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大學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如何繼續促進河北大學的發展,躋身全國一流大學行列,成為了現在最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河北大學;汕頭大學;發展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23-01
在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振興河北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對于發展中的河北大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在這一特殊機遇的背景下,抓住機會,奮起直追,勇爭上游,成為所有河大人最為關注的問題。
河北大學是河北省內唯一的一所重點綜合性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辦學成,但是經過1958年院系調整以及遷校,加上后來一系列政策方面的影響使河北大學逐漸落后于其他省份的兄弟大學之后,雖然幾代河大人共同奮斗,學校的實力和辦學水平顯著提高,人才與成果共同豐收。但是,近幾年學校的發展逐漸放緩,發展進入了瓶頸期,如何繼續促進河北大學的發展,河大人內心不斷追問:“河大,你走向繁榮與興盛的道路,又在何方?”
汕頭大學是是全國唯一一所長期得到李嘉誠基金會捐資支持,廣東省屬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在汕頭大學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他走出了一條獨特發展之路。學校圍繞“有志、有識、有恒、有為”的育人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進行大學管理體制的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短短三十年的時間汕頭大學走完了其他大學百年的發展路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本文試圖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結合汕頭大學的發展和改革的先進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于河北大學的發展之路。
一、大學謂“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在其清華校長的就職儀式上講了這樣的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的真正發展需要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學問的大師,以“學”字為中心是大學的一切。
汕頭大學在李嘉誠基金的支持下,積極擴展學術交流與合作,聘請了一批世界級大師和知名學者為名譽、客座或兼職教授,如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楊振寧、詹姆斯.莫里斯等,蒞校開設課程式講座,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同時,在擁有國際化師資的汕頭大學新聞學院:擁有來自歐美、香港、、東南亞、國內重點高校和傳媒業界的教授團隊;外籍教師比例達50%;5年以上媒體經驗教師超50%。
在河北大學的發展史上也曾聚集了一大批國內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在校任教,并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蜚聲中外的專家、學者 。如著名學者理源、桑志華、裴百納、侯仁之、高鏡瑩、齊思和等。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河北大學應充分利用環京津、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加強人才的引進,同時借京津人才為我所用,同時努力培養一批我們自己的專家學者,重現河北大學的輝煌。
二、大學謂“有大校長之謂也”
一流的大學靠的是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科靠的是一流的學者,一流學者作用的充分發揮靠的是一流的校長:靠校長一流的理念吸引一流的學者。作為一個學術組織的大學,要想吸引優秀的教師必須有好的校長;如果沒有好的校長,即使有了好的大師也不能人盡其用,留不住。華中科技大學的迅速崛起離不開老校長朱九思的貢獻。如果沒有“終身校長”錢偉長的貢獻,上海大學也不能能夠進入“211工程”大學。
在這些大學校長身上都具有共同的精神:他們具有教育家的素質與追求;具有良好的個性與權威;具有銳意進取的品格與膽識。
在汕頭大學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李嘉誠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對,汕頭大學的設立,李嘉誠先生希望它能為國家的教育前途做出好的開始,將來還會有千千萬萬間作育人才的學府出現,使國家的文化科學生機勃勃,民族機運欣欣向榮。因此學校建立之初就以國際化為導向,聘請外籍人才擔任執行校長、副校長、院長等職務,利用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積極推進一系列改革。
三、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1.汕頭大學至誠書院的設立
至誠書院是中國大陸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學院,至誠書院里面有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也促成了學生間更多的話題交流,幫助學生拓展了人際關系,使學生的人格、品格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是一種非正式、非約定性思想交流。書院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獨立性以及社會責任感,真正的讓學生成為一個社會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為目標,因此學院開設了一系列的活動,如:傳統文化學習營、心理拓展訓練營、在體能拓展訓練(除了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之外,還有一天一夜的緊急救援、野外訓練、求生等訓練)、職業拓展訓練(請很多社會知名人士、企業家、政府官員來到書院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書院深刻貫穿了李嘉誠先生的教育理念:“我們培養學生,要讓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能參與國際競爭,但是一定要讓他們記住‘回家的路’。”這就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培養學生一定要讓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銘記自己是中國人。”
2.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汕頭大學實行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年薪制改革,這是保障教師能夠全心投入教學,人事分配向教學傾斜的舞臺。
汕頭大學進行了學分制改革,取消了科研發表文章獲得經費,按學時課時計算工作量。現在申請經費需要配套,而且整個分配體制與年薪制相配套。
汕頭大學進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設立科學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在人才培養模式中進行層次化培養,包括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所謂宏觀層次就是校級層面;中觀層次就是院級層面,中觀層次的整個改革都是從目標到課程到目標的細化,甚至到每門課對目標的貢獻;微觀層次是指課堂教學是教改的主戰場。
總之,躋身國內一流大學,使河北大學走向興盛與繁榮的道路需要腳踏實地,是一個分步驟、分階段、有選擇、有重點的過程,是從物質條件、數量指標到質量要求、制度建設再到精神塑造、文化復興的過程,也即從“形似”到“神備”實現形神兼備的過程。我相信,只要河北大學對這些方面有了透徹的認識,并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河北大學興盛與繁榮的道路就在前方。
參考文獻:
[1]梅貽琦.就職演說[J ] .清華《校刊》341號,1931-12-4。
[2]葉賦桂.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辯證思考[J].江蘇高教,2010-1。
[3]張楚廷.大學:一個大寫的“學”字[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作者簡介:寇辰濤(1988–),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