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家亞歷山大·萬比洛夫在其短暫的藝術生命中創作了為數不多的戲劇作品,作品被搬上熒幕是在其去世之后。其作品的象征性、嚴肅性、藝術性、荒誕性、寫實性等特征尤為突出。本文僅從荒誕性和寫實性的角度分析萬比洛夫的寫作特點,并通過對二者融合的闡述,幫助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關鍵詞:荒誕性;寫實性
中圖分類號:I05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006-01
亞歷山大·萬比洛夫(1937-1972)被后世稱為是前蘇聯著名的劇作家。(以下簡稱萬比洛夫。)在前蘇聯及俄羅斯戲劇文學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其作品的影響下形成了“萬比洛夫流派”,很多人在其后的創作中深受影響。萬比洛夫曾以“薩寧”的筆名在其出生地伊爾庫茨克發表了十篇幽默短篇故事,此為其創作生涯的開端,后這十篇短篇小說被收錄成冊,以《巧合》之名當地出版。萬比洛夫在其短暫的35年生命中,創作了為數不多的戲劇作品,其中有《六月的離別》、《長子》、《打野鴨》、《與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鐘》、《密特朗巴什事件》,《窗子朝向田野的房子》及《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
從萬比洛夫的戲劇作品中不難看出其創作的現實主義特點,同時也不乏存在著將其評價為“荒誕性”的代表之作的評論。本文主要強調其創作手法上表現出的“荒誕”及內容的寫實性。
一、創作手法的“荒誕”
萬比洛夫的作品中的確不乏荒誕的情節,但筆者認為,萬比洛夫的作品本身并不荒誕,其主題極為嚴肅,只是在表現手法上,為了突出戲劇效果,以一定的“荒誕性”表現出來,在情節設計上以荒誕的形式使人吃驚、發笑。例如在《打野鴨》這部戲劇作品中,作者在一種極為平靜的氣氛下,設計了一個健康,30歲不到,活著的男人奇洛夫突然收到似乎是在為其送終的花圈和挽聯。《與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鐘》更是將這種荒誕性描寫得出神入化。該劇荒誕性的表現手法體現在一個自愿掏出一百盧布去幫助急需用錢的發貨員烏加洛夫和司機安丘金的農藝師赫木托夫卻遭到眾人的懷疑,甚至將其捆綁起來審問。此處情節設計似乎脫離了現實,但又恰恰突出強調了現實。人們荒誕的舉動將事件發展推向高潮,使觀眾大呼不可思議的同時又不得不使人深省,如果身處其中,自己會是什么樣的角色。情節設計上的荒誕性更有助于觀眾為其著迷并發人深省。《長子》中大學生布西金為了求得借宿的機會不惜冒充老人的兒子,但卻與老人的女兒互生情愫,在其道出真相之后,老人卻仍然堅持認為布西金就是自己的兒子……情節設計上的諸多轉折體現了作家創作手法上的“荒誕”,看似不合情理又順其自然。《密特朗巴什事件》中市儈的旅館小老板無意間侮罵了來自莫斯科的密特朗巴什,因為其不知道密特朗巴什是排字工的意思,還以為得罪了大官,不惜裝病蒙混,竟最終導致真病。作家情節設計看似荒誕,實則大有深意。
萬比洛夫的戲劇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和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在這樣的作品中又蒙上一層悲劇的迷霧,使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讓人不知所措,不得不稱其為“荒誕”。《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中作品的一開始便是不斷修理柵欄的瓦蓮金娜,這是萬比洛夫樂觀主義態度的寫照,隨后瓦蓮金娜遭人凌辱,但其仍然堅強地生活,繼續修補那在全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柵欄”。悲劇色彩與劇中刻畫出的喜劇特征強烈碰撞在一起,使人感慨唏噓。萬比洛夫戲劇中的沖突性并非只是單層面的,在他的每一部劇作中都蘊藏著多重的或社會的,或個人的,或道德等的多重矛盾。以上所舉只是從某一個別角度對其荒誕性進行說明。
二、作品內容的寫實性
萬比洛夫的作品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小人物的命運,又對知識分子著意青睞。一方面描述的是日常生活累積出來的矛盾,一方面又與當時的社會背景聯系起來,反映的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人物對自身命運的糾結,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而導致的種種沖突。其寫實性的內容既囊括了當時社會暴露出的問題,同時也收納了即使是現在仍然糾結、困惑人們的社會、道德、人性等諸多現象。所以萬比洛夫又被稱為““明天”的作家”。(論亞歷山大·萬比洛夫的戲劇 "董曉)例如《長子》中大學生由于沒能趕上最后一班車不得不求宿,但屢遭拒絕。當時前蘇聯處于極為不穩定時期,個人生活大多處于或物質或精神難以得到保障時期,誰又會去接受一個陌生人留宿在自己家中呢!