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李陵碑”是明代的一座墩臺,實名泛沙泉墩。20世紀70年代以來,“李陵碑”發生較大變化,由柱體坍塌為圓形土丘狀。“李陵碑”的變化與周邊環境變遷密切相關,其根本原因是近幾十年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關鍵詞]“李陵碑”;泛沙泉墩;環境變遷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22-0042-02
一、“李陵碑”的由來
“李陵碑”位于嘉峪關市新城鎮泥溝村西北的新城草湖東緣,南距泥溝村3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9 °55 '59\",東經98 °29′ 17.7″,高程1435米。1989年1月17日,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陵碑”實為泛沙泉墩,是明代的一座墩臺。據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李應魁撰寫的《肅鎮華夷志》記載:“泛沙泉墩,亦去城(肅州城)四十五里。先年無墩,此處有沙灣,藏虜常截哨馬墩軍。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備陳其學添筑,今虜或不能掩伏,而瞭望亦為之近便矣。”①就是說,此墩臺修筑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是防御蒙古騎兵的。清乾隆二年(1737)黃文煒撰寫的《重修肅州新志》記載:“泛沙泉墩,亦去城(肅州城)四十五里。先年無墩,此處有沙灣藏虜,因添筑此,虜不能伏,而瞭望近便。”②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吳人壽、何衍慶撰寫的《肅州新志》記載:“泛沙泉墩,離城西北六十里。先本無墩,因有沙窩常藏賊虜,添筑此墩,瞭望甚便,虜遂不能藏。”③三志記述相差無幾,后志多襲用前志記述,查“李陵碑”地理位置與地貌,與志載泛沙泉墩相符。楊惠福先生在《遺址新考》一文中亦認為“李陵碑”為泛沙泉墩,④不同的是他認為泛沙泉墩是清代初期新添筑的,有待進一步商榷。
后人附會說,漢武帝時騎都尉李陵率軍由肅州北出居延海抗擊匈奴,大獲全勝,班師凱旋過酒泉,見新城一帶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護,是屯兵休憩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駐扎。李陵為表征戰匈奴的功績,便命令將士夯筑了一座黃土墩臺,刻字勒石,立于墩臺之上,遂稱之為“李陵碑”。
泛沙泉墩之所以稱為“李陵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此墩受水影響大,夯土松散,且處于風口之中,風蝕嚴重,其形狀遠望如碑體;二是此墩筑在高出水草的一塊臺地上,墩體斜而不倒,早年人又無法靠近,有神秘色彩;⑤三是李陵為漢代名將,其與匈奴苦戰而敗降的故事,負載著文學、民族、歷史以及人性的多種內涵,千百年來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李陵曾率丹陽郡的楚兵5000名,在酒泉郡一帶教練射術,人們便把與李陵故事稍能沾邊的文物古跡都稱之為“李陵碑”。
二、“李陵碑”與周邊環境變遷
20世紀70年代,“李陵碑”保存尚且完好。1972年,嘉峪關文物工作者對“李陵碑”進行了第一次調查。當時,“李陵碑”位于新城草湖東段居中處的臺地上,臺地四周較低,生長著茂密的蘆葦草,東、南兩面尚有湖水。四周有圍墻跡痕,東西長約54米,南北長約 50米。碑基大體呈圓形,黃土夯筑,南北長約12米,東西長約10米,高約2.8米。碑身為一土墩,向南傾斜,黃土夯筑而成,夯層厚0.15米,南北寬約2米,東西厚約1.2米,高4米。土墩四角均存木樁,夯層之間尚存芨芨草繩,地面散落近代瓷片。
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對“李陵碑”進行了全面調查。此時,“李陵碑”四周湖水環繞,水中生長著茂密的蘆葦草。碑向東南傾斜,夯層厚0.12米,高3.8米,四周圍墻跡痕、木樁和芨芨草繩等遺物無存。
1989年4月16日,因風蝕和酥堿作用,碑體倒塌。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對“李陵碑”又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這時“李陵碑”四周湖水干涸,裸露黃沙土,10米開外生長有蘆葦,東面有一條東西向的便道,僅存圓形土丘狀碑基,碑基夯層厚0.12~0.15米,高3.8米,直徑11米,周長36.2米。
