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城地處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北部,依山傍河,是黃河中上游的千年古鎮,歷來被稱為“風雅之地”。青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既有明清民居、高家祠堂、青城書院、生產工具、碑刻木雕、服飾樂器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水煙制作、青城小調、釀醋技藝、道臺獅子、青城高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城文化遺產種類多、內涵廣,傳遞信息時間跨度大,有的保存完好,現今仍然深植于民間沃土,有的則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失去了生機,面臨淘汰消亡的窘境。本文主要依據田野調查資料,參考相關文獻記載,對青城文化遺產及其現狀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關鍵詞]青城;文化遺產;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22-0044-02
青城又名一條城,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北部崇蘭山下,,地形呈狹長地帶,黃河流經北部,屬典型的黃河谷地。青城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云集,會館林立,是西北商貿集散地和黃河上游邊防軍事重鎮。
據史料記載,青城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40),由宋代大將狄青巡邊時所建。據《蘭州府志》載:“一條城本名壟溝堡,宋狄青巡邊所筑。明萬歷五年,兵備張棟疏請改名。” 青城《羅氏族譜》載:“宋寶元時,狄武襄公擢秦州刺史。有豫章羅月泉先生者,為宋儒從彥之曾祖,武襄聘為幕客。狄武襄公巡邊至定遠,筑一條城。月泉襄辦屯田事宜,因僑居一條城。后還豫章,至裔孫柄之復遷于條。”此外,《甘肅通志》、《榆中縣志》、《皋蘭縣志》和《金縣志》均有“一條城”的記載。由此可見,青城距今已有970余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黃河千年古鎮。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從此世界各地文化遺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保護。當時,《公約》對文化遺產作了三方面定義:一是文物,二是建筑群,三是遺址。這三者其實可以用一個“大文物”概念來概括,即“歷代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 。①然而,“大文物”的概念只停留在物的方面,文化是多樣的,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化,也包括無形的文化,這樣“大文物”概念又升華為如今“文化遺產”概念,即把人類口頭和非物質的文化都囊括其中。但這種分類法又不免陷入人為的分割,因為所謂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對立統一體,它們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因此,研究青城文化遺產,我們在對其進行二性分類的同時,還要注意二者的聯系。
一、 青城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遺址。
文物:從歷史、藝術和科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筑群、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部件和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組合體。
建筑群:從歷史、藝術和科學的角度來看,在建筑形式、統一性及其與環境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筑群體。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與人類結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的地區。②
青城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文物類
文物類遺產主要包括磚雕、木雕、傳統服飾、明清家具、碑刻、農業生產工具、水煙制作工具、樂器、傳統生活用具等。這些遺產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保護現狀各不相同。磚木雕保護大都附屬于古建筑和民居,對于某些重要的殘損磚木雕進行了局部修繕或原址復原。傳統服飾除了在羅家大院陳列室里有收藏外,還有很多精品散存于居民家中,有待進一步整合資源。明清家具除了在羅家大院、高家祠堂、青城書院等大型建筑群集中收藏和展示外,有部分散存于居民家中,尤以方桌、條案、錢柜、衣柜、茶幾、首飾盒等居多。農業生產工具設有專門的陳列室集中展示,收藏種類比較齊全,但在展示手段上尚缺乏情景配合。在民間,仍然有部分工具在生產中使用。樂器主要是指配合演奏青城小調的各種樂器,包括嗩吶、笛子、云鑼、扇鼓、大鐃、二胡、三弦、板胡、揚琴、梆子、撞鈴等。這些樂器很多傳承有序,有的使用了兩三代人,大都保存在演唱藝人手中。傳統生活用具內容較雜,如水煙瓶、煙桿子、鼻煙壺、針線盒、首飾盒、調料罐、黑瓷油瓶、酒瓶、陳設瓷器以及各類工藝品等,從不同側面反映著青城民間生活文化。這些傳統生活用具除少部分陳列收藏之外,大多數散失在民間,缺乏整合。
(二)建筑群類
建筑群類遺產主要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廟及其附屬建筑、青城書院及其附屬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屬建筑、羅家大院及其附屬建筑等。明清民居以清代四合院式形制居多,磚木結構,古色古香,大部分民居仍然在居住使用,政府對部分典型民居進行了修繕和保護。青城書院、高家祠堂及其附屬建筑保存比較完好,是重點修繕和保護的建筑。羅家大院及其附屬建筑,除了進行原貌修繕外,將部分居室改造為陳列室,并專門設置了水煙制作場景和作坊,再現了民國時期羅家水煙作坊的興盛場景。
(三)遺址類
遺址類遺產主要指尚存爭議的闖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現已有《李氏家譜》進行相關佐證。這部分遺產有待進一步論證和保護。
二、青城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③其范圍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以及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青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主要包括水煙制作技藝、陳醋釀制技藝、織布技藝、長面制作技藝、剪紙技藝、刺繡技藝、磚木雕刻技藝等。水煙制作技藝因水煙經濟衰落而逐漸消亡,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能夠比較詳細地描述其制作工藝。陳醋釀制技藝在民間具有深厚的基礎,大部分居民都能自己釀制陳醋,世代相傳。織布技藝因外部環境的變化已喪失生存的土壤,傳統木制織布機因結構復雜、產品過時,現只能進入陳列室進行展示。長面制作技藝和釀醋技藝一樣,深植于民間生活,成為青城婦女的必修課。剪紙技藝出現了以康月玲為代表的融入傳統山水畫特色的地方剪紙藝術,并受到政府的扶持與保護。刺繡技藝在青城民間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相對于清代傳統刺繡,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內容上,都有一定的差距。磚木雕刻技藝仍然延續著傳統,但由于木結構房屋的減少和機器磚雕品的出現,磚木雕工藝受到一定的沖擊。
(二)民間游藝
民間游藝主要包括道臺獅子、青城高蹺、城河抬子、火獅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動,這些活動屬于青城民間社火的表演內容。這些活動通常在重大的節日慶典集中表演,并組成一個龐大的社火隊集體演出。這些活動表演難度較大,對表演者的技術要求較高,通常需要具備一定的武術功底,否則難以勝任,這應與青城的尚武精神息息相關。
(三)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主要指青城小調,它是一種集歌唱、表演與器樂演奏為一體演述短小故事的音樂形式。相傳清代末年青城人張海潤創建,20世紀40年代劉自重搜集整理兩冊曲本,命名《西廂調》,使青城小調增添了一份雅氣,與眉戶等鄉土氣息的地方曲子區別開來。有關青城小調的整理和研究成果,現已有郇芳、鐵燕合著的《青城小調》面世。
(四)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比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據說青城的城隍爺大有來頭,他本是省城蘭州的督城隍。雍正年間,因與新修的城隍廟尺寸不匹配被淘汰,最終落到了青城鎮。按照慣例,城隍爺每年出府兩次,即清明節與農歷十月初一,巡視民情,辦理案件,消災去禍。城隍出府陣勢龐大,號稱“半鑾駕”,即皇帝出巡人數的一半,少則100多人,多則300多人,成為青城民間傳承已久的地方民俗活動。
[注 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文物”辭條,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②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金吉泰.李自成的最后歸宿在甘肅青城[J].絲綢之路,2006 ,(8).
[3]王丹玲.青城古建筑的磚雕裝飾藝術[J].甘肅科技縱橫,2007,(3).
[4]劉棟,曾紅兵.青城民間藝術[J].絲綢之路,2004,(3).
[5]李全武.青城鎮古建筑概述[J].絲綢之路,2009,(4).
[6]趙燕林.青城鎮古民居建筑開發與保護的考察報告[J].魅力中國,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