還記得當時從一戶人家中傳來這樣的聲音“我們這的流氓已經夠多了!”而劇中老人為人善良、純潔、剛正不阿,卻因不能逢迎拍馬而丟掉工作,這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揭露了當時社會存在的不公正現象呢?而且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是否是屢見不鮮呢!老人有自己的親生孩子,無法從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卻從冒充之子中體驗到了天倫,這是不是足以說明老人生活狀態的孤獨,及長久以來人們對親情的漠視呢!現在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空巢老人”,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不是我們也可以從萬比洛夫當年的劇作中略見一般呢!這種種寫實讓人不得不認為,作家似乎并不是在創作文藝作品,而只是在向我們描述生活中存在的現狀,只是以戲劇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已。《窗子朝向田野的房子》和《六月的離別》中更是向觀眾或讀者拋出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愛情與前程的抉擇。當然在今天看來個人追求無謂對錯,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無可厚非,但是,這一問題是不是應該得到重視,重新加以審視!《與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鐘》中人們對掏出一百盧布去幫助別人的農藝師持懷疑態度,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在當時那個社會,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都是一種弊病。幸運的是,無論是在萬比洛夫的劇作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有愿意去相信人性之善,從而給人以向上的力量,使人充滿希望,這一點也恰恰反映了真實的社會生活。《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中沙曼諾夫的境遇是值得思考的。一個本來正直不阿、年輕有為的法律工作者在面對社會黑暗時感受到無力伸張正義,現實的打擊使他退縮在自己的保護層里,并無望地生活。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萬比洛夫的戲劇中,也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在瓦蓮京娜身上的善良、堅持、對生活的熱愛等諸多優秀的特質感染了劇中每一個人,使人們走原本應該走的路。萬比洛夫通過戲劇描寫了生活,更是透過生活創造了戲劇。他的作品達到了戲劇和現實生活難以割裂的統一。
三、荒誕與寫實的結合
萬比洛夫的作品中雖然不乏荒誕派戲劇的因素,但是其作為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中的寫實性也是不可小覷的。其作品情節荒誕,卻在內容上極為寫實,作家將二者有機的融合起來,既不失情節上的引人入勝,又在主題上讓人回味。故事內容本身是極其嚴肅的、可悲的, 但作者卻用荒誕的形式和諷刺的手法表現出來, 表面看來很不諧調, 但卻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實。作家用其獨到的創作手法將我們帶入到所要揭示主題的深思中。對小人物真實生活的描寫,再輔以荒誕性的創作手法鑄就了一部部經典戲劇作品。
萬比洛夫以細膩的心里刻畫,獨到的觀察能力將生活中存在的一個又一個代表性的原型濃縮,搬到了戲劇的舞臺上。作品主題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跨時代的特征,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這位“明天的作家”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文學藝術上的財富,更給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洗禮。對其作品的學習、分析、研究不僅對文學藝術,也對社會生活以及人性方面的思考都具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俄羅斯文學簡史》 "任光宣主編 "2006.
[2]《外國戲劇經典作品賞析》 "張先主編 "2005.
[3]《敘事:意義與策略》 "傅修延著 "1999.
[4]論萬比洛夫戲劇中的荒誕 孫大滿戲劇叢刊2013.
[5]論亞歷山大_萬比洛夫的戲劇 董曉當代外國文學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