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日語教育一直以來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隨著近幾年中國關系的轉冷,日企轉變了在華的投資經營戰略。同時中國也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成了熱點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內日語高職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再結合筆者所在的梧州學院日語專業自身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試著找出一條既有地方特色又順應社會發展大趨勢的日語教育道路。
關鍵詞:日語專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16-02
一、前言
作為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的大后方、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廣西,吸引越來越多的日資企業來廣西考察投資。2010年在南寧東盟國際商務區內建成的日本園,更是溝通日本與中國大西南的商務市場的平臺。廣西的東大門梧州,抓住機遇,利用“三圈一帶”的獨特地理優勢,加快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步伐,積極對外招商引資和發展對外貿易,其中對日貿易額逐年穩步上升。早在2001年和2004年已分別有西鐵城領冠電子(梧州)有限公司、荒川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入駐梧州。為順應形勢,梧州學院于2008年開始申報日語專業,2010年招入第一批高職層次的應用日語專業學生,實現了日語專業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展。但作為一個新升本的地方級院校中的新辦專業,其發展道路并不平坦,面臨的問題也很多。
二、梧州學院日語專業的辦學現狀和問題
作為新專業,首先面臨了辦學基礎薄弱,師資和教學資源不足,招生難和生源質量不高等問題。其次由于經驗尚淺,學科發展方向不明確,課程安排也是參照其他院校設置的,不能很好的突顯自身特點。最后,對外交流平臺少,更沒有國際間的院校訪學交流項目,不利于學生和老師發展。雖然在2012年學院已經與領冠電子(梧州)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機制,但至今并未得到切實有效的實施,機制優勢得不到發揮。
三、結合國內高職日語教育的普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除了梧州學院自身的特殊問題,我們還必須面對全國日語高職教育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一)日企在華的戰略轉變對人才需求的影響。
在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下,日本對華投資由過去的“出口導向型”向“地產地銷型”轉變。在華日企也由原來的代加工變為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全面發展的企業。日企的轉變,使得其對人才的需求由純粹翻譯人才變為需要通曉企業管理、銷售、財會或物流等的復合型人才。據陳要勤等人的研究,日企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可分為三類:(一)具有服務生產一線能力的技術型人才。(二)日語聽說讀寫能力較強,有一定業務組織能力生產現場技術指導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三)高端的日語翻譯及高級管理人員。高職日語院校正應該是前兩種日語人才的輸出地。
(二)全球化背景下,溝通能力是外語人才培養的關鍵
在陳要勤的問卷統計中顯示:在“日語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支項中,與人溝通能力的占85.9%。可見,外語人才的培養,除了外語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與人的溝通能力。學了一口流利的外語,但卻不知道怎么與外國人溝通,這是外語教育時常面臨的尷尬。因此無論是在課程安排上,還是實踐活動中都要著力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
(三)不僅要注重職業培養,還要注重素質教育培養。
根據王前研究,中國大學的素質教育從1995年至今,是開始重視人文教育,著力于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教育的同時,也重視自然科學教育的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混合的比較理想的教育階段。[1]外語教育也應如此。雖說是高職日語,在培養職業素質的同時,還應通過文學、文化、哲學、歷史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并幫助學生找到除工作之外的興趣專攻所在。這才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區別于其他外語培訓機構之根本。
(四)高職日語教育視界要走出地方
多數的高職教育是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而建立的,梧州學院也不例外。因此多數學者和高職教師普遍認為應該面向地方,在教學中加入地方企業和融合地方經濟特色進行外語的教育。如梧州學院的日語專業就該根據梧州經濟特色和當地兩家日企的業務范圍,加強學生在人造寶石加工、電子和化工等知識方面的學習意識。[4]這種觀點雖有一定可取性,但此種教育觀念未免過于狹隘。原因是:
1.從小方面說,地方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中所能吸納的人才數量是有限的,而理想狀態的教育是無限發展的。只注重地方的知識教育,只適合為地方服務。當地方人才飽和,不得不去外地就職的學生,在此種教育理念影響下工作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適應、轉變和學習。
2.從大方面說,學習外語就是要面向國際。在各地經濟聯系密切,全球化不斷加深的今天,職業地區定位不可能僅限于地方。很多畢業生不滿足于留在地方工作,有些打算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有些想出國。因此只進行地方知識的教育是十分狹隘的。
所以,在教育中不能只為地方服務,而要把重點放在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的學習能力培養上。
