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工程咨詢西北有限公司
摘要:南歐江六級電站廠房邊坡地質條件復雜且降雨期長,施工期間,多次發生險情,并發生一次導流洞出口塌方,通過安全監測,對邊坡變形動態地及時監測和預報,避免或減少工程損失,保證了工程施工順利,根據監測成果分析,為了解廠房邊坡的穩定性,進行安全評價及邊坡支護方案的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有力支持。
關鍵詞:安全監測;成果分析;南歐江六級電站;復雜地質水文;廠房邊坡;變化
1 工程概況
南歐江六級電站位于老撾豐沙里省境內,是南歐江流域由下游自上游開發的第六個梯級電站。工程等別為二等大(2)型工程,電站由復合土工膜堆石壩、溢洪道、放空洞、導流洞及引水發電系統組成。電站以發電為主,總裝機容量180MW,死水位490m,正常蓄水位510m,相應庫容4.09×108m3,調節庫容2.46×108m3,具有季調節性能。
發電廠房為岸邊式地面廠房,位于左岸,廠房邊坡巖性由板巖夾變質粉~細砂巖組成,為斜順向坡,開挖邊坡坡度陡于巖性傾角,存在順層滑動破壞的可能,邊坡穩定條件差,而邊坡穩定對廠房施工期和運行期的安全至關重要。
廠房邊坡緊靠導流洞出口邊坡,導流洞出口邊坡在施工過程中,于2013年5月發生塌方,引起導流洞出口和廠房邊坡產生了較大的變形開裂現象,在此之后,根據監測情況,導流洞出口和廠房邊坡為不穩定邊坡,必須采取工程處理措施,才能確保邊坡安全。根據邊坡監測數據和計算結果,采取了削坡減載、預應力錨索、錨拉梁等工程處理措施,與此同時,開展了對邊坡穩定性的監測工作。
2 監測設計
該項工程監測點布置的基本原則是:綜合考慮工程巖體受力情況和地質結構特征,并重點布置在最有可能發生滑移,對工程施工及運行安全影響最大的部位。由于廠房邊坡的監測工作是在發生塌方之后進行的,為了監測在清坡、削坡和加固處理過程中邊坡的穩定性,監測儀器的埋設是隨著邊坡開挖支護工程的進展情況而實施。目前邊坡已支護完成,整個廠房邊坡監測工作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即EL.511m以上邊坡、廠房邊坡和導流洞出口邊坡。根據工程地形、地質、加固處理措施及監測情況等條件,邊坡監測重點以變形、支護效應為主。
1)表面變形監測:在邊坡開口線、各級馬道上布置了表面變形監測點,采用極坐標法監測邊坡表面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共布置變形觀測墩14個,臨時表觀點2個。
2)深部變形監測:深部變形主要采用測斜孔,在525m高程馬道布置了3個測斜孔,490m高程馬道布置了2個測斜孔。
3)支護效應監測:根據邊坡的支護措施,主要對錨索的加固效果進行監測,共布置了11臺錨索測力計。
通過上述監測設施對廠房邊坡淺部、深部變形以及支護措施實施后的邊坡穩定情況進行持續監測,及時了解廠房邊坡變形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為邊坡的穩定性評價及動態調整支護措施提供了參考依據。
3 監測成果分析
3.1 EL.511m以上邊坡
1 表面變形監測
511m高程以上邊坡自加固處理以來,邊坡變形速率隨著加固荷載增加而降低,但位移趨勢不變,降雨影響較明顯;分析如下:
