梁和板,要預留出施工后澆帶,待主樓與裙房主體完工后(有條件時再推遲一些時間),再用微膨脹混凝土將它澆筑起來,使兩側地梁、上部梁和板連接成一個整體,一者差異沉降量就較小一些,這部分差異沉降引起的結構內力,由不設永久變形縫的結構承擔。
3.在施工后澆帶處,混凝土雖為后澆,但鋼筋一般不宜斷開。如果粱、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鋼筋;如果跨度較大,按規定斷開,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澆帶的配筋,應能承擔由澆筑混凝土成為一整體后的差異沉降而產生的內力,一般可按差異沉降變形反算為內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強,鋼筋應保證準確位置而連續不斷。對于板,單層鋼筋下應設置墊塊,雙層鋼筋應設置支架,對于粱,底部鋼筋亦應加墊塊,上部鋼筋一般直徑較大,可不用支架。
4.施工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及基礎,可留企口縫,而企口縫義有多種形式,可根據結構斷面情況確定。
參考文獻:
【1】楊貽彬 后澆帶施工的重要作用和技術手段淺析[J]科技資訊 2009(14)
【2】陳泉堯 淺談地下室地板后澆帶施工技術-科技與生活 2010(9)
【3】李大華,周立新 大面積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施工方案-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