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與海》講述了老漁夫桑地亞哥辭別小男孩馬洛林孤獨出海,前八十四天一無所獲,終于在第八十五天發現了一條超過1500磅的大馬哈魚,經過三晝夜的搏斗,最終只帶回了一架魚骨的故事。本文基于對小說中人物象征的思考,將深入地全面地剖析作品的意義。
關鍵詞:桑地亞哥;象征意義
中圖分類號:I106.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012-01
在海明威獨具匠心的創作下,主人公桑地亞哥的故事被賦予了極為鮮明的時代象征意義,其中明顯的對比,例如人類的渺小與宇宙的廣闊,人為的斗爭與自然的不可抗拒力,在書中演繹出出一首斑駁的英雄主義的交響曲,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基礎上,多了幾份悵然與戲劇性。
一、桑地亞哥的象征意義
老漁人桑迪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劇人物。他年輕時意氣風發,年老時卻要為一頓溫飽而汲汲營生,貧窮困苦,對人生,對自我,卻有著堅定而不可動搖的信心。他經常夢見獅子,那強大的生物讓他敬畏的同時,也產生一種溫暖、自豪和征服感。即使在八十四天里一條魚也沒有捕到,即使夜不能寐為了保住大馬哈魚與成群的鯊魚搏斗三天三夜,桑迪亞哥也從沒想過放棄。這種鐵骨錚錚的硬漢形象感染了許多人,即便他最后只帶回來了一條完整的魚骨,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他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卻是讓人肅然起敬,尤其是他體現出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姿。”。桑迪亞哥并不只作為一位單純的文學角色而長存于世,在他身上,存在著更深層次的象征意義。
“每一位作家在創作的同時都是對靈魂的一次錘煉。”,海明威在塑造桑迪亞哥這一形象時,將自己的人生融入了進去。桑迪亞哥的悲慘命運正是海明威自身遭遇的一種折射。作品中,作為“古怪老頭兒”的桑迪亞哥,為了證明自己的毅力與勇氣,為了維護鰥夫的尊嚴與決心,發誓一定要捕一條大魚!桑迪亞哥對榮耀與自尊的強烈追求正是海明威對榮耀與自尊的追求。發表《喪鐘為誰而鳴》后,海明威整整十年沒有優秀的作品問世,當時眾多評論家斷言海明威已經江郎才盡,嘲諷與譏笑狠狠刺激了海明威,發誓一定要寫出一篇“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作品”!這和桑迪亞哥開始出場時被周遭的人唏噓不已的情景十分相似。海明威的一生極為坎坷,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戰爭,血腥黑暗的記憶糾纏了他一生,親眼見證了戰后社會動蕩、凋敝的景象,無法排解的抑郁與厭世在海明威精神上留下了極重的創傷。盡管他一直試圖將自己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然而我們還是能從桑迪亞哥出海捕魚八十四天而無所獲的心理描寫中看出主人公荒誕離奇、迷惘復雜的心情,這直接投射出身為作者海明威的內心活動。
小男孩馬洛林的存在對桑迪亞哥這一角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活潑而富有朝氣,真誠而又善良,年幼卻很成熟,在冷漠虛偽的情緒充斥著整個社會大背景下,馬洛林像是一盞微弱的明燈明滅在桑迪亞哥艱難前行的道路上,使得桑迪亞哥錚錚的鐵漢精神中融了一絲溫情與牽念,讓桑迪亞哥痛苦的心靈得到了慰藉,這也是作者海明威在現實生活中所渴求的,是對“鐵漢形象”的一種補充。桑迪亞哥每一次看到馬洛林,就好像透過他看見了昔日未經世事的自己。當衰老的生命與年輕的生命同時站在歷史的舞臺上,桑迪亞哥,或者作者海明威,看到的是一種大步調的進化與沖突。大人與孩子的關系,象征的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乃至短暫的生命與奔流不息的時間長河之間難以分離的宿命。而這種宿命感令人窒息,也使得桑迪亞哥的形象更具有悲劇意義。這種悲劇感是由內而外,源于自身本能地對命運不公的反抗卻又無可奈何之感。
