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濟南 250013
摘要:生態文明城市在工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帶來了城市畸形發展,人們對于生活要求不斷提高,希望營造在“以人為本”概念下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與人之間高度和諧的最佳居住環境的背景下提出概念。本文首先說明了生態文明的內涵界定與反思,然后分析了生態文明下的生態城市的基本特點,最后詳細闡述了生態文明下的生態城市建設要點。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城市;和諧;土地;環境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界定與反思
(一)內涵界定
生態文明是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概念因時而異。時至今日,人、城市、自然三方面的依托關系成為主要的生態文明形態。
(二)相關反思
1、生態文明包涵生態優化的價值取向和哲學概念
生態文明包含生態優化的價值取向,即人、城市、自然在一定情況下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生態文明是對過去以“人類中心”價值觀的修正,其價值內涵主要是從“人”這一單方面轉向“人與自然”交互的和諧共生,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內涵所在,為下一時期的人類、城市發展提供了哲學概念的指引。生態文明的概念先進性主要涉及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等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反思傳統發展模式、生態危機為基礎而進行的理性選擇。
2、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的結晶
工業文明是現代社會的主要支柱,以“人”為核心價值,為了人類大肆享受需求而對大自然進行的掠奪,卻忽略了人類作為自然界一分子的責任和義務。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傳統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而獲得的重要成果。隨著全球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性突出問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限于控制污染和恢復生態,還包括體制轉軌、觀念轉變、產業轉換等方面。基于我國現狀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
二、生態文明下的生態城市的基本特點
(一)生態文明城市的和諧性
生態文明城市講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態之間和諧的發展,要讓城市的發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在濃郁文化氣息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生態高度發展的現代型文明化的城市,在有效實現各種關系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城市的和諧、生態、文明等綜合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生態文明城市的高效性
生態文明城市的構建過程中要強調對資源的高效利用,要爭取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通過多層次,多結構的體系使城市的行業、部門達到有效整合,實現生態文明城市的高效發展。
(三)生態文明城市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要求城市主體合理配置各類別資源,不能因為現有利益而對自然產生破壞性的方式促進城市曇花一現的“繁華”,保證其發展的健康、持續、協調。
(四)生態文明城市的統一性
生態文明城市的統一性在于:在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城市應該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協調性,更要注重對城市生產和生活的質量提高,形成生態文明城市的整體發展。
三、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生態城市建設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理念
1、生態城市系統
生態城市重點在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經濟、自然等各個系統的全面性和和諧性。從一定角度來看,生態城市系統是一個包含多方面、多層次、多要素的復合系統,包含城市環境、城市建設、城市文化等諸多方面。
2、生態城市經濟
生態城市經濟建設追求綜合性收益,主要包括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為主的各個方面。生態城市的產業結構是和諧、復合、共生的,是多種產業類型的集合體。生態城市擁有“朝陽”主導產業,產業集成圍繞核心生產要素,保持聯系和平衡,具有復合的自我創新能力。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是使得生態產品使用、生態技術推廣和生態產業輸出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類型與知識經濟相關。例如教育類產業、創意類產業,能使得文化、藝術等創新要素發展和孵化。可再生能源是支撐產業運轉的能源結構主體,而水資源則呈現出人工環境的內部循環使用特征。
3、生態城市環境
城市是一個協調共生體,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兩方面。鑒于文獻,可以以盡可能低的消耗代價,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和諧共存。恢復已經退化的土地資源,充分重視土地的生態健康和生態潛力。保護、保育現存的生態特征。生態城市環境要素、開發模式需要與原有狀態、生態景觀相適應,重點保護生態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城市環境發展、管理實現從注重“末端治理”轉向“預防為主”,進而實現生產和消費全過程控制的戰略路線。
4、生態城市文化
生態城市文化是一種有效、積極、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概念。城市政策、城市制度、生產領域、生活領域等方面均為生態城市文化要素。城市生態文化的積極性具體表現為:第一方面,帶動當地創新型企業的孕育及發展,催化自主創新能力;第二方面,激發文化多樣性發展,并保持文化的特色;第三方面,培育自我約束的消費方式,倡導勤儉節約風尚,使得綠色消費、合理消費概念深入人心;第四方面,轉變消費理念,實現由注重單一的物質消費向多元的減物質化的文化和功能性消費的過度,并提倡注重自然資本密集型的消費轉向技術、知識和服務密集型消費,實現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路徑
1、“以人為本”,創造優良人居環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最根本要素在于關注人的發展,城市建設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體現,人類生存環境的發展最根本的目標在于獲得更優的生活質量,為人類服務。所以,應該將城市建設為文明生態特區,提升居民生活水準,實現城市現代化。
2、提高城市的土地產出率和生產效益,傾向緊湊型城市
目前,我國城市新建成區的常見弊端,是建設和規劃的低密度性。這樣的空間發展模式不但使大量土地瀕臨浪費的邊緣,而且使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商業、文化等配套服務缺少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支持,難以維系。基于世界銀行對全球城市的研究報告表示,緊湊型城市將運行的更加有效。
3、協調環保與發展
基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兩大目標,深化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重點要加強環保監管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建設規劃。編制實施全區酸雨控制規劃,加大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力度,減少酸雨的危害。加強農村的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改善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推進鄉鎮環境規劃,停止無序建設。加強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加強生態保護,提高生態安全保障,建設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編制各保護區的建設規劃,加強保護區規劃。實施全區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實施碧海行動計劃等海洋環境保護規劃。
4、改變傳統價值觀,完善生物保護與綠化
人類文明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征服、掠奪、消耗自然,而是提倡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依存。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一定要注重城市發展的定位,在城市的開發中,要摒棄利用自然的心態,改變傳統的價值觀,注重與城市的和諧共生。將自然視為友伴,注重集約型發展,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避免破壞自然、摧毀性建設,要形成自覺的強烈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感。
5、提升生態美的認識,加強資源利用保護
生態美是人類建設城市中最高的美學,是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高度融合的體現,所以,應該不斷提升生態美的認識,宣傳生態美的意義,培養人們熱愛生態美、追求生態美、保持生態美的能力,通過建設生態美,實現人與自然真正的“天人合一”。
參考文獻:
[1]殷乾亮.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沖突下的低碳城市建設思路[J].江西社會科學,2011(01)
[2]王貫中,王惠中,吳云波,黃娟.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術,2010(01)
作者簡介:
趙玉清(1980—)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助理工程師
張 晨 (1985—)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助理工程師
曲秀云(1981—)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