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輔導員處于學生工作的第一戰線,他們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影響。特別是在輔導員與大學生的交流中,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極其關鍵的。本文擬從分析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交流中的問題入手,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交流;問題;輔導員;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12-02
輔導員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們與學生接觸最多,關系也最密切,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最大。因而輔導員與大學生進行良好有效的交流, 是高校順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準確了解學生情況,真正解決學生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分析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交流中的問題,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加油重要意義。
筆者通過對四川一所省屬重點高校近300名師生進行問卷調查及個案訪談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所回收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 對樣本中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進行實證分析,進而對如何促進二者有效交流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意見。
一、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交流中存在的問題
本項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收回248份,其中有效問卷246份。被訪問學生中,大一新生占8%,大二學生占32%,大三學生占40%,大四學生占20%。其中,男生和女生各占50%。 在問卷中,筆者從交流方式、交流場所、交流內容、交流主動性、交流效果等方面來測試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現狀。
1.學生在交流中處于被動地位。
通過對統計數據的分析,我們得知在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被訪學生中,有59.8%的學生在“你是否主動與輔導員交流”一項中選擇“偶爾會”,21.9%的學生選擇“不會”。在“一般是你找輔導員交流還是輔導員找你交流”問題中,有52.1%的被訪學生都是輔導員找自己交流。從此可見,學生總是被動的與輔導員交流。
2.交流形式及場所單一。
統計數據表明,52.8%的學生傾向于當面交流的方式與輔導員溝通,40.6%的學生傾向于打電話交流,其他交流方式比如網絡聊天、發短信及發郵件僅占了很小的比例。在問及“你一般傾向于在哪里與輔導員交流”時,62.6%的學生選擇了“辦公室”,而“花園、操場或宿舍”僅有很少學生選擇。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學生與輔導員交流的形式和場所是很單一的。
3.交流內容局限。
被訪學生中,在“你在什么情況下主動與輔導員交流”問題中,有34.1%的學生選擇“提交材料時”,22.4%的學生是因為學習困難,“內心有困惑”的僅占3.3%。在“輔導員一般找你是什么原因”問題中,40%的被訪學生選擇了“有任務交代”,而“成績不好”被輔導員找談話的學生也占了18.7%,還有13%的學生是因為“逃課或違反紀律”。所以,通過對統計數據的分析我們得知,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的內容局限于學習或紀律方面。
4.交流中語言過于強勢。
在問題“剛開始交流時,輔導員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中,選擇“灌輸式”的被訪學生占了7%,選擇“批評式”的被訪學生占了6.5%。在“輔導員最常用以下哪些措辭”問題中,選擇“我希望”的占了39.8%,選擇“我認為”的占了11.8%,選擇“我要求”的占了7.3%。
5.交流效果有待提高。
經過統計數據分析我們得知,有22.4%的被訪學生認為“跟輔導員交流之后很平常,沒什么感覺”,11.7%的學生感覺“灰心,不夠自信了”,在被問及“你會對輔導員吐露真心嗎”,56%的被訪學生選擇了“有所選擇的講”,在被問及“輔導員在你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時,49.1%的學生選擇了“老師”。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學生與輔導員交流的效果還有待提高。
二、對問題原因的分析
1.過于強調輔導員教師地位而導致學生被動。
輔導員和授課教師二者與學生的交流有所不同,授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大部分局限于課堂,且授課教師在知識水平方面很多時候是學生所不能及的,因而形成學生被動是無可厚非的。 而輔導員則不同,輔導員扮演的不僅僅是管理者的角色,也是服務者,甚至很多時候需要扮演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如果過于強調自己的師者地位,在與學生交流中往往高高在上俯視學生,嚴師的身份去與學生交流,這樣往往會致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2.傳統交流模式限制了交流的形式級場所。
