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漢語教學要注重跨文化交際的復雜性,除了要教授留學生語言交際文化外,還應該重視非語言交際行為的重要性。本文通過對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進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對對外漢語教學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文化差異;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34-02
一、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
人類交際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了人類交際不可分割的整體。所謂語言交際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語言交際的行為,人類每天都在進行語言交際;而“非語言交際行為包括語言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交際者和交際環境所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交際參與者都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或意義,一旦這些刺激被對方感知就產生了交際意義。”語言交際對人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非語言交際同樣也具有重要作用。
伯德惠斯特爾(Birdwhistell)曾對同一文化的人在對話中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作了一個量的估計,認為語言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的30%左右。
薩莫瓦(Samova)則更為肯定地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 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是通過語言行為表達的,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不僅在社交活動中如此,課堂上的教學過程也是通過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完成的。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通過實驗得出:課堂上信息的總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見, 在人類交際行為中,只有把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完整的交際體系。
二 非語言交際的分類
非語言交際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國家、民族對非語言行為的社會規范區別很大,甚至表示的意義正好相反。因為非語言交際的涵蓋范圍廣,故分類方法也較多。一般粗略分為以下四類:
(一)體態行為(體態語)。
體態行為(體態語)指人的身體各部位的行為動作,表現為說話時的身姿、手勢、表情等。在交際過程中,無聲的體態行為和有聲的言語行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正如《禮記》里說:“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時空行為。
時空行為指交際者在交際中如何運用空間和時間的范疇,包括體距行為(體距語)和時間行為(交際中的時間處理)。
(三)外表行為。
外表行為包括服裝(質料、款式、顏色等)、體型(身材、體重、身高、膚色、臉型等)、頭發(疏密、式樣、顏色等)、化妝(淡妝、濃妝、指甲、假發等)、氣味(香水、體味等)、飾品(眼鏡、首飾、別針等)等各種要素。
(四)類語言行為。
類語言行為包括人類發音器官所發出聲音的音量、音調、重音、語調等因素,以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高低強弱來表達說話人的思想感情和態度;也包括表達不同意義的諸如嘆息、呻吟、咳嗽等聲音。
三、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種以外國留學生為教學對象的語言教學,有必要充分重視非語言交際手段的使用。根據神經生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左半球接受語言和邏輯信號,右半球接受非語言即形象信號。
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時若能視聽并用,那么大腦的兩半球就都處于運轉狀態,協同工作,學習效果就會顯著很多。所以,積極地利用非語言交際進行教學,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和學習的心理機制原理,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情感,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體態語的文化差異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體態行為不是天生的,大多是后天從環境中習得的。作為一種交際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它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不同的社會、民族各有其文化習俗的獨特性,這就造成體態行為的文化差異。
比如在身姿語方面,坐立的姿勢比較敏感,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義。美國男人坐著喜歡蹺二郎腿,把腳尖對著別人,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禮貌的。在手勢語方面,美國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圓圈,其余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表示OK的意思;日本人用這一手勢表示錢(因日語“錢”的單詞寫成羅馬字是Okane,第一個字母是O);法國人則用來表示零、無價值。在表情語交際中最核心的是目光,目光注視的對象、方向、方式都有講究,注視的時間長短也有不同的習慣。在美國有一句有名的格言——Don’t trust anyone who won’t look you in the eye.(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眼睛的人。)說明美國人在交際時很注重目光的交流,如果在交際中不能注視說話者的眼睛,那么說話者會認為你不尊重他。但在中國,大家一般都遵循“不要盯著人看”的規矩,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侵犯別人的隱私,表明自己謙卑的態度。如果在交際中不能明白這些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那么就會產生交際沖突,甚至引起民族和國家的沖突。
