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3月1日21時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車站發生了一伙歹徒持械沖進昆明火車站廣場、售票廳,見人就砍的昆明火車站暴恐案,昆明火車站群眾們做出“趨利避害”的選擇其實正是人類得以戰勝環境、得以生存的關鍵所在。用生物學流派的“人格進化理論”來解釋當時群眾的心理狀態,也許我們能夠更平和的看待這次關于“民族劣根性”的探討。
關鍵詞:昆明火車站暴恐案;“人格進化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093-01
一、問題提出
2014年3月1日21時20分左右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車站一伙歹徒持械沖進昆明火車站廣場、售票廳,見人就砍。這起由新疆分裂勢力組織策劃恐怖暴力事件,造成了29人死亡143人受傷。在整個襲擊過程中,火車站聚集群眾不下千人,但是令人訝異的是從公布的視屏和現場反饋,幾乎沒有民眾進行反擊。大多數人采取逃跑和躲避的策略,在位于昆明火車站候車廳一樓的鐵道賓館以及附近的德克士餐廳等當時就聚集了近300多名群眾。按照當時的情況看來,其實在場群眾完全有制服歹徒的可能。那么為什么僅憑10多個歹徒就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為什么受害群眾沒有第一時間選擇與歹徒博弈將傷害降至最低?為什么大家都選擇了逃跑與回避?我們從許多媒體平臺上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觀點:原因歸咎于中國人的“獨善其身”,并與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時中國人的“看客”“從眾”的狀態做出共性的聯系。問題直指民族劣根性!
二、進化人格理論
進化人格理論是人格研究的一種新的研究方向,當代的進化心理學家如D.M.Buss,Haselton,Shackelford等認為“人類本性”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復雜多樣的心理機制的集合。這里的“自然選擇”就是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的,是指物種中的個體具有的一些特性有利于適應自然、應對威脅、更容易繁衍后代。當優良的特性得以繼承,經過自然選擇擁有這些特性的物種得以存活,反之則滅絕了。這就是物種特性的進化和自然選擇。但是自然選擇不僅僅造成是人類生理特性的進化,人類的心理機制一樣得到了保存和淘汰。
Buss歸納出了十種典型的心理機制, 其中包括怕蛇、焦慮男性的性嫉妒、男性喜好富有吸引力的年輕女性、女性優越的空間記憶能力、女性對物資經濟資源的追求和偏好、偏營養食品等等。其他的進化人格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人類的心理機制如憤怒、從眾等。
三、暴恐案中的“進化人格理論”分析
(一)“怕蛇”。
在遠古時代,蛇對人類生命的威脅是致命的,那么對蛇產生恐懼的人往往能更好地存活下來。就是說當部分人類認識到蛇的危險性時,此時自己又處在蛇能夠攻擊的距離范圍內時, 恐懼會生成相應的生理反應, 如慌亂、逃跑等。通過減少和避免被蛇咬而造成的傷害,“怕蛇”心理機制很好解決了進化中人類的生存挑戰。而這種“怕蛇”的心理特性即使到了現在仍舊存在。
在這次的暴恐案中,其實歹徒在心理機制上就是充滿危險的“蛇”,古往今來大眾的觀念中對于具有傷害性的人物是有一個“形象”存在的,比如手持武器、精神癲狂、行為暴力等。在現場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歹徒持械的瘋狂行為舉止。那么據于“怕蛇”的心理機制,民眾們對展現殘暴嗜血的歹徒,產生恐懼,從而逃跑、躲避是一種“人類本性”。而不僅僅是部落大眾所評判的“民族劣根性”。
心理學者Buss指出:許多人對陌生人有一種天生的恐懼,這一恐懼是為防止被不屬于同一群體或部落的人襲擊而進化來的這樣的心理機制。Buss對于恐懼這一心理機制的觀點,能夠更有說服力地闡釋暴恐案中的“趨利避害”行為合理性了。
(二)群體依附。
Baumeister和Leary認為,人類天生有從屬和依附某一群體的需要。群體所帶來的凝聚力和安全感是不容忽視的。另外龐大的群體數量,也能夠增強個人的信心,給予心理上的支持。面對威脅時,因為不是個體的面對,所以更能激發勇氣,并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一點,也間接的證明了人的社會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生活,只有在社會中交往合作中才能進步和發展。人類在群體活動中建立了穩定的、長久的同伴關系,這種關系是有利與生存和發展的。
在這次暴恐案中,受傷害的民眾也體現出了中群體依附的心理。大多數人選擇集中的聚集在一起,而這種自然形成的集體在極端的條件下會帶來一種安慰。個人在心理上會有一種被保護的體現:我不是一個人。有助于冷靜的、理智的面對危險。
(三)憤怒。
McGuire和Troisi在1990年指出:憤怒可以在諸如自己的權威和戰勝敵人等生存行為中幫助我們的祖先。憤怒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它可能會干擾人類的理性判斷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可是,人類社會的交往行為總是會產生沖突和矛盾,當生存和精神的底線被侵犯、挑戰時,憤怒會給予行為更多的心理支持,從而保衛個體、取得勝利。
在暴恐案中,大批的民眾生命受到了嚴重威脅,當血淋淋的現實擺在面前的時候,整個社會都憤怒了。我國從上至下拿出了不同以往的堅決打擊恐怖主義的態度,國家安保部門將反恐、制恐納為工作的重點,國際間加強共同反恐的合作態度。在這樣積極、正面的大環境下,相信恐怖主義破滅之時為期不遠。
四、總結
通過從進化心理學中心理機制的幾種角度的對暴恐案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人們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被社會大眾所指責的行為其實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的反應。而正是這種心理機制的存在,才使得人們在千百萬年危險與挑戰共存的滔滔歷史進程中存活下來,從而發展壯大。
面對這次暴恐案,我們除了要理智地、客觀地對待那些被我們所“不齒”的行為,因為正是這種行為,讓人類發展到今天。我們還要思考在“自我保護”的同時,如何積極地去面對、解決危機。生存與挑戰是共有的,許多果敢的行為、可貴的品質和堅毅的心理才是促進人類發展最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劉繼亮.進化人格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J].心理科學.2006(6).
[2]Jerry M. Burger著 陳會昌 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5.
[3]Jerry M. Burger著 陳會昌 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5.
[4]Jerry M. Burger著 陳會昌 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5.
[5]朱新秤.進化人格心理學:理論、意義與局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6]劉繼亮 孔克勤.進化人格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J].心理科學.2006(6).
[7]張曉明 趙鵬.進化人格心理學解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9).
[8]丁道群 張卓業.人格發展的穩定性與可變性:進化的觀點[J].心理研究.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