該邊坡自2013年5月開始出現變形,2013年6~8月雨季中,各測點變形有所加速,水平位移平均速率為3.9mm/d,垂直位移平均速率為3.1mm/d,2013年9月初515m、520m高程兩排錨拉梁施工后,變形速率有所減緩,2013年9~11月份水平位移平均速率為1.2mm/d,垂直位移平均速率為0.8mm/d,2013年12月13日~16日連續強降雨后,變形速率又進一步增大,水平位移速率增至1.4mm/d,垂直位移速率增至1.2mm/d,2013年12月底526m高程錨拉梁張拉后,該區域邊坡變形速率又有所降低,2014年1~3月份水平位移平均速率為0.6mm/d,垂直位移平均速率為0.1mm/d,進入4月份隨著雨季的到來,邊坡變形速率又有所回升,水平位移平均速率為1.5mm/d,垂直位移平均速率為1.3mm/d。該區域邊坡水平變形速率接近垂直變形速率,各測點的水平合位移明顯大于或接近垂直位移,水平合位移方向大致相同,說明510m高程以上邊坡屬整體移動,且沒有收斂的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高程典型水平合位移-時間過程曲線
2 深部變形監測
利用測斜孔監測邊坡內部變形情況,它能及時發現滑動面的出現、確定滑動面的位置和監視滑動面的發展及穩定性等。通過位移深度關系曲線,清晰地反映了測孔巖體內部沿鉆孔深度的水平位移,由于邊坡處于變形狀態,525m高程三個測斜孔均在埋設后幾天就出現明顯滑動帶。
525高程馬道CBP-IN-01(R)測斜孔在2013年7月21日開始觀測,由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知,CBP-IN-01(R)測斜孔在地表以下7~34m(491~518m高程)存在位移波動;孔口位移變化情況為:2013年9月初515m、520m高程錨拉梁張拉前,孔口順坡向位移速率較快,為3.27mm/d,張拉后2013年9~11月份位移平均速率為1.12mm/d,12月份為1.75mm/d,2013年年底526m高程錨拉梁施工后,2014年1~3月份位移平均速率為0.36mm/d,進入4月份隨著雨季的到來,邊坡內部變形速率又有所回升,位移平均速率為1.64mm/d。由累計位移-深度曲線看,孔口至孔深8m范圍內各測點位移接近一致(表現為鉛直線段),表明該段巖體沿滑動面整體移動。近期測孔順坡向位移變化速率有所增大,從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看,主要是孔深31.5~33m處位移增大引起。
CBP-IN-02(R)測斜孔在2013年7月20日開始觀測,在錨拉梁張拉前,孔口向河床位移平均速率為2.96mm/d,2013年9月張拉后位移速率為0.52mm/d;由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知,CBP-IN-02(R)測斜孔在地表以下11~28m(497~514m高程)存在位移波動;孔深14.5m處位移變化較大,比孔口累計位移量大,與該處的地質條件有關,依據孔內攝像和施工情況,當時鉆孔至15m時就出現地下水,13~15m孔壁較破碎,有掉塊、空洞現象,說明該處存在軟弱構造帶。由于該孔變形大,探頭無法正常下放到孔底,至2013年10月份停止觀測。2014年4月在原測孔旁重新鉆孔安裝一套測斜管,于4月18日起測,由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知,新孔主要位移變化區域在18~38m,位移錯動最大部位在孔深26.5m處,目前該孔有順坡向位移的趨勢,孔口順坡向位移為8.49mm。
CBP-IN-03(R)測斜孔在2013年11月19日開始觀測,由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知,CBP-IN-03(R)測斜孔在地表以下7.5~34m(491~517.5m高程)存在位移波動,其中孔深7.5~10m和23~30m為主要位移變化區域,孔深24、29m相對位移分別為6.83/10.05/16.87mm、5.56/7.85/12.50mm(比較時間為:2013.12.25/2014.2.26/2014.4.25),可見位移仍有增大趨勢;該孔取芯情況為:0~11.7m為粘土,11.7m見巖石,11.7~35m巖芯破碎,取芯率較低,其中在16.8~21m、21~23m和31~33m巖芯中夾有細砂,26~28m巖芯中存在夾泥層,35~44m巖芯相對完整;實測數據和巖芯對比看,測孔位移主要是巖芯中夾的細砂引起??