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石窟藝術是指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等建筑、雕塑、繪畫三位一體的藝術寶庫。壁畫是重要組成部分,從內容劃分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七種題材。從歷史年代角度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本文以榆林窟25窟《觀無量壽經變》為例,梳理并研究唐代經變畫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敦煌壁畫;榆林窟25窟;《觀無量壽經變》;經變畫
[中圖分類號]J2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22-0059-02
隋唐時期,由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在敦煌共開鑿石窟300多個,其形制從禪窟和中心塔柱窟逐漸轉變為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數量最多。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繪畫技巧達到空前水平,內容主要有佛像、經變、佛教史跡、佛教故事和供養人等。
一、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
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出現了很多新元素,從繪畫技法看,首先一改傳統中國繪畫的寫意,出現了寫實這一來自西域的新氣象。隋唐時期絲綢之路更加繁榮與暢通,敦煌石窟的繪畫藝術也逐漸進入到一個多元文化時期,在創作手法方面直接受到龜茲壁畫內容、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影響,而龜茲壁畫又直接傳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藝術則早已吸收了西方藝術的營養。因此,隋唐時期的壁畫創作中開始出現對人體解剖體系的學習和透視技法的應用。我們看到的壁畫人物,特別是菩薩,比例適度,姿態優美,手式纖巧,真實地表現了人體美。這種寫實手法為敦煌壁畫的創作者們所接受,大大加強了壁畫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彌補了漢晉繪畫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風格的成長。
在敦煌壁畫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軌跡,那就是色彩與繪畫風格及其他都在朝著多元化和融合性方向發展。從敦煌壁畫色彩看,隨著歷史的發展,趨向五彩繽紛,用色大多以紅、黃、綠、藍、白、黑、褐為主。色彩絢麗、細致、濃重、渾厚,形成了唐代重彩風格。同時,也形成了中國重彩工筆畫特有的審美觀和藝術風格。唐朝時期色彩風格出現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原畫法的更進一步滲透,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融合力度。這一時期,西域暈染法和中原暈染法相比較,所占比例已減少很多,這一點在色彩上的論據比較充分,那就是從開始濃烈厚重的西域和古印度風格,逐漸轉變為色彩豐富多樣、對比強烈。這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創新的過程,直至隋末唐初,色彩的運用逐步發展到中原繪畫風格的瑰麗濃艷、熱烈濃厚。色彩的調試也在不斷轉變,從單一純色向混合色發展。將西域繪畫風格中的線條與顏色對比逐漸調配,以強烈對比轉化為柔和過渡。在人物方面,中原繪畫方法非常注重人物的細膩與美感,尤其在創作菩薩形象時,中原繪畫方法極力發揮中國人對女性菩薩所帶有的雍容華貴、舉止安詳、美輪美奐形象的想象與追求。
二、敦煌壁畫的經變畫
隋代開始,敦煌壁畫中的佛像、菩薩和供養人為主繪畫格局逐漸轉變,經變畫開始流行。其中,大型經變畫,如《西方凈土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芳方凈土變》、《華來經變》、《觀無量壽經變》等已經出現,并成為壁畫表現的主要內容。
經變畫的產生是敦煌壁畫獨有的,在我們所了解的佛教國家中,只有敦煌壁畫才有經變畫,它是完全具備中國特點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也是佛教在中國經過千年了解、認知過程的轉換,是根據國家的不同而相應產生的。經變畫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對普通民眾對佛教教義的了解和認可有著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又在佛教深奧的思想體系中尋求真正通俗易懂的解釋方法。它是中國人將宗教、文化、知識的傳播以及思想意識的改變等繁復而又復雜層面的結合,形成的一種特殊人文的藝術化宗教形式。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極具創新意義和珍貴價值。敦煌壁畫的經變畫《法華經》、《華嚴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彌勒經》等,在數量上初步統計有近1350幅之多,這些經變畫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的產生與發展,也說明只有敦煌壁畫才能夠產生此類藝術形式。
