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姆雷特》作為人教版必修四的課文,是引領高中學生走進經典,感受莎翁的文學魅力,品味戲劇之美。贊揚了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爭,對以克勞蒂斯為首的封建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愿望。他是世界文壇上的最光輝的悲劇形象之一,“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剖析了他性格上的矛盾與沖突,才能更清楚了解他的悲劇命運。
關鍵詞:感情與理智的碰撞;行動與思考的沖突;性格二重性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07-01
哈姆雷特成為世界文壇上一個光輝的形象典范是與他自身的性格二重組合分不開的。人物性格的二重組合所尋求的道路正是通向特性豐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哈姆雷特可以說是既勇敢又怯懦,既勇于行動又耽于思考,既想報仇又不恥與仇人為伍……
哈姆雷特決心為父報仇,可又為什么遲遲不動手呢?如果單從創作意圖來說,那么情節的拖延也許正是為了給主人公更多的機會通過一次次的獨白來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吧。從另一角度看,這是時代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即理想主義者與現實敵人不相容的悲劇矛盾,哈姆雷特身上具有的時代人物的弱點促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宕復仇。在劇中,哈姆雷特是被塑造成一個人文主義者,他曾吐出他的人文主義宣言:人充分發揮美的情感和萬能理智創造世界,堪與神祗媲美。哈姆雷特反對克勞蒂斯,以圖恢復其父王的理想統治,他身受敵人監視迫害,深感痛苦不堪,從而擴大自我來思考人生,發出“生存還是毀滅”的內心獨白。
《哈姆雷特》的復仇主題超越了傳統劇的狹隘的復仇意識,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哈姆雷特的復仇是在理智的控制下,以消滅邪惡,伸張正義,恢復社會道德秩序為目的。于是,哈姆雷特總是在理智與感情間掙扎?;浇陶J為受難是由人的過失造成的,人的性格和行為是其禍福的根源。莎士比亞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對人的深切關注讓哈姆雷特在從乍逢巨變到除掉仇人的漫長過程中,盡情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使一個多思的哲人式的王子躍然臺上。莎士比亞在創作時是以人的內部矛盾斗爭為中心,揭示一個作為自己的精神主宰的人怎樣探索自我和外在兩個世界。
在一個乾坤顛倒、邪惡橫行的特定環境里,哈姆雷特圍繞是否復仇,如何復仇等問題經歷了種種情感與理智間的斗爭。突遭親人被害巨變的心理“變形”是其個性展現的開端,各種不安因素若隱若現,預示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憂郁而獨立的哈姆雷特正處于各種矛盾和沖突征兆的中心。人是具有高貴理智的,是宇宙的精華,健康的人的感情總是受到理智的束縛,內心保持著相對平衡,然而一旦遭遇重大事故,人的理智往往在沉重打擊下暫時喪失對感情的約束力,從而導致人的內心平衡失調,感情失控,行為失常。在劇的開場,當丹麥舉國上下皆沉浸在克勞蒂斯這位新國王的登基及結婚大典的歡樂中時,唯有他——新加冕國王的侄子、剛完婚的王后的兒子——身穿喪服,孤零零地一個人暗自悲傷,在恥辱的感情漩渦中苦苦掙扎。他為他景仰的、心目中的天神、人類美德的典范——他的父王的突然去世而悲傷;為他敬愛的、心目中女性貞潔的化身——他的母后的匆忙改嫁而恥辱。