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在享受工業化給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承受著工業化給生活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然而,環境權尚未寫入法律,公民主動提起保護環境的訴訟困難重重。本文通過分析環境權提出的基礎及其法律屬性,探尋從立法上設計公民環境權,指出縮小環境權主體和內容能讓公民積極有效地提出保護環境訴訟,以改善公民生存環境,使保護環境落到實處。
關鍵詞:環境權;公民;污染;生存環境
中圖分類號:D922.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058-01
一、環境權提出的現實基礎和理論基礎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人們的生存環境卻日益惡化:臭氧層的破壞、溫室氣體的排放、近來華北地區的霧霾天氣、嚴重的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噪聲污染等等。環境已經不堪重負,人們的生存環境被嚴重破壞,人們對環境的不滿也日益高漲:例如前不久的北京馬拉松,有許多參賽者戴口罩比賽,甚至帶防毒面具,以示對北京霧霾天氣的不滿。環境問題遲遲不能解決且日益惡化帶給人們的是無盡的災難。然而,環境權的概念依然模糊、主體仍不確定、內容也尚不明確,從而導致環境權在立法上遲遲不能得到確立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屢屢被排斥,公民對自身良好的生存環境追求也未能得以實現。
當下環境權的提出系基于以下幾種理論:首先是公共信托理論,信托是指委托人根據被委托人的意志或為了被委托人的利益而管理信托財產,公共信托則是委托人基于公共利益而管理公共信托財產;按照該理論,大自然中的空氣、水、自然資源等屬于公民,公民與政府之間是委托和被委托的關系,政府應當為了公民的利益而對上述資源行使監督管理權。其次是可持續發展理論,該理論最初是在生態領域強調可持續發展,隨后提出在經濟、社會領域均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其核心內容是指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人口素質和減少排污等手段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最后是代際公平理論,該理論指出,在任何時候各時代既是地球恩惠的受益人,同時也是將來世代的管理人或委托人;因此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利益一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二、公民環境權的法律屬性
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將環境權寫入法律顯得尤為必要且迫切。要將環境權寫入法律,我們首先須對環境權的法律屬性進行探究,以便從立法上完善環境權。
(一)公民環境權不是財產權也不是人身權。
公民環境權與一般民法上的權利具有明顯的差異。首先,財產權的核心是實現財產權利,環境權的核心是實現健康的生存環境,與財產權本質上有所不同;并且只有在侵害到他人財產利益時,才能提出財產權主張予以保護,而環境污染是潛在的、財產利益也是難以確定的。因此,不能將環境權等同于財產權,僅僅依靠財產權來保護環境權是狹隘的,更是難以實施的。其次,人身權是指與人身緊密聯系的人格權和身份權。在面對環境污染問題時,如果沒有直接侵犯到個人的人格權、身份權,公民很難保護受污染的環境,不能對污染者科以責任,其與環境權要求的公民可以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也不一致。
(二)公民環境權是基本人權。
人權是每個人基于其人的屬性且人人都平等享有的權利,它以人類自然屬性的要求為基礎。筆者認為環境權應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是公民對良好生存環境的享受,良好的生存環境是其他一切人權的基礎。為了保障公民良好的生存環境,必須把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當公民良好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時,公民可以基于應當享受的良好環境受到破壞,對污染者提起訴訟,保護其合法權利。至于何為良好的生存環境,可以根據不同地方制定不同最低環境標準。該最低環境標準也即最低健康標準,具體可以通過量化的方式,以滿足公民對生存環境的享受。
三、公民環境權的具體要素
(一)主體。
以蔡守秋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環境權主體包括個人、單位、國家、人類甚至非人自然體,以呂忠梅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環境的主體只能是公民或自然人。筆者支持呂忠梅教授的觀點,認為環境權的主體僅為公民或自然人,因為環境權歸根結底來說,是自然人對良好環境的享受以及身體的舒適感、精神上的滿足感。若將主體擴大至國家、社會組織,會使環境權的內涵過于廣泛,不利于滿足自然人對良好環境的需求。但若將環境權的的主體縮小,反而能使環境權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對良好環境的需要。因為當面對環境污染時,可以增強公民主體地位,使其能夠主動及時地提起訴訟或者直接與環境污染者協商處理,而不必焦急地去期待有關環保組織等提起公益訴訟。
(二)客體。
《環境保護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筆者認為環境權所指向的客體應是整體自然環境,只要是公民可以享受的自然環境,都應該成為環境權保護的客體,這樣才能使環境權保護范圍足夠廣泛,也才能使公民維權得到保障。
(三)內容。
有的學者認為環境權的內容應包括資源使用權、信息知情權、公眾參與權、賠償請求權。然而筆者以為如此廣泛的內容,不能保障環境權的真正實現。相反,將環境權的內容僅規定為健康環境權,不設定義務,能保障公民更好地維護自身環境權,面對環境污染能主動、積極有效地提起訴訟,從而促進環境的改善。其他權不適合納入公民環境權的理由如下:首先,資源使用權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性權利,具有經濟價值,應由經濟法調整,其中包括的生態價值可納入健康環境權的范圍;其次,信息知情權也并不是環境權本身,而是為環境權的設立而產生的,其應當作為一項基礎性權利;再次,公眾參與權是公眾對政府的監督,而不僅限于環境權;最后,賠償請求權應由侵權責任法調整,無需再增設環境權加以保護。
總之,環境權設立目的就是減少環境污染,使公民能夠享受潔凈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放心的食物。要想公民環境權落到實處,必須限制其主體范圍,縮小其內容規定,努力實現讓每一個公民都在碧水青山下健康生活。
參考文獻:
[1]姜素紅.環境權構成要素研究[J].求索,2011(1).
[2]朱謙.論環境權的法律屬性[J].中國法學,2001(3).
[3]呂忠梅.再論公民環境權[J].法學研究,2000(6).
[4]李衛玲.環境權的理論基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
[5] 呂忠梅.再論公民環境權[J].法學研究,2000(6).
[6]蔡守秋.環境資源法學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48-272.
[7]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0,123.
[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2條.
作者簡介:柴旭康(1990-),男,漢族,江西景德鎮人,云南民族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