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會計系在職研究生
眾所周知,銀行是個高風險的行業。銀行基層網點是經營的第一前臺,是最容易暴露風險的最前沿,更是處理風險的最前沿。目前,我行基層行所面臨的會計風險包括會計信用風險、會計市場風險和會計操作風險。長期以來,會計信用風險和會計市場風險一直為我們所關注,而會計操作風險卻往往被忽視。據銀監部門統計,在基層銀行所有風險中,會計操作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已經發展到超過會計信用風險的地步。因此會計操作風險是我行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對基層行操作風險控制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現針對基層行操作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相關概念
1.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義為,當企業面臨市場開放、法規解禁、產品創新,均使變化波動程度提高,連帶增加經營的風險性。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助于降低決策錯誤之幾率、避免損失之可能、相對提高企業本身之附加價值
2.銀行風險管理
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不僅涉及到銀行內的程序和流程,同時也涉及到銀行的組織結構、政策以及操作風險的管理流程。對于機構來說,處理操作風險應該有適當的針對操作風險的政策,首先要確定這些政策,同時要把這些政策告知整個銀行的人員。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考慮幾個方面: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治理結構,必須了解在什么情況下應該向誰匯報。另外,信息應當是具有靈活度的,還需要有靈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3.風險遷徙
風險遷徙類指標衡量商業銀行風險變化的程度,表示為資產質量從前期到本期變化的比率,屬于動態指標。風險遷徙類指標包括正常貸款遷徙率和不良貸款遷徙率。
(1)正常貸款遷徙率為正常貸款中變為不良貸款的金額與正常貸款之比,正常貸款包括正常類和關注類貸款。該項指標為一級指標,包括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和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兩個二級指標。正常類貸款遷徙率為正常類貸款中變為后四類貸款的金額與正常類貸款之比,關注類貸款遷徙率為關注類貸款中變為不良貸款的金額與關注類貸款之比。
(2)不良貸款遷徙率包括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次級類貸款遷徙率為次級類貸款中變為可疑類貸款和損失類貸款的金額與次級類貸款之比,可疑類貸款遷徙率為可疑類貸款中變為損失類貸款的金額與可疑類貸款之比。
4.風險抵補
風險抵補類指標衡量商業銀行抵補風險損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準備金充足程度和資本充足程度三個方面。
(1)盈利能力指標包括成本收入比、資產利潤率和資本利潤率。成本收入比為營業費用加折舊與營業收入之比,不應高于45%;資產利潤率為稅后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之比,不應低于0.6%;資本利潤率為稅后凈利潤與平均凈資產之比,不應低于11%。
(2)準備金充足程度指標包括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和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為一級指標,為信用風險資產實際計提準備與應提準備之比,不應低于100%;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為貸款實際計提準備與應提準備之比,不應低于100%,屬二級指標。
(3)資本充足程度指標包括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為核心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之比,不應低于4%;資本充足率為核心資本加附屬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之比,不應低于8%。
二、基層行操作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綜合柜員制下的操作風險
(1)在綜合柜員制下,柜員單人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業務品種增加、業務量增大、勞動強度也不斷增大,高強壓力下,稍有放松便可能出現差錯形成風險。新業務知識和新操作技能的欠缺也是造成操作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
(2)職業道德因素引發的操作風險。有些柜員由于工作態度不認真、操作不經心,導致操作失誤。柜員之間、柜員和主管授權人員之間互不防范,也造成風險隱患。
2.重事后管理,輕事前防范
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我們通常看重的是對已發生或已存在風險的事后懲處,試圖以嚴厲的處罰遏制風險的出現,而對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關注較少。
3.基層行存在有章不循、違章操作的問題
員工由于風險防范意識薄弱,不能嚴格履行崗位職責,信任代替紀律、習慣代替制度、情面代替管理的現象較普遍。
三、操作風險形成原因的探討
1.風險內控制度缺失
操作風險的性質決定其產生大多與內部人為控制因素有關,因此控制操作風險的關鍵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良好的內控制度是建立在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基礎上的,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又依賴于明晰的權責關系。
2.沒有形成內部控制文化
操作風險是一種幾乎覆蓋我行所有部門、所有人員的全方位風險。國內外統計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損失事件是由處于業務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造成的,所以必須制定出全體員工“愿意”遵守的統一的、權威的、全面的規章制度。而這“愿意”是出自心靈、發自肺腑,源于濃厚的企業文化。不形成內部控制的文化,根本無法控制源于每個人、甚至每個崗位的操作風險。
3.缺乏市場約束和外部監管機制
國外大都有權威的評級機構,通過其對銀行各項指標的收集、分析、判斷,向公眾及時提供有效的信息,從而對銀行形成外部監督和約束。同時由于存在發達的控制權市場和經理人市場,市場并購的壓力也使高管人員無法對操作風險掉以輕心。而以上兩方面我國都不健全,就使得操作風險的控制缺乏外部促動力。
四、基層行控制操作風險的措施
1.更新風險防范理念
從基層行開始,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加深對會計操作風險管理的理解,將會計操作風險的管理和防范納入到整個銀行風險防范的關注范圍。通過教育、培訓、目標管理等多種方式,切實提高我行基層會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深入理解風險和效益的關系。全面認識會計業務拓展與會計操作風險管理的關系,兩者必須相適應。在業務拓展之時,必須堅持“內控先行”的原則,將“安全性”這一目標自覺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最終將防范會計操作風險意識貫穿到我行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中去。
2.現有信息系統的管理
我行現有會計業務系統已實現聯網,信息管理能力正在不斷加強。但由于系統升級、新業務上機、臨時系統出錯等原因,難免會出現機內數據不正確的情況,因此必須加強對計算機系統的數據核查,以及系統安全的管理。同時,會計操作人員遇到問題時應該及時詢問相關領導,進行核查,從而有效防范會計操作風險。另外,我行現有計算機網絡正逐步強大,應進一步推廣和加強行內行外信息資源的共享。通過數據查詢,及時掌握各項會計業務的開展情況,了解其中的風險隱患,為今后建立會計操作風險預警系統作準備。
3.嚴格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防范會計操作風險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是嚴格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和有效的會計風險管理。基層行應制定行之有效的會計規章制度和各種會計業務操作規程,切實落實責任,形成系統的會計操作風險控制制度和獎懲制度。
4.進一步整改會計檢查工作中的問題
會計檢查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查出問題,而是我們基層行要通過上級對我們會計業務操作層的指導,提高對存在問題的認識和制定整改措施。不僅要關注現存的問題,還要對問題進行區分,分析造成問題的原因,對出現的問題持續自查,以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從而提高內部防范會計操作風險的能力,促進會計業務的不斷發展。
5.明確會計崗位職責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每個會計人員都明確認識到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操作性的會計操作風險才能得到很好的防范。因此,必須具體落實每一個會計人員的職責,制定全面、規范、明確的會計崗位責任制,明確界定各會計崗位的操作權限,使人人認識到濫用職權是越權,“怠用”職權則是失職,形成每名會計人員都需要承擔相應責任的機制。同時切實做好會計崗位職責的修改工作,及時根據業務發展和人員崗位調整進行修改,做到事事有章可循。通過明確權、責,規定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要建立會計崗位內控獎罰制度,從而有效地規避會計操作風險的發生。會計操作風險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還在于人的因素,因此提高會計人員按章辦事的意識,不斷提高業務技能,是防范會計操作風險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