三、《觀無量壽經變》解析
《觀無量壽經變》內容取自佛教經文《觀無量壽經》,著重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對善的向往和表現西方凈土的繁榮景象,完全是一種理想化的世界。樓臺亭閣平列環抱,井然有序,阿彌陀佛坐在畫面正中樹下講經說法,菩薩、圣眾次第擁坐,靜聽佛語,烘托出了阿彌陀佛的法嚴。阿彌陀佛宏大莊嚴,圣眾環繞,人物錯落有致,沒有一絲拘謹,一種和諧盛大的感覺頓然升起。樂隊分列演奏,舞伎扭身揮臂,姿態優美,擊鼓昂揚,踏腳起舞,整個氣氛沉浸在蘊含哲理的佛法樂享之中。周邊天上的仙鶴也在起舞,還有天女在散花,水上的荷花美麗盛開,池中碧波蕩漾。所有畫面無一不營造著極樂世界的歡快氣氛,所有人物和景物也都無不處于上乘狀態。其中的宮殿樓宇也都是現實宮廷生活的一種寫照。
其一,布局。經變畫是敦煌壁畫的主要描繪題材之一,通常都有大量故事情節和藝術情境。敦煌壁畫經變畫的布局藝術將非常繁雜的內容合理安排在畫面里。
首先,這幅經變畫的平面內容由三部分構成:左邊豎幅為十六觀,中間主幅說法盛象,右邊為未生怨故事。三者用豎幅花邊隔開。兩邊的豎幅起到了補充完整性的作用。主幅構圖采用傳統的三角金字塔式,兩邊塔臺盛象配合佛像頂部的華蓋正好形成三角形構圖,更加突出了說法盛會的莊嚴氣象。
其次,《觀無量壽經變》的空間平面化也是重要的布局特點。它把不同空間的內容組織在一個平面中,采用鳥瞰的透視方法進行全景描繪,更能讓觀者感受到恢宏的氣勢。更有趣的是,在人物如此眾多、內容如此繁雜的說法盛況中,用畫面人物的比例大小來區別人物的身份和重要性。比例最大的當屬阿彌陀佛,坐于蓮花寶座中央,法相莊嚴,被稱為具有生命力的佛像。僅次于佛像的是分列左右的觀音、菩薩,圣眾圍繞,莊嚴而又肅穆。佛像下邊平臺中間安排有舞樂組,氣勢升騰,無與倫比。樂伎姿態各異,美輪美奐。人物群之間用平臺欄桿分開,形式極富美感,也很具科學性,使得畫面人物雜而不亂、主次明了。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敦煌壁畫布局都富有美感和中國傳統情趣,從畫面的經營位置到色彩布局都具有節奏感。
其二,色彩。敦煌壁畫是在經過整治的疏松巖石上,涂抹三層草泥,布局定位、起稿、涂色、定型,完成壁畫形象的繪制。隨著朝代更迭,出現壁畫重疊現象。最新研究顯示,早在1600多年前我國已具備了相當高的顏料發明制作技術和化學工藝技術。繪制敦煌壁畫的顏料主要來自進口寶石、天然礦石和人造化合物。同時,也證明我國是最早將青玉石、云母粉、銅綠、降礬等顏料用于手繪的國家之一。由于是在墻壁作畫,所以繪畫的質感與沙石泥皮的肌理質感脫不開關系,從而產生了敦煌壁畫的歷史滄桑感。
唐朝時期,經濟發達,藝術水平高超,用色非常講究。《觀無量壽經變》大部分用了朱砂和石綠兩種礦物色,組成色彩鮮亮的對比色調。但并非每種顏色都要全部用于繪畫,而是備畫面所需篩選使用五六種顏色。此外,還用了花青、黑色、白色等進行繪制。因為畫面主要表現佛國凈土的和諧盛大,所以主要以暖紅色為主,增強喜氣的氛圍。而石綠作為對比色起到了提亮畫面的效果,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畫面紛雜人物和景物配色也十分講究,運用整合色彩,使色彩分布合理,并且富有節奏感。
敦煌壁畫的繪制基本以礦物質顏料為主。礦物顏色的優點是千年不易褪色,但質地顆粒較粗,容易風蝕脫落??墒悄切┓翘烊坏V物顏色經不住光照的考驗,比如含鉛的顏色、部分植物顏色會氧化變深或變黑。所以我們看到的黑色佛形象是因為繪制時用了含鉛的白或罩染過某種有機顏色而氧化變色。如《觀無量壽經變》中主尊阿彌陀佛以及兩邊下角的小佛,當時為了區別佛陀與菩薩的身份,特意將二者皮膚色加以區別。有可能畫佛臉時多了一層含鉛的紅色暈染,以致膚色變成褐紅色,但仍可以清晰看到暈染的凹凸結構。而不像莫高窟其他唐代壁畫,佛與菩薩變成漆黑色,都是用白鉛粉的結果。莫高窟有很多特窟被封閉,就是擔心光照過多會使顏色進一步變化。而榆林窟25窟的這幅《觀無量壽經變》卻基本上沒有變色,使我們看到了唐代色彩的初貌,說明唐代畫工繪制洞窟壁畫時,在選擇材料方面相當考究。
其三,線條。作為中國畫靈魂的象征,線條在繪畫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唐代,中國繪畫的線條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一現象也反映在唐代壁畫之中?!队^無量壽經變》的線條是其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畫中所有人物、建筑、草木、紋飾都能清晰地看到以線條勾勒的輪廓,線條運用流暢、準確、生動,走筆穩健有力,是敦煌壁畫最具線條之美的杰作之一。
綜上所述,敦煌榆林窟25窟的《觀無量壽經變》從構思、布局、色彩、人物塑造、線條表現等藝術語言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巧妙地體現了唐代敦煌壁畫經變畫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樊錦詩,范迪安. 盛世和光——敦煌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季羨林.敦煌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3]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鄭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藝術概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5] 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