四、教學改革對策
正因為學院的日語教育起步晚,所以相比其他老牌院校進行教學改革要排除的歷史傳統障礙和時間花費要少很多,改革也能更徹底。下面將根據上述分析,試提出自己的教學改革意見。
(一)教育理念更新
本專業從建立之初就意在培養培養實用性外貿人才。但由于日企在華的戰略轉變而導致的人才需求變化等一系列原因,之前陳舊狹隘的教育理念已經不合時宜。因此,日語教育應是以培養寬口徑的適用、實用全能型人才為目標,在基于日語基礎能力培養的同時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職業教育方面重點養成學生的溝通能力、再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
(二)課程設置
根據對本校第一屆高職日語畢業生的就業問卷調查顯示,雖然80%的學生都希望從事與日語相關的工作,但實際只有兩成畢業后從事了能運用日語的外貿工作,多數學生從事一般企業的日常工作。他們除了對外貿易,還希望在學校能學到一般企業職場相關知識。
在課程設置上,建議將學生3年的學習分為3大塊:第1-4學期的兩年基礎能力培養;第3-4學期的一年教養素質培養;第5-6學期的一年職業素質培養。首先,根據學生底子差的實際情況,在第1-4學期狠抓學生聽說讀寫譯的日語基礎能力。其次,在有一定的日語基礎能力的第3-4學期,與教養素質培養相結合,教以日本文學、文化、歷史、教育等,讓學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或理想,力圖培養有人格修養魅力、內外兼修的學生,也能解決單純基礎日語能力培養帶來的枯燥和知識面狹窄等問題。最后一年的職業素質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職場道德素養和職場溝通、應變能力。在第5學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可安排輔修外貿商務等經濟管理類、跨文化交際、涉外禮儀、文秘類等課程,為今后工作做知識儲備。第6學期,讓學生進入合作企業進行職場實際學習和操練。總之,最后一年是培養學生再學習能力,通過用日語能進行其他學科的再學習,以獲取未來工作崗位的相關知識,或促進今后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教學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
改變傳統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外語翻譯工具式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方式。以語言教育為基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如會話課的老師在使用情景教學法,在不同的設定會話場景中訓練學生外語口語表達能力,更要訓練他們與各種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溝通能力。達到不僅會說,還能說的效果。又如對外貿易課,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對外貿易的基本知識原理和基本流程,再結合梧州的人造寶石特色進行對外貿易實例教學,最后讓學生用基本原理去對其他對外貿易進行再學習和實踐。這樣就既能掌握地方經濟企業知識,又具備了可適用于其他地區其他企業的知識,從而鍛煉了學生的再學習能力。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大日語教師的引進數量,減輕現有教師的課程負擔。學院現有的專任教師教學任務過于繁重,使得老師們忙于應付課程,根本無暇顧及科研和自身的學術水平提高,這十分不利于專業今后的發展。提高日語教師待遇,以優惠政策吸引具有學科帶頭能力的高職稱高水平老師,以點帶面幫助年輕老師成長。從實際上支持和鼓勵現有教師出去深造進修,如參加學術研討會、做訪問學者、參加留學深造項目等來拓展教師視野和提高學術水平。教師自身也應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如積極參加學院與政府和企業的交流和合作活動,增加自己校外的社會經驗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更好的回饋于學生。
(五)加大投入,豐富日語相關教學資料和完善教學設備。
據統計,2009年學院圖書館現有日語相關圖書資料約1000冊,這遠遠不能滿足于日語學習的需要。建議學院建立日語資料庫,增加藏書數量。均衡種類,最好按各個學科類別更多的引進日語原版書籍,讓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書籍,做到真正的用日語再學習新知識。語言教學常常要結合多媒體手段,來豐富教學。學院應完善設備建立日語專業自己的專用語音室,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視聽說學習訓練的環境。
(六)學院應積極為師生搭建對外交流平臺。
首先利用現有條件,把已經建立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起來:1.積極主辦和鼓勵師生參與校企活動:校企聯誼、組織學生去企業調研、邀請日企中外籍員工到學校參與活動(如外語文化節、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現實交流中切實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2.利用寒暑假或在第6學期讓學生進入合作企業中實習。二、拓展對外交流,與日本的院校建立留學訪學合作機制,為學生去日本留學,教師訪學和聯合科研創造條件。三、邀請外校學者或社會上、企業內的中外籍成功人士來校講演,豐富師生知識的同時搭建一個讓學生、教師與他們交流的平臺。
總之,作為一個后起院校的新專業,在發展的道路面臨著諸多困難。要順應全球化時代潮流,摒棄陳舊狹隘的教學觀念,以培養內外兼修、全能復合型日語人才為目標,扎實全面的進行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趙華敏等 .教養教育に資する日本語教育作成に向けて——『基礎日語総合教程』第4冊を例に[J]. 日語教育與日本學,2013(03):1-7
[2]陳要勤等.珠三角日語人才市場需求調研與專業人才培養策略[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22(5):104-107
[3]周軍等.在華日資企業的人才需求特點及對教育的啟示[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11):23-25
[4]趙伯樂.日語專業建設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梧州學院為例[J]. 外語,2012,9(上旬刊):154-155
作者簡介:劉慧婷,女,梧州學院外語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