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文化給作家的創作風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九河下梢,八方匯雜的碼頭文化影響了天津市井百姓的性格特征。要想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生存下去,必須身懷絕技。當然,還有一群“閑”人專靠給人解決糾紛生活。他們愛“惹惹”,參與度強,但是并不深陷其中;他們愛吹“大梨”,其他人對他們這種“咋咋呼呼”的行為信服。這些市井百姓身上沒有英雄的豪氣,但卻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與雅俗共賞的魅力。
關鍵詞:市井百姓;碼頭文化;性格特征;生存方式;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I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08-01
碼頭文化具有流動性、競爭性與多元性等特征,這些特性賦予了天津人的自由精神。同時在這種背景下生存的人們都身懷“奇”技,靠著個人能力占得一席地位。紛繁的社會背景也為一些專門靠別人解決糾紛的人找到了謀生的出路。可以說,正是碼頭文化孕育了天津人身上散發的傳奇色彩與濃厚的草根氣息。本文擬從性格特征、生存方式和藝術魅力三個方面論述林希筆下的市井百態的獨特魅力。
一、性格特征
1.奇。
天津是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林希的文中塑造了一批市井百姓。林希筆下的市井百姓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奇”。如《高買》中的陳三在袁世凱眼皮子底下偷東西。“‘總督大人息怒,實在是小的不敢造次,圣上的賜物佩在總督大人的身上,小的如何敢觸犯貴體,只請總督大人將這件自鳴鐘交到小人手里,容小人于總督大人不知覺間再奉還原處...’”“‘好,就依了你的懇求。’說話間,袁世凱伸手到馬褂衣袋里去取自鳴鐘......眾人這才看清楚,原來掛在袁世凱馬褂衣袋邊上的那條金燦燦懷表表鏈不知什么時候不翼而飛了。”[1]這些市井百姓身懷“奇”技。林希慧眼捕捉到了,讀者讀來也饒有興趣。
2.閑。
“天津衛還總得有些獨一無二的人物吧?有。這類人物只在天津能夠找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東洋西洋,世界各地,只在天津衛才能找到,告訴你長長見識,這類人物叫天津閑人。”[1]林希獨辟蹊徑,發現了天津人的另一個特征,那就是“閑”。如《天津閑人》中的侯伯泰專門替別人解決糾紛。“袁公呀,下至勸說鄰里糾紛,上至調解兩國交兵,一樁樁一件件還不全是管閑事嗎?有官差、有公職的人反而不好辦,誰都知道他吃的是誰家的飯,你靠日本人,我靠英國人,這個代表南京政府,那位是前朝遺老,誰和誰都對不上話茬子,有戲文沒戲文的也要端足了架子花的勢派,所以天津衛才養這一茬又一茬的閑人。我不管閑事,沒法,推不開,駁不了這份面子,都是世交,纏得你躲都躲不開。”[1]天津這座城市魚目混雜,各個門派林立,難免相互之間會產生摩擦,這就為那些憑著嘴吃飯的人找到了謀生的手段。他們看似“閑”,但其實為了天津的太平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人筑一方城”,天津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造就了天津人的獨特的性格特征。林希筆下塑造的天津人的“奇”與“閑”的性格特點,讓我們看到了天津市井百姓身上獨有的魅力。
二、生存方式
1.吹“大梨”。
何謂“大梨”?“俗稱是吹牛皮,天津人謂之說大話。”[2]說大話已經成為天津人獨有的品味了。“說大話,在天津絕算不得是什么過錯,而且天津人歷來認為誰能把話說圓了,誰就是英雄好漢。”[2]如《買辦之家》的常閑人,他幫著找余子鶴二哥余子鵬,還不知道能不能找著,就先夸下海口。“‘好說,三爺。’常閑人稱余子鶴為三爺,大包大攬,便將這樁閑差攬下了。但是常閑人有個毛病,上路之前要將話說清,要讓你知道這樁‘活’是多么‘粘手’。話匣子一打開,口若懸河,常閑人一口氣講了兩個鐘頭。”[3]其實市井百姓們通過這種吹“大梨”的方式使人信服,如果沒有練就這身本領,誰會找他們,沒人找的話,怎么會有飯吃?
2.愛“惹惹”。
“‘惹惹’二字,是天津的地方土語,類若于起哄的意思,但又不完全是起哄,它還有一點搖旗吶喊的成分。”[2]如《買辦之家》的余子鶴就別有一番風味。“余子鶴對于女色,有賊心,沒賊膽,一身的賊勁,全用在了楊艷容一個人身上,到了外邊,風月場中,他是只出錢力不出人力。天津衛俗語:惹惹。”[3]“惹惹,作為一種生存態度,它帶有極大的游戲性,它也使許多本來十分神圣的事,變得不再那么嚴肅;惹惹,就是大家都不要過于認真。”[2]余子鶴雖然愛“惹惹”,但是并沒有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咸淡均味,好壞皆福。”無論是吹“大梨”也好,還是愛“惹惹”也罷。這些市井百姓們通過屬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給自已注入一股陽光健康向上的精神暖流,這種隨遇而安的生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津人。
三、藝術魅力
林希把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市井百姓作為小說塑造的中心,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觀察他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等生活百態,將他們真實的生存圖景像一幅畫卷一樣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讀者們隨著這幅畫跟著一起體味與思考,感受市井百們的藝術魅力。
首先,這些市井百姓身上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韻味。從表面來看,這些市井百姓身上沒有蘊含多大的文化內涵,實際上折射出一種閑適、自然的生活態度。無論是相士、高買,還是閑人、騙子、托兒或多或少都滲透出一種文化韻味。市井百姓們世世代代受到碼頭文化的渲染,長期受到碼頭文化熏陶,身心又被天津的碼頭文化滋潤,文化性格自然受到陶冶。從他們表面凡常的言行舉止中,透露出一種閑適淡然、知足常樂的文化追求。“不要去下什么蛐蛐局一山堂,咱勝了,他已經敗了,兒呀,別歸罪娘心狠,這份榮華富貴,咱不爭了。天下由那幾個孽障糟踐去吧,咱只求平安度日,和他們,咱認了。不爭了!”[1]這就是一種知足常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閑適、曠達的生活態度在當下這種快節奏的生活背景下有著重大意義。
其次,市井百姓身上具有雅俗共賞的品質,即以俗為主,俗是主體,而雅是一種審美感受,俗是基礎,從俗的內蘊中生發出來雅。從“市井百姓”本身看,無論是他們日常生活生活小事,伴隨他們生長的自然與生活環境,世世代代 基點下的生活風俗與習慣,還是他們的性格品質、氣質神韻都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市井百姓的俗并不是低俗、媚俗,而是一種俚俗,可謂俗得可愛。
透過市井百態,我們看到隱藏背后的擁擠繁華的城市以及蘊含在其中的社會哲理。林希關于舊天津市井的描繪,絕不是一蹴而就地描寫浮沉百態的眾生相,而是一種通過內在的豐富的功底以及敏銳的洞察力描繪市井百姓的各種生活狀態。
參考文獻:
[1]林希:《相士無非子》【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2]林希:《天津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林希:《買辦之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譚汝為:《從地名解讀天津地域文化》【J】,《遼東學院學報》,2005 年第四期。
作者簡介:李欣怡(1992-),女,本科在讀。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基金項目:天津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