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打有了互聯網,自打有了QQ、微博、微信這些現代交往平臺,我們身邊的世界變小了,通過網絡,我結識了許多年輕的朋友。從這些年輕朋友的各種社交賬號上,也基本能看出點規律:男的多半是憂國憂民型,大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氣勢;女的多半是相夫教子、優雅養生型,當了媽的都喜歡帶著孩子到處補習,大有從小就要拼殺未來的架勢,再輔以時不時曬曬美好生活的照片。其實這還僅僅是年輕人的生活狀態,現在的網友已經趨于更加低齡化,小學生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圈子,當然他們更多的是為了便于學習和交流。是的,與其說是這個世界變小了,倒不如說是我們變得更加強大了,強大到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和應對更多的事情,就連當媽也是如此。
每到周末,我94歲的老母親總是守望著四世同堂的樂趣。而家里的孩子們總是在周末都要忙于各種補習和課外學習,等補習完了回到家里又開始沉迷于各種手游,要不就是與同學微信私聊。我也曾問過不少媽媽們,為什么要讓孩子上那么多補習班?得到的答案是不補習就考不上好的中學,現在誰敢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回答倒也不陌生。別說是小學生了,就連女兒家6歲的米可也是在幼兒園報了3個興趣愛好班:英語、鋼琴、跆拳道。女兒說人家都報了,你不報怎么辦?
其實這還不算最過分的,每個月在幼兒園還有家長開放日,每學期還有運動會、文藝表演比賽,這些活動都要求家長參加,這就是所謂的親子活動。每逢學校或幼兒園舉辦這樣的活動,通常都要求家長一定要全程參加,因為有些項目是要求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的。于是爸媽們是否身具特長在此時就顯得非常重要,需要表演文藝類節目時媽媽能上場,需要參加體育競技類項目時爸爸可以跟進,如果爸媽們還能在眾多家長中表現得出類拔萃,那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獲得了最大的榮耀,能收獲老師和同學們刮目相看的贊賞。所以,如今光是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已經不稀奇了,拼命當好一個媽,似乎才是年輕媽媽們的新目標。
我也總是去回想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做父母時的情景。我印象中,那時女兒上幼兒園、上小學都沒有那么多事,不過從小學到中學,女兒的課外輔導重任都在我的肩上,誰讓我是個理科女呢。剩下的最多也就是給女兒報些文藝類的興趣班了。直到有一天女兒回家坐在鋼琴前狠狠地扳著自己的手說:“我把手扳斷就不再練琴了!”我才感覺到她內心的想法,于是果斷決定不要她再學琴了。不過20多年過去了,現在這架鋼琴前坐著的又是6歲的米可,只是他倒反而溫順許多。他告訴我,老師表揚他琴彈得很好。而看他的指法我知道,這一定是老師善意的鼓勵,其實小小的鼓勵很容易滿足孩子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對未來更有信心。從這個角度說,似乎媽媽們拼命讓自己變得更好,具備更多讓孩子覺得驕傲的優點,也不是什么壞事。
當然父母也應該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多參加親子的各種活動,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最初的、最好的老師。如果說“拼”是必然,我想那就一定要拼出一個理由和目標,“拼”不在于“裝備”的好壞,而在于對孩子的一份責任;“拼”的不是父母的“才藝秀”,而是在于教會了孩子些什么。
拼媽“戰場”
楊瑞說,作為一名醫生,工作強度大,休息時間少,但她仍然愿意擠出時間,為孩子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讓孩子為媽媽而自豪。“其實不管做多還是做少,媽媽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娃娃。”
而李薇一直堅持要自己帶孩子,累是累,不過她認為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為母則強,一個好媽媽就是應該什么都能扛。
但在可可這里,“孩子是街拍的最好道具”,則成為了她的時尚格言。在她和孩子的照片里,多是穿著親子裝,或把孩子打扮得潮范兒十足。在小區和公園里,聽到其他媽媽竊竊私語:“你看下人家好會給自己娃娃打扮。”她就會覺得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