其實,所謂“李陵碑”碑體是經風雨侵蝕后殘存的泛沙泉墩墩臺上部,碑基則是泛沙泉墩墩臺下部及上部坍塌后的堆積物,四周圍墻跡痕為墩臺城障遺址。由于明代此地為北虜潛伏之處,泛沙泉墩對瞭望、警戒新城草湖敵情具有重要作用,成為嘉峪關關城東北烽燧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變遷原因分析
“李陵碑”隨周邊生態環境的變遷而變化。明代設置墩臺的地方多是位置顯要的高地,這樣便于瞭望。嘉靖三十五年(1556),肅州兵備道副使陳其學修筑墩臺時,選擇這一地方應是高出周邊的一塊臺地,墩臺附近有水源形成湖面,湖邊水草茂盛,適宜放牧軍馬,但離墩臺有一定距離,并未環繞墩臺,因為沒有建于水中的墩臺,夯土結構經受不住水的浸泡。志書記載此處多沙灣,這與明代已有的泛沙泉墩的名字相符。明清時期,新城一帶人口稀少,人類活動的影響微乎其微,植被保存較好,流沙推進緩慢,自然環境變化不大,對墩臺的影響主要是風蝕。
20世紀50年代地質普查時,“李陵碑”周邊生態環境仍處于原生態,湖面面積尚有數十平方公里,一望無際,湖中魚類眾多,湖面活動有野鴨和各種水鳥,岸邊長著茂密的蘆葦、冰草等植物。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周邊環境狀況開始改變。由于高出生率和大量移民的遷入,新城農村人口激增,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民日常生活開始影響環境,大量灘涂被辟為耕地,防風固沙的紅柳、梭梭被大量砍伐,植被遭到破壞,由于灌溉農田和生活用水開鑿了許多機井,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枯竭,湖面萎縮,流沙入侵。草湖西北4公里處的北山海拔較低且有一處缺口,常年盛行的西北風把沙子吹向草湖,在植被破壞的狀況下,流沙向湖面推移,侵占湖面西北部,使湖水東移,逐漸形成湖水環繞“李陵碑”的情形。由于湖水的侵蝕,在酥堿、凍融、風蝕作用下,碑體倒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嘉峪關市工農業快速發展,人口增多,城區面積擴大,工廠大量涌現,農業用地進一步擴增,城市綠化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工廠用水、農業用水需求量大,城市和農村過量開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進一步下降。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嘉峪關市地下水位下降了60多米,草湖湖面進一步萎縮,沙侵更加嚴重,環繞“李陵碑”的湖水消退,露出沙土,出現流動沙丘。
2000年后,嘉峪關市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恢復“李陵碑”周邊生態環境。首先,在市區建成東湖、南湖等10余座水庫,引討賴河水入庫,減少了地下水的開采。在草湖建成了一座總庫容達70.31萬平方米的拱北梁水庫,兼具灌溉、生態維護功能。其次,2002年3月,開始實施新城草湖濕地保護項目,對現有的梭梭、紅柳、白刺等珍貴天然荒漠植被加以保護,建設隔離圍欄對天然草場進行封育,在草湖外圍建設以灌木為主,喬、灌、草結合的防風固沙林,利用現有湖水建設濕地保護示范區,加大對珍稀動物資源的保護,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站,定期巡邏、監測,嚴禁采伐、開荒。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了流沙的擴張與侵襲,保護了草湖濕地水草資源,“李陵碑”周圍生態環境得以逐漸恢復。現在,東邊是便道,其余三面均為濕地,伴生蘆葦、冰草等植物。雖不能與20世紀前期相比,但“李陵碑”周邊生態環境已有很大改善。
[注 釋]
①明·李應魁撰,高啟安、邰惠莉點校:《肅鎮華夷志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頁。
②清·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酒泉縣博物館翻印于1984年,第228頁。
③清·吳人壽、何衍慶撰,吳生貴、王世雄等點校:《肅州新志校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18頁。
④⑤楊惠福:《遺址新考》,政協甘肅省嘉峪關市委員會編委會編:《嘉峪關文史資料(第一輯)》,酒泉市印刷廠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