對外漢語教學要注意體態語的文化差異,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該盡量導入非語言交際文化的教學,首先應該注意自己的身姿,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要有老師的形象,在課堂上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以自己的言行指導留學生;其次要注意手勢,雖然在上課的時候不會有太多手勢,但是一些必要的手勢還是應該注意,比如在叫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把手掌向上做一個“請”的手勢,而不能用一根手指指著學生,否則就會引起學生的不滿;最后,在課堂中老師與學生的目光交流是最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反應,從學生的眼神中讀出他們是否已經掌握了這一知識,以便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學計劃。
(二)時空行為的文化差異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1.體距語的文化差異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體距語是交際者用空間距離傳遞的信息,即所謂人際空間或人際距離行為。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會直接影響個人之間的溝通。隨著溝通過程中所保持的距離不同,溝通也會有不同的氣氛背景。根據人際間親昵和疏遠程度的不同,美國人類學家E. T. Hall提出了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公共距離和遠距離五種不同的交際距離:
(1)親近距離(intimate distance)。一般在0—1.5英尺之間,指親密朋友、父母、子女等彼此依偎的距離。
(2)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在1.5—4英尺之間,是由親昵關系向一般社會關系過渡的距離。
(3)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也稱作禮貌距離,通常在4—12英尺之間,是一般交際或做生意時常保持的距離。
(4)公共距離(public distance)。這是正式場合的交際距離,在12-25英尺之間。
(5)遠距離(long distance)。25英尺以上,適用于公眾性的講演等,是公眾場合的交際距離。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交際距離不能過近,也不能過遠,一般是以公共距離最合適,因為這樣的空間距離往往是程式化的,能顯示出正式性和功利性。當然,在平時與學生的交際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調整交際距離。雖然人們在交際時對相互間距離的處理是潛意識的,但卻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民族對交際時的空間距離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國是一個近距交流的民族,千百年來群體取向的觀念使得中國人對個人空間并不敏感,人與人交往一般距離都比較近。
2.時間行為的不同模式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時間行為就是人們在交往接觸中處理時間的行為。Hall教授指出人類時間觀念有兩種文化模式:時間的單一性(monochronic-time)和時間的多樣性(polychronic-time)。單一性時間模式強調嚴格遵守時間安排,多樣性時間模式使用時間比較隨意,或者說時間觀念不是很強。相對來說,歐美國家屬于單一性時間模式,而亞洲(如中國)和拉美地區一些國家屬于多樣性時間模式,人們對時間不太敏感,處理也有一定的隨意性。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互相尊重各自的時間模式,在上課、開會等活動中我們要遵守單一性時間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向留學生講解中國人的時間習慣,以達到交際的和諧。
3.外表行為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一個人的外表可以表現一個人的修養,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我們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外表行為,不能打扮得過于艷麗,也不能打扮得過于老土,一定要符合一個教師的身份。
4.類語言行為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類語言行為屬于有聲的非語言交際行為。語言學家將這類現象分成三種情況:
(1)作為言語基礎的聲調(voice set),它指聲音的高低、聲音的長短、聲音的響度和力度。
(2)作為言語伴隨的音質(voice question),指音調、節奏、語速、發聲共鳴等語音特征。
(3)濁音化現象(vocalizations),“濁音化”指非表意自然聲音,諸如笑聲、哭聲、清嗓子聲、哼哼聲等。
對外漢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要注意類語言行為的表達,上課時聲音的高低、長短、響度以及力度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懂得把握上課講話的語速以及節奏,注重抑揚頓挫,減少“濁音化”現象的發生,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漢語的樂趣。
四、結語
非語言交際是人類交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漢語教師應充分重視其在漢語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并不斷加強這方面的修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意識地、適度地使用正確的非語言交際手段以提高教學效率,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5]顏學金.非言語行為的跨文化交際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9期.
[6]尉萬傳,張魯昌.非語言交際手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7]彭君.漢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語言與翻譯(漢文),2007年第2期.
[8]高劍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J].教育科學,2007年第5期.
[9]李珊.泰國漢語教學中非語言教學手段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0年10月下旬刊.