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概念的理解對于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有著重大的意義。卻很少人真正了解這個“歷史”的真正內涵,大多數(shù)人會以為這個“歷史”就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實際并非如此。這一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給出了答案。馬克思的“歷史”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新的闡釋。馬克思實際上是通過超越以往哲學的視域來呈現(xiàn)真實的人類歷史;并且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建立在對人的真實理解基礎上把歷史作為一種研究對象。
關鍵字:馬克思;歷史概念;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037-01
一、“歷史”概念的產生
(一)理解“歷史”概念的前提。
可以說,《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被認為是歷史唯物主義誕生的標志,且在該書的第一章就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詳盡描述。馬克思是從現(xiàn)實前提出發(fā),從實際活動的個人出發(fā)來理解歷史概念的。毫無疑問黑格爾的歷史概念相對舊唯物主義的解釋是有很大的進步,并且不可否認的是黑格爾的歷史概念在馬克思的“歷史”概念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黑格爾通過對絕對理念在自我實現(xiàn)過程中的沖突來闡述他的世界觀,在歷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歷史看作是一個有規(guī)律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這結束了把歷史看作非理性的觀念。但馬克思“歷史”概念和黑格爾的卻不同,馬克思是從現(xiàn)實的物質基礎出發(fā)、從物質生產活動出發(fā)、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來說明歷史的。馬克思認為,歷史本身就遵循著基本規(guī)律,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政治形式與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內容。但這樣的辯證關系并不是一種獨立于真實歷史活動的存在物,而是人們的實踐活動的基本結構。
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是:人類要想創(chuàng)造歷史,第一步就必須保證人類能生存,并且能夠維持人們的生活。但是人類為了生活,就需要滿足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需求,以維持自身有機體的生存。“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xiàn)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
第二,即“已經(jīng)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jīng)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
第三,“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活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
第四,“生活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的生產(通過勞動)或者他人的生活的生產(通過生育)—立即表現(xiàn)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
這些是理解“歷史”概念的前提,我們不能認為它們是不同階段,因為它們是從歷史最初時期起就同時存在。
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曾這樣表述:“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不可分割;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本著作中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認為自然、社會以及歷史是統(tǒng)一的。首先,馬克思對“歷史”的思考始終是站在人們現(xiàn)實生活這個角度,這是所有的歷史研究的現(xiàn)實基礎。“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的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的事物。”馬克思指出:“正如一切自然物必須形成一樣,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即歷史,但歷史對于人來說是被認識到的歷史。它作為形成過程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身的形成過程。”而“一切意識都是現(xiàn)實的個人的意識。”既然如此,歷史首先發(fā)生在感性個體。所以今天當人們將歷史理解為整體或者群體運動時,是忽略感性個體的前提的。
以往歷史觀忽略了歷史是從人類物質實踐出發(fā)這一現(xiàn)實基礎。與以往歷史觀所不同,馬克思把歷史的基礎歸結為客觀的人類物質生產活動。他是把物質生產作為歷史發(fā)展的開始。并且試圖從直接的物質生產出發(fā),把歷史的基礎看作是生產方式與交往形式的內在統(tǒng)一。這樣才能把握不同理論產物。因此,他不僅充分表達了歷史發(fā)展的結構性與過程性,并且還十分明確地指出了物質生產作為歷史始源性的基礎。其次,馬克思把歷史起點定為進行物質生產且受制于一定物質生活條件的現(xiàn)實中的個人。所以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從物質生產和現(xiàn)實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
(二)“歷史”概念的內容。
第一,歷史的本質。是“歷史”概念的基礎,也可以看作是馬克思“歷史”概念區(qū)別于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顯著標志。歷史的本質是把勞動、實踐觀點作為出發(fā)點,而歷史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人的現(xiàn)實活動。歷史就是勞動、實踐活動史,是“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也是歷史本質的根本觀點。
第二,歷史的結構。它揭示了歷史運動的整體性、必然性以及連續(xù)性,并且是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基礎,因而歷史的結構被看作是“歷史”概念的重要內容。
第三,歷史過程。歷史表示的是事物的運動過程。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是必然經(jīng)過一定發(fā)展階段,形成相應歷史過程。馬克思深刻分析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基本過程以及歷史運動的基本特征,這樣歷史過程就構成了馬克思“歷史”概念的重要主題。
第四,規(guī)律和意義。這被看作是歷史研究過程中的中心問題。馬克思的“歷史”概念的突出貢獻就在于:它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正確地說明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并且解釋了歷史規(guī)律的客觀性、主體性和具體性,這標志著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有了重大進展。以此為基礎,馬克思的“歷史”概念通過歷史主客體的相互關系進一步確立了歷史的意義。
二、馬克思“歷史”概念的意義
首先,馬克思的“歷史”概念與以往的不同,它是唯物主義超越所有哲學本體論的歷史觀。馬克思不僅揭穿了各種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神秘性,還指出了歷史像自然過程一樣進行。
其次,這一概念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xiàn)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辯證統(tǒng)一。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社會以及歷史是統(tǒng)一的。
再次,為了把握歷史概念的關系性,唯物史觀更傾向于是一種認識和改造歷史的方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分別提出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方針,這正是馬克思的“歷史”概念為解決現(xiàn)實中人的問題、人性問題提供了比較科學的方法論依據(jù)。人具有社會性和自然性。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并且馬克思的人學觀點成為我們批判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宣揚的人學理論提供了強大武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5]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2.
[6]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作者簡介:
張瑩,女(1991-),河北唐山,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