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相應的網絡融資理財、網上投資和網絡金融產品銷售等也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以新興的金融模式出現,因其自身具有廣泛參與性、成本低廉、支付便捷等諸多特點,促使其迅猛發展。在《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規范互聯網金融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市場定位。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興的金融模式也不例外,在其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影響其效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因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具有迫切性,同時也是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又一項重大挑戰。基于此,如何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和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成為本文研究對象,也依據實際情況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獲得更深層次發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創造條件,為廣大研究者提供強大理論支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發展;監管;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2.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10-0095-01
隨著信息技術、電子通訊手段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直接作用于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產生,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互聯網金融通過網絡的形式為客戶辦理資金融通、投資理財等相關業務,網絡金融沖破束縛,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尤其表現在第三方支付、P2P貸款融資平臺等諸多互聯網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銀行融資渠道、融資方式的不足,滿足了個人投資者和中、小、微企業融資不同程度需要,互聯網金融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相應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和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網絡金融虛擬化、網絡支付快捷化、網絡融資金額的規模化等,然而,現有金融法律法規在互聯網金融的業務界定、規避風險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的同時,其存在問題沒有及時進行解決,從深層意義上來說,阻礙了互聯網金融發展。
一、分析互聯網金融的表現形式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表現在金融業務和互聯網技術長期相輔相成,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滿足新興經濟發展需要,需要進行金融創新,才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快速發展。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并不是簡單表現在技術方面,還受其它因素影響,如: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從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來看,可以將其表現形式籠統的概括為三個方面:
1.網絡銀行,是指在互聯網上擁有獨立網站,利用相關網絡設備或者其它電子手段向消費者提供信息、產品及服務的銀行。如若將網絡銀行看成一個組成架構,可以將其分為兩種:純粹型和混合型,純粹型網絡銀行除后臺處理中心外,不會出現營業網點,其本身也是以完全虛擬化的形式出現,所有業務也都可在互聯網上完成。而混合型網絡銀行較前者存在很大差別,其是在傳統銀行的基礎上拓展網絡銀行業務,可以進行簡單的銀行交易。倘若以銀行服務方式為前提條件,網絡銀行還可以細分為: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
2.網絡信貸。是充分利用網絡信貸平臺為載體提供中介服務,資金匯劃主要是依靠于第三方機構完成。倘若以業務運行模式為前提條件,網絡信貸也可以籠統的概括為四個方面:其一,只發布借貸信息,不進行線下審貸、不提供貸款擔保的機構,其二,扮演信貸中介的角色,與相關人員簽訂協議,從而依據協議將資金給貸款人或者機構。其三,之前做出承諾在一定條件下為延期還款先期墊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依據協議進行賠償,從而確保本金安全。其四,發展線下業務,運用多種方式確保資金的有效進行,從中盈利,其主要收入來源大多是中介費、手續費、傭金等其它費用。
3.第三方支付。是指與商業銀行簽訂相關協議,具有一定資金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機構所建立的交易支持平臺。從本質內容上來說,第三方支付機構盡管服務于商品交易,但是不是本質意義上的金融機構,鑒于支付服務逐漸向金融交易領域靠攏,相應的其金融屬性也越來越強。
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以新興的金融模式出現,順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立法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堅持“宜疏不宜堵”的方針,確保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將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進行規范化處理。如:完善金融法律體系,依據實際情況修改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以此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將互聯網金融業務上升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戰略計劃內,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明確從業企業的監管部門和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依據當前互聯網金融的形勢,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適應改革需要,為構建有序、公平的交易環境奠定堅實基礎,根本性杜絕強迫交易、高利貸行為等出現,從而保護民眾的利益。再者,可以建立信息共享與交流機制,使得互聯網金融規范化發展,在金融行業內建立統一的信用管理規范等。
2.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可以充分考慮構建系統化、綜合化的監管體系。一方面可以明確各類互聯網金融的業務范圍,明確相關企業的監管職責。在另一個方面,建立健全全面協調機制,實現金融監管、工商行政、信息安全管理、監管部門等其它部門進行系統化、綜合化監管機制。再者,提升門檻準入,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提升除第三方支付以外其它互聯網金融業務準入管理,能夠為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創造條件。值得一提的是對互聯網金融平臺也要加強管理,在資金托管機制方面,應當明確規定第三方支付企業、融資中介、理財中介的資金由商業銀行進行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一些不必要問題的產生,同時也保障了用戶資金和信息安全。
結語
目前,我國關于規范互聯網發展與監管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迫切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對相關制度進行補充、完善,以此來彌補現有監管制度的“真空地帶”,為互聯網金融獲得更深層次發展創造條件,最終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秩序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12).
[2]馬雪彬,王紹琴.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中的金融監管問題[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1(14).
[3]劉磊.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商業經濟.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