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會計專業在職研究生
社會西方社會有句名言說:除了篤信上帝,其他的一切都需要審計。這句話足以說明審計在大家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財務工作者,我對這句話則有著更深的體會。審計工作不僅是對一定時期工作內容的審核和總結,同時也可以對下一個會計周期起到借鑒和指導的作用。近幾年來,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自身的需求及使用報表人數的越來越多,這對審計工作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風險也不斷加大。下面我就從社會審計的風險與防范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審計風險的概念
審計風險是指審計師對含有重要錯誤信息的財務報表表示不恰當審計意見的風險。由于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面臨復雜的審計環境,對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及會計核算方法的熟悉程度、審計成本的考慮以及審計人員本身的素質差異導致了審計風險必然會不可避免的存在。但如何將審計風險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的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防范審計風險就成為審計工作的重點。
二、社會審計工作的現狀
社會審計也稱注冊會計師審計或獨立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依法接受委托、獨立執業、有償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的活動。社會審計的產生源于財產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分離。近幾年來,相關部門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對社會審計工作進行規范和監督,借鑒了大量國際先進的經驗和方法,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我國審計工作的現狀還是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被審計單位自身對財務制度掌握不完善或存在故意舞弊現象
在審計的過程中難免遇到部分企業,由于財務人員自身的問題,沒有及時學習最新出臺的法律法規,導致會計處理方法滯后,致使在整個財務報銷,歸集成本費用,計算稅費及利潤等各個方面出現重大失誤。更有甚者,為達到上市或少繳稅款等目的,人為地對報表進行修改,誤導審計人員,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
2.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的審計問題
審計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審計工作的重要依據,它直接指導和約束著具體的審計工作。但是審計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對具體審計工作的總結提煉,這就導致了審計法規滯后或不太健全的問題。
3.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人員自身的問題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獨立的公司必然會受到利益的驅動,同時各個事務所之間的競爭也使一些單位不停地縮短審計時間,減化審計程序。同時部分審計師在工作中,態度不嚴謹或者工作方法不得當,對自身工作所承擔的重大風險沒有清醒的認識,也是導致審計風險的原因之一。
三、社會審計風險的影響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報表和審計報告的使用人數和范圍已經呈現出遞增的趨勢。所以一旦審計報告出現錯誤,則必將對眾多方面產生不良影響。
1.對被審計單位的影響
一般企業進行審計,除了為了完成相關部門的要求外,也是為了利用當期的報告總結上一個會計期間的工作,找出不足,以便在下一個會計期間進行修正。如果事務所出具的報告存在錯誤,則必然會起不到相應的作用,甚至還會導致管理層作出錯誤的決策。
2.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審計人員自身的影響
當事務所及審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發生重大失誤的時候,必然會對自身的名譽及業務產生影響。
3.對報告使用第三方的影響
隨著會計工作的細分以及企業需求的不同,企業要求審計的目的已經不局限于對會計工作的總結,更多的時候他們是針對某個項目進行專項審計,審計報告所影響的第三方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比如銀行在對某個企業進行融資之前就會要求查看審計報告,稅務局在決定是否給予某個企業稅收優惠的時候也會進行審計,甚至作為普通股民,在決定是否購買某股票之前也會翻看該企業的會計報表和審計報告。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審計已經影響了人們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做好審計風險的防范。
四、社會審計風險的防范
面對如此巨大的審計風險,審計相關人員和被審計單位的工作人員就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重大責任,面對社會審計風險的現狀提高防范意識。同時作為國家機關也應該行動起來,履行自身職責,控制審計風險。當然作為被審計的單位也應該自覺履行自身義務,配合審計工作的展開。
1.審計組織和審計人員的風險防范
面對重大的審計責任,審計組織應該加強對審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在執業的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等。在工作的過程中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履行工作職責。與此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更新審計方法,保證自身的知識結構適應現代社會對審計工作的要求。
會計師事務所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審計流程。審計工作紛繁復雜,但在具體工作中必須有章可循。比如:在接受被審計單位的業務之前必須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狀況、管理層結構、財務狀況、以往年度盈虧狀況、企業內部制度等有個大概的了解,以權衡工作范圍和難度,降低審計風險。同時,隨著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事務所要不斷尋找新的解決方法,更改流程,保證工作高效,準確。會計師事務所還可以加強和法律、金融等相關領域的合作,共同完善審計報告。
審計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還要保持獨立性。《注冊會計師法》第六條規定:“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依法獨立、公正執行業務,受法律保護。”這個獨立性是指事務所不參與被審計企業的日常經營和利潤分配,同時審計人員與被審計企業也沒有利益關系。審計人員還要加強自身的知識積累,使自己具備完成審計工作的能力。另外,由于現在審計要求的不同,事務所也可以要求審計人員一專多能,比如將審計內容分門別類(如上市公司審計、稅務審計、科研項目審計等),同時也將審計人員分組,這樣就可以要求專門的人負責專門的項目,使工作具有連貫性和專業性。
審計工作一般都會在一個會計期間完結之后展開,這就意味著審計工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我國的審計模式仍然停留在賬目的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階段,但是在國外已經發展到風險導向階段。這就使審計工作從以前的“號脈聽診”進步到了“出方子”的階段。審計工作發現問題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我們也可以加強與被審計單位的合作,運用專業的知識指導企業工作,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使審計效果最大化。
2.增強被審計單位的自覺性,積極主動配合審計工作
被審計單位作為整個審計工作的主體,在工作流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了達到高效、準確地完成審計工作,使審計效果最大化就會要求被審計單位積極主動地配合審計單位。
首先應提高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性,使會計師的審計環境真實有效。新《會計法》規定:會計信息的主要責任人為單位負責人,這就有效避免了企業領導授意會計人員做假賬的可能。另一個方面,企業內部也要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減少舞弊可能。
其次,企業應與會計師事務所保持良好的溝通,在審計過程的事前、事中、事后勤于咨詢審計單位,并對事務所提出的審計意見消化吸收,用審計報表指導工作。
3.加大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力度,提高第三方的監控能力
我國的社會審計工作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已經井然有序的進行了很多年,這期間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總結了一些教訓。在未來我國社會審計工作中必然要繼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審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隨著報表使用的日趨廣泛,稅務局、銀行、投資機構和股民等也更多地使用著審計報告,他們從不同的側面對審計報告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例如對關聯企業或或有事項的審計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推動著審計工作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審計工作雖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完善社會審計工作,加強審計風險的防范等領域,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梁璐璐.關于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幾點思考 財務與會計.中國財政雜志社,2014(6)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趙雋嶺,2005年畢業于石家莊鐵道大學會計專業,工作多年來一直從事財務工作,現在天津財經大學攻讀會計專業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