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對我們憂郁而多思的王子來說猶如黑暗把光明吞沒、邪惡把美德扼殺。這一切使他看不到一絲生機、一線希望。這位以前充滿對世界熱愛的年輕王子發出這樣的感嘆:“但愿這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自殺的律法!”這痛苦的哀思、心靈的創傷、過度的悲憤已把哈姆雷特理智的支柱摧毀,人的理想、人的價值、人的信念已不復存在。“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笨梢姽防滋爻踉庾児蕰r長吁短嘆、悲觀厭世,是一個涉世未深、不諳世事復雜、人情險惡,充滿浪漫與幻想的理想人文主義者,是一個幼稚天真、感情脆弱的讀書人。他的憂郁、彷徨、悲傷和頹唐都是感情淹沒理智的表現。
任何人的性格都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哈姆雷特也是這樣,他時而理智地探索,時而感情用事;時而勇敢地揮起利刃,時而又退縮不前。性格的這種二重性使其不斷地突破自己(不像自己),又不斷地回復自身(像自己)。一個具有豐富個性的人物性格,總是不斷地突破自己,背離自己,同時,又總是要克服這種突破和背離,從而產生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沖突、動蕩、不安,而人物的個性正在這種沖突中得到生動的表現。哈姆雷特原是一個浪漫、天真、快樂的王子,由于鬼魂的揭露使他肩負他所不能承擔的艱巨任務,他不得不背棄以往的人文主義的信念,揮起復仇之劍,這使他背離了自己原本的性格,感情與理智一再地起沖突,行動一再地延宕。
哈姆雷特在與克勞蒂斯的斗爭交鋒中,感情總是突然爆發,破壞理智的計劃。在王后寢宮一幕中,他機警地發覺了仇敵的圈套,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但感情的失控使他又重新居于劣勢;在與奧菲麗婭交談時,受不了他所熱愛的女子被當作誘餌的卑鄙行徑,沉不住氣地以狂怒不顧后果的語言威脅克勞蒂斯的生命,“已結婚的除一個人外都可以讓他們活下去”,讓克勞蒂斯警覺他害的不是相思病,而是居心叵測,十分危險,于是他又一次陷入危機之中。設置戲中戲,本是一個很好揭露克勞蒂斯的機會,又一次由于沒有控制感情沖動,考慮不周,與良機失之交臂。在他怒斥王后不貞時,母后的話證實她的清白,由于母親的無罪解除了他心靈上沉重的道德包袱,增強了復仇的信心,但他錯手殺死了波洛涅斯,引來了雷歐提斯的復仇,克勞蒂斯利用這個機會欲將之置之死地。
哈姆雷特在感情與理智的沖突之中喪失一次又一次機會,造成了行為的一再延宕。他渴望復仇來消滅社會的罪惡,但悲觀而內向的王子缺少了堂吉訶德不懈的意志,向外界開拓的自信與樂觀,一旦遭受現實沖擊就非常脆弱??墒菫榱藦统?,他不得不突破自己,在背離的過程中他感到了罪惡,陷入“上帝最后的審判和報復”的恐懼中,這是他不愿看到的,于是總是在克服這種背離自我的行為,但現實又讓他不得不沾上野心和復仇的污點。如果不復仇,就是對父王不忠,如果復仇,就會淪落到與邪惡的克勞蒂斯為伍。這矛盾的沖突讓他彷徨、猶豫和不安。但父逝母嫁卻也沒有令他失去理性思維,走上以惡抗惡的道路,他不肯隨波逐流,恥于與媚俗丑惡為伍。雖然他不再相信人與事物的表象,卻沒有失去真善美的信念,對表象的懷疑使他的思考變得深刻。他最終選擇了反抗,寧愿在反抗中死亡,也不愿在妥協中茍且偷生。
哈姆雷特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與行動的矛盾中徘徊,但最后他以行動結束了思考,以理智克服了情感,向天下昭示了克勞蒂斯的罪惡后,才帶著仇恨,伸張正義,恢復秩序的愿望,理智地執行了復仇。
哈姆雷特的性格不是機械地相加,而可以說是力量與軟弱,渺小與偉大的復合物,二重性構造了他豐滿的個性。哈姆雷特——有過痛苦、絕望、延宕、蹉跎,也有過思索爭辯,斗爭反抗,種種性格矛盾交織撞擊,共同締造了這一光輝燦爛的文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