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和任務型學習對于語言教學有著極強的指導作用,本文結合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和任務型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探討在外語教學中將兩者整合后語言教學所應遵循的原則:教學任務務求多樣,知識與能力之間關系需要得到妥善處理,任務難度的控制以及注重語言深度廣度的控制等等。
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任務型學習;設計與實施原則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20-01
一、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和任務型學習
社會建構主義模式(social constructivist model)在繼承語言學習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使外語教學中又增加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外語教學模式。它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認為知識的產生是學習者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外界積極互動構建而成的。在建構主義模式中,學習者、教師、學習任務以及學習環境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又相互作用的整體。在這個模式中學習者、教師、學習任務以及學習環境都有其內在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學習者語言知識的獲得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正是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結果。
任務型學習(task-based learning):在外語教學領域,任務型學習早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多年來,國內外對于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是毋庸置疑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讓學習者在完成某種特定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養。對于語言學習而言,任務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任務的完成,不僅能夠進一步鞏固所獲取的知識,更能鍛煉學習者的語言技能。
二、兩者整合后任務的特點
如上所述,社會建構主義模式注重學習者知識的自我建構,強調在學習者、教師、任務和學習環境互動中實現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任務型學習在任務的設計時更加有據可循,從而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學習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下的任務,是綜合考慮學習者、教師和學習環境的任務。它不僅僅是學生與教師溝通的媒介,更是兩者相互合作的結晶。它基于特定環境最大限度地實現各個學習要素的良性互動。可以說它的作用既在于使整個語言學習過程得以順利完成,更在于幫助學習者順利實現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
三、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下任務型學習中任務的設計與實施要求
依據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對語言學習的要求,任務型學習中任務設計勢必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則。
(一)任務務求多樣化。
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漸進的過程絕非短期就能實現,這也就意味著語言教學任務必須適應這一特點。教學工作者要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和使用合適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教學任務要多樣靈活不斷變化。
首先,教學任務必然要符合學生的各自特點。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和學習水平,教學任務也應當有適時的變化和調整。具體而言,就是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應當設計和使用不同形式和難度層次的教學任務。比如,對于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可以給予其相對簡單的學習任務,讓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消除畏難、焦慮等消極情緒并激發其學習興趣。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由其完成較為復雜的任務,從而保證其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其次,任務在組織形式上還要多樣化。語言教學的對象是有著各種各樣特點的人,因此,在任務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生在性格上、思想上、習慣上、甚至是民族和宗教上的差異。比如,在現代分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性格外向樂于表演的學生完成對話和場景表演等學習任務,而對于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則可以讓其完成Presentation、組句、造句等不需太多表演成分的學習任務。同時,在任務的設計中還要杜絕敏感問題的出現。
(二)妥善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教學任務的真正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然而和其它學科不同的是語言知識的獲得并不意味著語言技能和語言能力的形成。語言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知識的學習更是能力的培養。教學任務的設計必須能夠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學任務作用不僅要強化所學的知識,還要重視語言技能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任務不能機械地重復所學的內容,而要突出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重要目標,要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與發現,在強化知識、鑄就語言技能的同時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設計和選擇教學任務必須對教學內容和教育理念有著深刻的理解,要明確教學任務的目的是“傳授何種知識?”“培養何種能力?”然后有針對性地做出相應的決策。
(三)任務設計上講求總體難度的控制。
如上所述,教學任務對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其整體難度該如何控制呢?是不是越難越好呢?毋庸贅言,若要使教學任務達到理想的水平,其難度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總體而言,教學任務要切合學生的現有水平,最好是略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又非不可逾越。而且要做到先易后難。“易”的目的在于消除學生的種種消極情感。“難”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其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可為而又難為的情況下完成各種教學任務,使其在付出艱苦努力的過程中培養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能形成一定成就感又能塑造其良好的精神品質。而教師在適當時機給予學生的幫助也能發揮最大的效力,即,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按維果斯基“支架理論”就是在學生在即將獲取新知的臨界狀態而又無法突破之時給予學生適時地幫助。
(四)注重語言運用的廣度和深度。注重任務的層次與變化。
教學任務要力求涵蓋主要的教學內容,務求使教學任務能夠在教學任務中得以體現。深度是指教學任務要能縱向體現教學內容,在進行鞏固基礎知識和培養基本能力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思辨、推理、判斷等能力。所謂層次與變化,則指教學任務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根據知識的層次變化而相應調整,從而能夠從多維度多視角來體現知識的學習與運用。
總之,依照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的原則和任務型學習的理念,教學任務的設計和實施必須在多個方面和多個維度滿足一定的原則,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任務的積極作用使學習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廣林,《四書五經》[M].北京:智苑出版社,2006。
[2]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
本課題為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下的任務型學習研究,課題編號:SQ1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