篇末,桑迪亞哥自問是什么打敗了他,結論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遠了。”這感慨,也是海明威對自己生命的評價,孤苦憤世又不得解脫,為了擺脫命運的捉弄依然需要頑強拼搏!之后桑迪亞哥拖著白白的魚骨,昏睡在自己破舊的小床上,馬洛林為他哭泣,孩子溫柔的淚水徒然澆熄了桑迪亞哥內心的惘然。這是作者海明威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年輕的孩子給予期待,他在幼小卻朝氣蓬勃上的身體上看到了未來與生的希望。然而,桑迪亞哥只是海明威對世界最后一點稀薄的向往,他并沒有如他所創造的角色那樣繼續前行在與命運搏斗的道路上。《老人與海》中桑迪亞哥結局時的衰老暗示了海明威悲戚的結局,他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卻不堪世界與社會的圍困用一顆子彈終結了自己的命運,宿命的齒輪緩緩停下,桑迪亞哥帶著海明威式的微笑停留在文學的頂峰。
二、大海、鯊魚與獅子的象征意義
海明威在創作《老人與海》時將大海比作女性,時而溫柔美麗,時而兇惡殘忍。然而在該作品中,作者更強調的大海黑暗的一面,書中寫道:“海洋就是能夠如此的殘忍,又是來的這樣突然,那些弱小的鳥兒只能發出微弱而凄慘的叫聲。”結合美國的背景,便可將大海這一復雜形象與社會聯系起來。當時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而美國本土的共產黨人士沒有結成一股可對抗的強大力量,最終在麥卡錫主義殘暴的清掃行動中受到殘酷迫害。他們虛弱的抗議聲便如被暴風雨折磨的鳥兒們微弱凄慘的鳴叫。而《老人與海》中最為畫龍點睛的一處是,海明威給予大海的顏色是“暗黑的”“黑漆漆的”,這種壓抑令人恐懼的顏色一直延續了整部作品,從而構成了作品的基調的同時,也暗示麥卡錫主義將美國肆虐到昏天黑地的社會現實。然而,《老人與海》中的大海并不僅僅象征著單一的黑暗色彩。作者將大海寫作女性,暗示大海具有像女性一般的生殖力與可能性,她為桑迪亞哥準備了展現毅力與智慧的舞臺,蘊育了巨大到超乎尋常的大馬哈魚。她與天相接,浩大沒有盡頭,在這里,自身渺小與天地廣大的對比尤為強烈,仿若人與社會的差距,而大海萬物皆可容納的特性便如美國“大熔爐”社會一般。
古往今來,鯊魚多被視為復仇女神、死神或時間。然而,在大海代表美國社會的前提下,不妨將其作惡勢力的象征。因其在大海滔天巨浪攪動暴風雨的時候,鯊魚一直“為虎作倀”,而在老人要捕獲大馬哈魚的時刻,他們又成群出現企圖奪走老人的成果,這種遭人唾棄又恰逢時機的粉墨登場令人印象深刻。與鯊魚形象完全不同的是獅子,它反復出現在老人的夢中,威風凜凜,征戰四方,擁有強有力的爪子與雄厚的咆哮,是勇氣與自信的體現,側面刻畫出桑迪亞哥追求力量的搏擊精神。而這種搏擊精神,恰是硬漢主義的精髓。
三、結語
迪亞哥的悲劇意義存在于作品中,更反映了海明威的悲劇人生。因為個人的命運往往受制于社會的安排,而個人在與社會的對抗中往往遍體鱗傷。《老人與海》體現出一種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硬漢精神以及敢與命運公然反抗想要掌握命運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這部作品,無論是從情節還是象征意義,都足以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1]錢理群.《文學名著導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08).
[2]蔡肇基.《名著精粹》,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