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問題,破壞文物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為文物執法隊伍力量薄弱,經費投入不足,文物保護宣傳力度不夠,管理單位體制結構不合理,地方領導文物保護觀念未轉變、保護意識不強等。本文就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基層文物工作
[中圖分類號]K875/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22-0068-02
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快速增長,物質文明不斷加強,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有了較大提高。新修訂《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和實施,促使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發展。但是,在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又凸現出新的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在:城鄉工程建設、新農村建設及農耕生產破壞文物的現象不斷發生;文物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力量薄弱;文物保護經費投入不足;文物保護宣傳力度不強;文物管理單位體制結構不合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不健全;地方領導文物保護觀念未轉變、保護意識不強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正常發展。
一、城鎮化、工業化建設與基層文物保護之間矛盾不斷加劇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項目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基層文物保護與工程建設項目之間矛盾不斷擴大,建筑單位施工破壞文物現象越來越多,文物保護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文物保護法》第17條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工作。”第19條規定:“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內,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特別在基層,一些建筑公司不通知文物管理部門擅自開工,因此,破壞文物現象較為普遍。
就甘肅文縣而言,建設部門在工程開工及建設過程中,基本沒有通知或征求文物管理部門意見,致使大量文物被破壞。有些建設單位在施工中發現文物隱匿不報,造成許多有價值的文物流失。2006年,某建筑公司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昌樓保護范圍內,修建某單位家屬樓,開工前沒有向文物管理部門報告,不但如此,還挖掉了文昌樓旁邊的部分古城墻。當縣文化館文物工作人員趕到現場要求立即停工時,該公司負責人根本不予理會。 2012年4月,群眾舉報文縣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過程中挖出一座古墓葬,當縣文化館文物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墓葬已被破壞。相關負責人要求該公司立即停止施工,但公司負責人態度極不友好,命令工人強行施工,與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發生沖突,后經相關部門領導出面調解,才勉強停工使古墓葬得以發掘清理。“文物保護必須依法列入建設規劃和土地征用審批范圍”,但這在基層文物保護管理過程實施相當困難。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基層文物保護與新農村重建之間也不斷凸現矛盾。由于農民對現代城鎮生活方式的追求,對原有居住條件不滿,以及地方領導為了追求政績,使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受到嚴重破壞,甚至被消失。同時,由于“四有”工作不完善及文物保護宣傳力度不到位,使大部分文化遺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遭到嚴重破壞。
如何正確處理工程建設和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之間的矛盾,是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難點。目前,最主要的是加強宣傳力度,使廣大民眾知曉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知曉《文物保護法》。同時,積極要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加強文物行政部門的執法權威。
二、文物行政執法隊伍力量薄弱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社會不斷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文物執法責任重大。如基層文物市場管理,按照法律,只有經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準的文物經營單位才能依法經營文物,但是各地都出現了自發經營的文物市場。基層文物管理部門“位低言輕”,又缺乏健全的文物執法機構,加上各級職能部門責任不明,使文物市場經營出現無人管理的現狀。目前,房地產不斷興起,建設過程大拆大建,一些投資商在商業運作過程中使部分文物遭到破壞。如2007年3月發生在甘肅文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宮的違規事件。某建筑公司為了開發房地產,未經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同意,擅自在文昌宮保護范圍內開挖。由于缺乏足夠的文物保護執法力量,后來經過隴南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多方協調,才使該建筑公司停止房屋建設。由于文物保護工作執法不嚴,加上文物保護宣傳工作不到位,使大部分田野文物保護單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比如有些文化遺址文化層在村民耕種的過程中被破壞,有些遺址在當地村民燒磚取土時被挖的面目全非,還有些古城址、古城墻由于當地執法不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基層文物保護部門應該盡快成立文物保護執法機構,完善文物保護執法制度,在文物保護工作中不斷提高文物保護執法能力,而不是在文物保護工作中要求其他執法部門協助。
三、文物保護管理經費不足
文物管理單位不同于其他部門,是純事業性的社會公益性單位。特別是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與配合。《文物保護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用于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然而,由于地方經濟欠發達,地方政府財政緊張,基層文物保護管理經費很難落實到位。經費不足嚴重影響文物保護工作,沒有經費就無法開展野外文物調查,就無法征集文物,就無法開展大型的文物保護宣傳活動,無法完善基層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無法提高文物藏品的保護環境。就2013年剛剛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來說,由于沒有充足的工作經費,無法具備必要的工作條件,致使很多工作無法進行,只能量力而行。
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效率,必須加大經費的投入。在積極爭取地方財政經費的同時,也要爭取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經費的支持,爭取社會各界資金的援助,合理利用文物自身的資源優勢,不斷增加經費投入。
四、文物保護管理宣傳力度不夠
在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中,文物破壞的現象不斷發生,這與基層文物保護宣傳不到位有一定的關系。由于基層文物管理體制不合理,文物管理隊伍不健全,導致基層文物保護宣傳力度不夠。據有關統計報道,我國文物保護單位共40多萬處,其中7萬多處在農村,而農村傳統村落平均每年遞減7%,每天消亡1.6個。
搞好文物保護工作必須加大文物保護宣傳力度,僅靠文物保護部門的努力遠遠不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要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這就要求我們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加強文物保護知識的宣傳,利用國際博物館日等各種節日舉辦文物保護宣傳活動,比如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開展宣傳文物保護知識,增強廣大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
五、文物管理體制不合理,機構不健全
文物管理體制不合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不健全,是阻礙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發展的又一原因。《文物保護法》規定:“縣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設立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由于文化主管部門不直接接觸文物管理工作,對其工作性質了解不深,在文物管理過程時常出現拖延現象。當前,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在用人制度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其他事業單位機構和編制不斷完善發展,而文化事業單位還是延用老體制。尤其是縣級基層文物保護單位十幾年來一直嚴重缺編制、缺人員。文物工作人員年齡結構普遍老化,而且專業不對口。而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專業性很強,部分工作人員無法勝任新的工作任務,造成了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無法提高。
為了適應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發展現狀,地方政府應該在完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前提下對現有文物管理人員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培訓。同時,加強文物管理人員業務素質,提高文物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改變文物工作環境,爭取編制,引進文博專業人才,把有責任心、肯吃苦的熱愛文物事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吸收到保護文物事業中來。
六、地方領導文物保護觀念未轉變、保護意識不強
地方領導重視是做好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在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中,部分領導觀念仍然沒有轉變,文物保護意識不是太強。有些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了促進當前經濟發展,往往以犧牲文物保護為代價。有些地方領導仍然存在這樣的錯誤認識,即修一座古建筑,不如修一條河堤,文物保護不能帶來眼前的經濟繁榮和發展,對地方經濟建設沒有多大作用。有些地方在文物維修或重建項目過程中將原有的文物保護單位鏟平,耗資幾百萬在原址修建磚混結構的仿古建筑,文物古跡原本不多,就這樣由于人為破壞消失了。正是部分地方領導的這種觀念,導致基層文物發掘保護沒有正確的導向。某些領導對文物工作的不重視導致基層文物保護機構不健全,缺編、缺人、缺經費,使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滯后,文化事業發展緩慢,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
要通過多宣傳、勤匯報,讓領導干部認識到一個地方人文環境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對招商引資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遺存是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合理開發和保護歷史文化遺跡,對促進地方經濟、文化、旅游、招商引資都有巨大推動作用,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積極引導地方領導干部轉變思想觀念的同時,促使其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完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成立基層文物執法機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論斷,文化發展的春天已經來到。盡管各種問題客觀存在,但是我們有信心做好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