卓谖灰谱兓闆r為:2013年11~12月份位移平均速率為1.37mm/d,2013年年底526m高程錨拉梁施工后,2014年1~3月份位移平均速率為0.37mm/d,進入4月份隨著雨季的到來,邊坡內部變形速率又有所回升,位移平均速率為1.09mm/d。由累計位移-深度曲線看,該測孔仍有順坡向位移的趨勢,從相對位移時間過程線看,目前該孔位移增大主要是孔深23~30m處錯動較大引起。
圖2 525m高程CBP-IN-03(R)測斜孔位移-深度曲線
3 預應力錨索監測
2013年8月2日520m高程錨拉梁22根預應力錨索張拉完畢,其中設置了兩臺錨索測力計,監測錨索CBP-PR-01(R)測點鎖定荷載為946.7kN,鎖定后荷載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荷載最大達1217.5kN,2013年10月18日錨索荷載突然減小,目前為287.7kN;監測錨索CBP-PR-02(R)測點鎖定荷載為932.9kN,鎖定后荷載先緩慢衰減后處于增長狀態,荷載最大達1088.3kN,2013年10月16日錨索荷載大幅降低,目前為32.8kN,已處于自由狀態。
現在520m高程兩臺監測錨索基本無錨固效果,荷載快速降低,應是邊坡變形影響下,錨索內錨固段松動引起,也表明錨固段巖體相當復雜。從目前情況看,520m高程其余錨索有可能也發生了類似情形,該排錨索對邊坡的錨固作用可能已降低。
515m高程監測錨索CBP-PR-03(R)于2013年9月1日安裝,鎖定荷載為1024.7kN,目前荷載為869.0kN,預應力損失155.8kN,損失率為15.2%,該錨索鎖定后荷載一直處于緩慢衰減的狀態。在變形體內的錨索如果錨頭錨固在不動或基本不動的巖體上,則因堆積體變形錨索拉長而增加荷載,而該錨索所在部位堆積體產生了變形,錨索荷載在經卸荷后不但不增加,甚至還會減少,造成這種情況可能為:①因鉆孔深度不夠,錨頭沒能錨固在不動或基本不動的巖體上,②內錨固段巖體質量差,巖石破碎。
由于520m 高程錨索荷載降低,于2013年12月底在526m高程新增一排錨索,其中設置了一臺監測錨索,該錨索鎖定荷載為1141.9kN,目前荷載為1311.8kN,較鎖定時增加了169.8kN,荷載變化曲線見圖3;該測點自2014年3月下旬起荷載增速較快,為4.4kN/d,目前荷載量已接近錨索過載量,在邊坡變形持續下,可能會發生錨索拉斷情況。該錨索在鎖定后30天內荷載有所衰減(74.2kN),之后緩慢增加,該錨索荷載衰減原因與地質情況和施工有關,由于邊坡堆積體屬彈塑性材料,存在空隙,監測錨索張拉時使巖土體壓縮,但當應力釋放時所產生的變形不能夠完全恢復,同時張拉周圍錨索時,引起受荷區進一步壓縮變形,使得先前已張拉監測錨索預應力產生進一步損失,說明該區域巖土體較松散。
圖3 526m高程錨索荷載-時間關系曲線圖
3.2 廠房邊坡
1 表面變形監測
470m高程CBP-TP-03測點于2013年5月18日建立,該測點從起測至9月下旬水平位移變化速率較快,為1.9mm/d,2013年9月下旬454~470m高程兩排錨索張拉后,該測點位移得到了有效抑制,變化速率接近于零,處于穩定狀態,2014年2月中旬廠房基坑和引水支管開挖,受施工影響,促使該測點位移變化速率又有所回升,其水平位移變化速率為2.1mm/d,垂直位移變化速率為0.8mm/d。470m高程CBP-TP-10(R)、CBP-TP-03(XZ)和490m高程CBP-TP-07(R)測點的變化規律和CBP-TP-03測點一致,目前其水平位移平均變化速率為1.9mm/d,垂直位移平均變化速率為0.9mm/d。這四個測點位于廠房1#、2#引水支管上方,其主位移方向基本一致,表明該區域位移屬整體移動。