一直以來,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一般都是口頭寒暄,或者是正式的班會課或是搞活動時與學生的娛樂等,因而輔導員與學生直接的交流形式局限于面對面,而交流的場所則局限于辦公室、教室。
3.滯后的輔導員績效評估致使交流內容局限。
高校管理者雖然在輔導員績效考評中體現了量化原則,但主要是以顯性業績為參考標準,比如學生的出勤率、四六級通過率、考研率、就業率級獲獎情況等。因而對于輔導員來說,學生不出問題便是成績,學生得獎最實惠。所以這種考核評價機制在無形中致使輔導員以抓兩頭,放中間為工作準則,重點關注優秀學生和問題學生,而忽略了中間的大多數學生。這就使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精力重點投入到對學生的考勤 違紀等顯性的強制管理上來,而忽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實際困難解決等隱性的不容。
4.輔導員在交流中忽視語言技巧。
輔導員在與學生交流中總是喜歡用期望式、命令式或者警告式的語言,如“我希望”、“我要求”、“必須做”、“后果自負”等。這樣強勢的語言總是有強加于人的感覺,容易使學生在心理上對輔導員產生恐懼敢,以至于不愿意和輔導員交流。而且學生對這樣強勢的語言容易產生怨恨和敵對的情緒。
5.輔導員的能力素質和個人魅力影響師生交流效果。
輔導員能否靈活運用教育方法指導學生,能否贏得學生信任,拉近彼此心理距離,直接影響到師生交流的深入與效果。有很多輔導員不講究教育方法,搞一刀切與說教式教育,未能因材施教,有一些輔導員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言行粗暴,不注意維護教師形象塑造師風師德,從而在心理上讓學生望而卻步,甚至產生逆反和抗拒心理,從而是交流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1.在交流中建立平等氛圍。
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師生關系,但輔導員更需要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心目中的大哥大姐,有時甚至是父母。所以輔導員在與學生交流中應該淡化師者地位,建立一種平等的氛圍,并根據不同需要更換角色,使學生能夠將輔導員作為自己愿意傾訴的對象,這樣才不致使學生總處于被動地位。
2.拓寬交流形式及場所。
在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網絡及各種電子產品的使用不斷普及,輔導員應積極順應時代潮流,拓寬與學生交流的形式級場所,利用網絡平臺,突破面對面交流形式的局限,增加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途徑,如利用易班平臺、qq聊天軟件,電子郵件等。同時輔導員也應走出辦公室,走出教室,深入寢室走進學生,選擇更多適宜的場所與學生交流。
3.完善輔導員考核機制。
學校應積極轉變現行的管理模式,應健全輔導員績效考核制度,在量化考核的同時,增加諸如學生評分、宿管員評分的比重,也可以引入輔導員互評機制;其次應完善考評激勵機制,降低輔導員付出與收獲不對等性,讓輔導員勞有所得,勞有所獲。如考評結果與崗位津貼及職稱評定等直接掛鉤,評優和職務任免等適當參考學生民意反饋等,將輔導員切身利益與業績評定有機結合,將業績評定與學生反饋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激發其投身學生工作的職業熱情。
4.強化輔導員的語言技巧。
輔導員與學生進行交流,具備良好的語言技巧,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是非常必要的。輔導員與學生交流應更多的使用讓學生感到親切的口語和家常話,少打官腔,以免嬌柔做作之感。而學生在表達觀點時,輔導員應多以眼神交流和點頭示意加以肯定,并不時以稱贊性語言。同時輔導員應具備隨機應變和臨場發揮的能力,根據談話效果適時調度談話內容,同時要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以更好的引導對方深入交談,進一步拉近心理距離,增進師生情感。
5.樹立“亦師亦友”的輔導員形象。
提高輔導員個人能力素質,增強輔導員個人魅力。有利于提高輔導員與學生溝通的效果。因而輔導員對學生應放低姿態和藹相待,而不是居高臨下擺架子;同時懂得傾聽,而不是動輒發號施令,不聽取學生呼聲;在引導教育時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溝通方式,而不是強行灌輸或高壓管理。做學生的良師,就是能正確的引導學生健康成才;做學生的益友,就是能真誠相待,共擔憂愁,分享快樂。
輔導員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輔導員與學生交流中的存在的諸多問題勢必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輔導員工作的開展,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而我們應解決輔導員與學生交流中出現的問題,提高二者之間交流的效果,這對于學生和輔導員及學校都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紹珍;郭莉.“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問題與對策”[J].今日南國.2009,(127)。
[2]李月榮;王綱.論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及對應策略[J].華章.2012,(5)。
作者簡介:李嫄,女,西華大學政治學院,2012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