470m高程馬道下游側、廠房安裝間上方的CBP-TP-11(R)測點位移變化量不大,水平合位移為31.6mm,垂直位移為7.6mm。
2 深部變形監測
490m高程CBP-IN-04(R)測斜孔在2013年11月21日開始觀測,由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知(圖2-10),該測斜孔在孔深3.5處有一錯動帶,最大錯位為20.39mm(2014年2月23日),現該錯動帶基本處于穩定,目前孔深19.5~22.5m(467.5~470.5m高程)存在的位移波動,是主要位移變化區域,孔深20.5、22m相對位移分別為-2.04/-7.63/-9.59mm、2.12/6.71/12.54mm(比較時間為:2013.12.25/2014.2.26/2014.4.25)??卓谖灰谱兓闆r為:2013年11~12月份位移平均速率為0.51mm/d,2014年1~3月份位移平均速率為0.09mm/d,進入4月份隨著雨季的到來,邊坡內部變形速率又有所回升,位移平均速率為0.35mm/d。由累計位移-深度曲線看,該測孔仍有順坡向位移的趨勢,從相對位移時間過程線看,目前該孔位移增大主要是孔深19.5~22.5m處錯動增大引起。
3 預應力錨索監測
廠房邊坡470m~490m高程張拉了34根錨索,設計荷載為1000kN,其中安裝了兩臺錨索測力計,張拉鎖定后荷載緩慢衰減,4個月后達平穩并維持小幅波動狀態,預應力損失率最大為5.3%。454m~470m高程邊坡張拉了54根錨索,設計荷載為1800kN,安裝了四臺錨索測力計,鎖定后荷載處于緩慢衰減的狀態,損失率最大為7.4%。廠房邊坡錨索測力計荷載沒有因邊坡松弛變形而出現荷載增加,估計是預應力錨索長度不夠。
3.3 導流洞出口邊坡
1 表面變形監測
490m高程CBP-TP-08(R)測點位移較顯著,目前其水平合位移為70.0mm,垂直位移為16.7mm。490m高程CBP-TP-09(R)和470m高程CBP-TP-12(R)測點位移量較小。
2 深部位移監測
490m高程CBP-IN-05(R)測斜孔于2013年11月24日起測,該孔鉆孔取芯情況為:0~2.4m為粘土,2.4~11m巖芯破碎,11~13m巖芯完整,13~17m巖芯較破碎,17~20m巖芯較完整。截止12月16日孔口向河床位移為18.03mm,向下游位移為25.00mm,合位移30.82mm,由圖4知,該孔在地表以下11.5m深處出現位移突變,并形成一個0.5m厚的錯動帶,順坡向最大錯動位移為11.27mm(2013年12月16日),由于錯動面(孔深11.5m)的相對位移逐漸增大(圖5),致使測斜儀探頭在錯動面處被卡住,已無法正常到達孔底觀測。
2014年2月23日在原孔附近重新鉆孔安裝一套測斜管,由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知,該測斜孔在孔深3.0m、11.5m處存在錯動帶,且有增大的趨勢,孔深3.0、11.5m相對位移分別為0.06/2.28/4.55mm、0.14/2.12/3.15mm(比較時間為:2014.2.26/2014.3.26/2014.4.25)。原測孔和新測孔反映的位移情況基本一致,由累計位移-深度曲線看,新孔仍有順坡向位移的趨勢,從相對位移-深度曲線知,目前該孔位移增大主要是孔深3.0和11.5m處錯動帶位移增大引起。
圖4 490m高程CBP-IN-05(R)測斜孔位移-深度曲線
圖5 490m高程CBP-IN-05(R)測斜孔孔口及11.5m位移-時間關系曲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